張君榮
“工人才是密歇根的主人!這是我們的州!”全美卡車司機工會領導人詹姆斯·霍法向在密歇根議會大廈前抗議的工人高喊。
上千名密歇根州工人,聯合抗議一部名為《勞動權法案》的議案在該州通過。此后,該抗議又在全美多個州引起連鎖反應。
伴隨著2013年新年到來,這項規定工會不得強制收取工人會費的法案,在美國引起一場跨年抗議。
密歇根州作為美國汽車工業誕生地而聞名,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企業,都植根于該州底特律等城市。
正因此,盡管是美國第24個通過此法案的州,密歇根作為美國工人大本營的中西部地區橋頭堡,這回讓工人階級感到了挫敗和失落。
來自底特律市的克萊斯勒公司汽車工人皮特·格蘭特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法案使工人喪失了工會的保護,工人將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逾萬工人占領議會大廈的同時,這項名為勞動權的法案,于2012年12月11日由密歇根共和黨州長里克·斯奈德簽署。
在漢語中,《勞動權法案》又可以譯為“工作權利法案”。
就在此項法案簽署的頭一天,身為民主黨的奧巴馬總統造訪密歇根州,還對法案表示反對。他說,這項“工作權利法案”是讓工人“為了更少的錢去工作”。
《勞動權法案》,其實是禁止工會安全協議、工會與工人協議——這些協議讓工會有權要求工人無論在被雇傭時,還是暫時未被雇傭時,都要持有工會會員身份,并交納工會會費(或者雇傭身份費)。
在美國,如果一個州沒有通過《勞動權法案》,那么工會和雇主需要遵循工會安全條例。依據該條例,工會可以代表工人同雇主就一系列的協議自由協商。當然,這就需要工人付費。
顯然,所有的工會都想要這樣工會安全條例,因為這有效保證了工會的運轉,這也使每個人都獲益。
而當一個州通過了《勞動權法案》,那么兩黨政治家都不允許再討論工會安全條例。人們將自有決定是否加入工會,或者交納會費。同時,工會也不再被默認代表所有行業工人進行談判。
美國全國勞動權利委員會,作為《勞動權法案》的支持組織,對法案的解釋是,“任何人都不應該為了得到或保住一份工作,而被工會強制交費。”
這個成立于1955年的非營利性質的非政府組織,目前已在美國已經擁有250萬支持者。
“美國人有權利選擇是否加入工會或其他類似組織,那些強制人們交錢的組織,總是將錢白白浪費在旅游、開會等行政工作中。”全國勞動權利委員會在臉譜網的編輯凱琳·奈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法案典型的支持者是右派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他認為,美國憲法本不應該給予工會特權,這樣《勞動權法案》也就沒有必要成為法律了。
而反對者則當然屬左派,主要是民主黨成員。
美國密歇根大學勞動、就業與經濟研究所教授羅蘭·祖洛,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就表示了對該法案的不滿:“《勞動權法案》本身就用詞不當。事實上,它絲毫無助于人們從唯利是圖的雇主那里尋求、獲得一份工作。”
由于這項法案并非美國憲法范疇,在1947年經由《塔夫脫—哈特利法案》所轄,其逐漸在美國西部和南部州實施。而作為工會工人大本營的發達的中西部,則并未通過。《塔夫脫-哈特利法案》禁止工廠只雇用工會成員和工會的不當勞動行為。
2012年1月25日,印第安納州市長米奇·丹尼爾簽署了《勞動權法案》。而年尾,隨著密歇根州長克里·斯奈德在該法案上簽名,美國中西部的工業標桿作用,使得游行超出了印第安納、密歇根兩州,向全美國蔓延開來。
除了在意識形態角度強調的“自由選擇”,密歇根州政府還打了一張“經濟牌”。
作為美國汽車工業之鄉,密歇根州汽車工廠有700余家,工會組織也是美國最強大的州之一,工會會員有70余萬。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美國汽車聯合工會就位于密歇根。
