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陳言
“日本與中國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并不高。” 一位從事中日研究的資深專家在東京國際問題討論會上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但如果現在乘坐東京的地鐵,看著車廂內每天都在不斷更新的雜志廣告上的日文漢字、繁體字,心里會有一個感覺:中日戰爭一觸即發。
1月9日,《產經新聞》披露出“日本政府正在研究對‘侵犯領空的中國軍機發射曳光彈警告”的消息后,雖然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第二天就出面否認了這一消息,但已然無法打消中日雙方不少分析人士心中的疑問:這是日本媒體“擺烏龍”,還是日本政府有意放出的一顆“煙霧彈”?
“日本肯定有這個準備和想法,它不光想發射曳光彈,還恨不得把我們的飛機給打下來,但是現在它不敢,沒這個膽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軍事專家滕建群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1月11日,中國國防部就日媒所稱“中國軍機進入日本領空以外設置的‘防空識別區”回應指出,中國軍隊一架運-8飛機10日在我溫州以東、東海油氣田西南空域進行例行巡邏時,發現日本航空自衛隊兩架F-15飛機對我進行近距離跟蹤,同時日方還有1架偵察機也在這一空域活動,對此中方起飛兩架殲-10飛機進行了查證和監視。
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官員強調,中方將堅決維護國家的空防安全,堅決捍衛依據國際法享有的正當權利。
但在雙方看上去極有可能“擦槍走火”的緊張對峙時刻,中日關系出現了峰回路轉的機會。
1月22日訪華的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在行前說,日中應該像周恩來總理說過的那樣“不使用武力解決問題”。
山口那津男是安倍晉三再度出任首相后訪華的首位日本聯合執政黨領袖。在中日關系中,一向對華友善的公明黨曾扮演過特殊角色。41年前,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在未得到時任首相田中角榮認可的情況下,冒充田中角榮特使的名義來華,與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
竹入義勝的冒險一搏,推動了田中角榮當年對中國的訪問,最終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如今,山口那津男帶著安倍晉三致中方領導人的親筆信到訪,也承載著又一次“破冰之旅”的期待。
曳光彈警告常被視作空戰前的最后一個關節,輕易不會在國際沖突中使用。日本上一次發射要追溯到1987年,日本航空自衛隊出動戰斗機,對侵入沖繩縣領空的前蘇聯偵察機發射了曳光彈進行警告。
在中國前APEC高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嵎生看來,“決不惹事但也絕不怕事”是中國外交和國防一貫堅持的態度,日本方面搞出“購島”鬧劇后,這樣的態度更顯堅決。
2012年12月13日,中國海監在釣魚島海域的巡航編隊中迎來新成員——海監飛機。海監飛機是螺旋槳很小的飛機,主要是起到加強主權宣示的作用。
對于中國海監飛機在東海海域上空開展的例行巡航活動,日本方面如臨大敵,多次出動軍機進行攔截和干擾。
日本方面的警告聲阻止不了中國海監在釣魚島海域的例行巡航活動。1月13日,中國海監船編隊和海監飛機照例對釣魚島海域的領海和領空進行維權巡航,并對在中國釣魚島領海非法活動的日本海保廳各型巡視船、海上自衛隊及日方飛機進行了喊話和拍照攝像取證。
但是,中國海監的這一次例行巡航卻激起了日方的強烈反彈,日本航空自衛隊派出8架F-15戰斗機以及協助作戰的預警機起飛應對。
緊接著,日本啟動了去年12月就已準備好的臨戰體制,召開了內閣官房、外務省、防衛省、海上保安廳的局長級會議,迅速作出了一個決定,將自衛隊預警機布置在釣魚島附近,強化監視行動。
二戰后,日本和美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設立了自己所謂“防空識別圈”的國家。也就是在自己的領空之外,設立了一個類似于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那樣的范圍,一旦進入到了這個防空識別圈內,日本的戰機便會起飛,警告未經許可進入的飛機離去。
“日本設立的防空識別圈距離中國最近的地方只有130公里。”中國外交學院周永生教授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1月14日,在東京的一場國際問題討論會上,一位前日本駐外大使在同《中國新聞周刊》談起兩國如今的領土爭端問題時表示,“以大量戰斗機對付一架沒有武裝的公務飛機,這種做法太過分。這就是要做給中方看的,以顯示軍方的態度。”以其多年的外交經驗,他得出的結論是:“這樣做的后果極為危險。”