而從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則使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美國制造業問題顯現出來。特別是底特律汽車城,由于近百年經營,而不得不面對沉重的員工福利。
2012年,密歇根州麥基諾公共政策中心調查了1970年至2008年期間制造業工作崗位的增減情況。結果發現,根據《塔夫脫-哈特利法案》制定《勞動權法案》的22個州的經濟都相對繁榮。只有工會強硬的密歇根州截然相反。

這幾年,為了拯救汽車工業,密歇根州的工會已經在談判中放棄了許多工人福利。而如今的《勞動權法案》,則預示著,工人們將來在談判時會更難組織起來,應對資本家的要求。
祖洛解釋,美國制造業的危機并不是從2008年開始的,而是在幾十年來逐漸形成的。但金融危機卻讓問題暴露出來,并且由于整個投資環境的衰敗而面臨更多壓力。
“由于唯利是圖的雇主減少對那些未經過大學教育者的雇傭,美國正變得越來越窮。盡管比起2008年來有所緩解,但迄今這些問題依然存在著。” 祖洛說。
密歇根州共和黨議員約翰·丁格爾卻認為,正是因為包括汽車工業在內的制造業受到挫折,才更需要吸引投資,拉動就業率。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后,密歇根州的工人游行就多了起來。”丁格爾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是因為失業率下降了,“密歇根州的工人正在失去工作,必須找出更加靈活的途徑使他們找到工作。”
丁格爾不認為《勞動權法案》之爭是工人與商人間的博弈。“不那么苛刻的條件會讓投資者放松來投資,而這又拉動了就業率,是雙贏的效果。工會也是為了保護工人的權益,不是嗎?”
如果說,像美國的全國勞動權利委員會這樣的非政府組織,更多地是從意識形態上支持開放選擇工會權的《勞動權法案》,那么政治家和商人則更懂得以經濟效益來說服民眾。
“那就要犧牲工人的利益嗎?”汽車工人皮特·奈向《中國新聞周刊》抱怨道。“何況,這些數字都是政客畫餅充饑,誰能看得見?”
而作為商人利益團體的底特律商會,雖然公開表示對《勞動權法案》持中立態度,但其實際傾向哪方卻很明顯。
商會主席桑迪·約納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支持者和反對者勢均力敵。隨后,他補充說,《勞動權法案》幫助描繪了密歇根未來逐漸好轉的友好的投資環境,密歇根已經修定了商業稅,財政預算也平衡了。
爭議不僅僅在于法案本身,還有其通過的過程。
“共和黨主導的州議會一通過法案,州長立即就簽署了。”祖洛說,沒有經過民眾討論,并且禁止全民公投,無疑讓反對者更加難以接受。
而其帶來的政治后果,更讓抗議者不滿。
“密歇根州通過這項法案,意味著企業主和富人們在政治體制中的控制是不成比例的。這項主動權并不是基于大眾需求,而是由富有精英們所收買而來。”祖洛說。
奧巴馬在該法案通過前曾到底特律一家大型發動機企業參觀。他因財政懸崖而有求于資本家,希望他們同意提高稅收比例。這也讓他對《勞動權法案》的反對聲音,顯得不那么強烈。
祖洛認為,這正是《勞動權法案》的最大目的:降低本州工人的政治權力,擴大企業和商人的權力。
“問題是,密歇根都‘失陷了,美國的工人階級差不多就‘淪陷了。”底特律醫生約瑟夫·李在臉譜網上留言,回復美國全國勞動權利委員會關于支持密歇根州《勞動權法案》的帖子。該帖吸引了800多條留言,支持者和反對者激烈爭論該法案的利弊。
約瑟夫·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密歇根‘失陷都失陷了,那么美國的其他州還能堅持多久呢?”
但除了游行抗議,以及在臉譜網等網絡平臺表示抗議,美國工人似乎沒有其他壓力可以施加。
盡管游說州議院中共和黨議員們的企業家認為,他們會將省下來的工會會費,用來提高工人的福利。但這種短期的好處首先尚未兌現,更重要的是,“未來爭取更切身的權利時,被削弱的工會如何為我們談判?”約瑟夫·李說。
但也有聲音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特別是經濟蕭條時期,與資方抗衡,從而爭取勞動者權益的強硬工會時代已經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