“得益于美國的支持,論一些單個的飛機和船艦,日本占有一定的優勢。”滕建群分析說:“但現在雙方的較量不是一架飛機兩艘軍艦的較量,而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日本軍方之所以不敢動我們的海監船,不是因為我們的海監船多厲害,而是因為海監船的后面有解放軍和國家綜合實力作為后盾。”
自2012年以來,已有10余艘中國海軍退役軍艦被移交給中國海監,經過整修后將被用于海監維權巡航執法工作。
2013年新年伊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頒發《2013年全軍軍事訓練指示》(以下簡稱《指示》),對今年全軍軍事訓練工作作出總體部署。這份每年照例下發的《指示》和往年不同的是,多次提及“打仗”,并因此格外受到關注。
《指示》中指出,2013年,全軍和武警部隊要緊緊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大力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要強化打仗思想,做好打仗準備,提高打仗能力。
《中國新聞周刊》查閱了從2008年至2012年這最近五年的《指示》,“打仗”這個今年最突出的關鍵詞少有提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中方一貫堅決反對日方在中國釣魚島海域和空域的侵權行為,對日方的升級行動保持高度警惕”。
日本的媒體中也不乏冷靜的聲調。1月12日,日本國家電視臺NHK的紀錄節目講述了上個世紀20年代的往事,提到當時因為經濟上的蕭條和國內言論的閉塞,導致法西斯主義隨后在日本的日漸猖獗。
眼下日本右翼的“戰爭”呼聲有些一廂情愿,不僅日本民眾并不買賬,而且戰略重心東移的美國也不會坐視日本將亞太局勢推向失控而不管不問。
據日本媒體稱,日本剛向外透露在釣魚島要對中國飛機進行警告性射擊時,剛病愈復工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當晚就給日本外相電話,并在電話中大罵日本“蠢貨”。與此同時,美國國會近期通過了“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認可《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等內容。
在滕建群看來,美國所謂重返亞太就是要保住自己在該地區的主導權,如果中日之間掐起來,彼此消耗,不論結果誰贏誰輸,美國都是最大的獲益者。但如果局勢失控,也會傷及美國自身的利益。
但美國的“平衡手”有著巨大的風險。王嵎生和滕建群都感到擔心的是,一旦右傾思潮和軍國主義在日本猖獗起來,美國就未必能掌控得了。
“二戰前英法對德國和意大利實施的縱容法西斯擴張的綏靖政策就是前車之鑒。”滕建群說。他強調,中國一定不能一廂情愿地寄希望于美國能把日本給壓住,不讓它走向軍國主義和發動戰爭。
但和二戰時相比,日本如今最大的挑戰是,打不打得起戰爭。
曾出任奧巴馬競選團隊亞裔事務的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會長薛海培在同《中國新聞周刊》談起現在和二戰時的差別時指出,不僅是中日之間,任何大國之間如今的爭斗都首先要顧及彼此經濟上的緊密聯系。
“二戰時,要發動戰爭的話,經濟聯系很容易撇開來。如今,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大國關系,經濟聯系幾乎都是密不可分。一旦開戰,不論戰場上的勝負,經濟上能達到的最好結果都是‘損兵一千,自傷八百。”薛海培說。
更何況,中國的實力也今非昔比。
對于如今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的示強姿態,滕建群認為,這并非意味著日本真想開戰,更可能是新任首相安倍晉三要給選民和右翼分子“做點樣子”,“他在大選時放的狠話太多,要有個交代”。
今年7月的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后,其態度或許會有轉變。
不過,一貫行事都留有余地的安倍晉三及其內閣成員不止一次表示,“在釣魚島問題上沒有談判的余地”。“這樣的做法太急功近利了,沒有給后面通過接觸和外界斡旋來緩和危機留下余地。”滕建群說。
戰爭的危險性還在于,偶然性爆發亦是其根本屬性之一。一旦發生擦槍走火的事件,其后果難以預料。
1月13日,日本陸上自衛隊王牌之一的第一空降部隊舉行演習, 共有300名空降兵和20架飛機參與。日本媒體報道稱,第一空降部隊每年1月都進行公開訓練,但以“奪島”為假想任務尚屬首次。
盡管日本防衛省稱,訓練模擬離島地區的防衛任務,不針對特定島嶼。
1月18日,安倍晉三在東南亞三國行的最后一站印尼宣布了所謂的“外交新戰略——日本東南亞外交新五原則”。這五個原則基本體現了安倍政權的“戰略外交”,是“安倍主義”的主要內容,其潛臺詞則是圍堵中國,核心是拉東南亞國家共同制約中國以及配合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意圖。
但山口那津男1月22日帶著安倍親筆信訪華仍然被一些分析人士稱為安倍另類的“破冰之旅”。據日本媒體報道,安倍希望山口那津男向中方領導人轉達“希望改善關系并盡快舉行與習近平總書記的首腦會談”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