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煒

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著名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哲敏,中國預警機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當天的大會上,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另4大國家級科技獎也同步揭曉并頒獎。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二等獎4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7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項,一等項22項,二等獎187項;來自美國、加拿大、丹麥、日本的5位科學家被授予國際科技合作獎。
如果把王小謨稱為“中國預警機之父”,那么他可謂“老來得子”,就在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時,王小謨今年已經75歲了,但他卻是獲獎“最快”的最高獎得主——從做出最重要的成果,到獲得最高榮譽,僅用了不到10年時間。這也是中國把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首次頒發給一位軍工專家。
王小謨本來可以更早一些實現這一成就——早在20年前,這位最有名的雷達專家就力主研發中國自己的預警機。如果不是一連串的歷史偶然,他恐怕一輩子也無法完成自己的這一心愿。
一般人對預警機這個名詞或許感到陌生,但它卻是現代軍事的核心。1982年4月的英阿馬島之戰,英國艦隊就是因為沒有裝備預警機,不能及時發現低空襲來的阿根廷飛機,以致遭受重創。同年6月的敘以戰爭中,以色列空軍使用美國預警機導航,襲擊敘利亞軍隊駐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陣地,一舉摧毀對方19個導彈連,擊落80架飛機。
預警機有什么用?簡單地說,由于地球是圓的,地面雷達的探測距離會因而受限,而只有將雷達裝在飛機上,才能更好地監測敵方的轟炸機、導彈等低空目標。現代最先進的預警機,就是空中的移動作戰指揮部,不僅能提供導航、監視、搜索功能,還能直接指揮戰斗機作戰。大多數預警機讓人一眼就能認出:機背上背著一個大 “蘑菇”,那就是預警雷達的天線罩。
中國研制預警機的第一輪呼聲,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力尚弱,常遭到美國和臺灣飛機的夜襲。于是,軍方便期望擁有一架預警機,以彌補地面雷達探測能力的不足。直到1969年,文革的熱潮尚未退去,中央軍委仍于當年9月26日作出指示:要研制空中預警機。于是,空軍啟動了一項代號為“926”的任務,決定將一架蘇聯圖-4重型轟炸機改裝為預警機。
由于有大量電子電力設備,還要搭載工作人員,所以預警機對飛機內部的空間需求較大,一般都采用客機或運輸機來改裝。中國選用圖-4,并非因為它已經具備了預警機的雛形,而是因為當時中國擁有的大型飛機實在太少,且都是英國、蘇聯或美國的產品。彼時,中蘇、中美關系都處于緊張狀態,零配件難以保證,而機械狀況比較好且中國能加工零部件的只有圖-4。
“926”任務在陜西空軍某基地進行,從1969年12月開始畫圖,到1971年5月底改裝成功,只用了一年半時間。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架預警機,其對低空目標的探測面積相當于40個П-3雷達站,被稱為“空警一號”。然而,新生的“空警一號”最終并沒有投入實際使用,此次研發實際上等同于失敗。這是因為,“空警一號”在雷達數據處理和信息傳送方面比較落后,缺乏實用的人機界面,全靠手工標圖和語音通信傳報空情,效率比較低,改裝與制造成本太大。再者,到了1970年代,中國軍方的地面雷達網得到完善,數千架戰斗機與近十萬門高射炮、幾千個防空導彈發射架組成了一個從空中到地面的立體攔截網,國外飛機的襲擾也已大大減少,對預警機的需求也就不像以前那么迫切了。

1991年的海灣戰爭再次震動了中國高層。當時,多國部隊在美國預警機的指揮引導下,將伊拉克軍隊打得潰不成軍,自身卻毫發無損。這使中國軍方的有識之士認識到,現代化戰爭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其中制空權尤為重要。而如果沒有預警機,就很難贏得制空權。
王小謨也看到了這一點。他當即聯合十幾位專家聯名上書,要求自主研制預警機。自“空警一號”研制失敗后,中國雷達界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技術積累與儲備,攻克了預警機的多個單項技術難點。在王小謨看來,中國人造出自己的預警機,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等國家一聲令下。然而,他沒想到,這一想法一經提出,迎來的卻是長達五年的質疑與爭論。
與此同時,以色列政府察覺到中國對預警機的興趣,及時推薦了他們研發的“費爾康”機載相控陣雷達預警機。最誘人的是,“費爾康”的空中預警能力基本上與美國的E-3預警機相同,有些性能甚至超過E-3,但價格卻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1996年,中、俄、以三方簽定了一項價值為2.5億美元的初步協議。根據該協議,俄羅斯和以色列將在俄A-50空中預警指揮機的基礎上,為中國空軍研制一架預警機,安裝由以色列提供的“費爾康”機載相控陣雷達。
1999年10月,俄羅斯將第一架A-50H交給了以色列。正當以色列即將為A-50H安裝“費爾康”機載相控陣雷達時,美國政府表示“中國空軍裝備可以遠距離發現和同時跟蹤數個目標的現代預警機,將損害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同時以取消援助為要挾,要求以色列立即終止這一協議。在2001年,新上臺的總理沙龍最終選擇了放棄,宣布取消與中國的協議。
由于以色列遲遲不履行協議,2000年后半年,中國開始將預警機采購計劃轉向俄羅斯。俄羅斯的最新型預警機是在國際上頗負盛名的A-50“中堅”預警機,也是俄現役預警機中的主力機型。中國先行租用了俄A-50“中堅”預警機進行試驗。然而,通過試驗,中國軍方發現,俄A-50“中堅”預警機不能滿足自身需要。況且,預警機主要依靠的就是機載電子設備及其先進性能,而中國的綜合電子水平顯然比俄羅斯要高。中國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相對先進的機電水平,制造出符合自身作戰需要的國產預警飛機。于是,中國軍方終止了租用和購買俄制預警機的工作。
在此期間,王小漠并沒有停止向高層匯報自己的想法。他詳細闡述了科研人員十幾年的預研基礎,綜合分析國內各方面的科研力量,請求政府給中國的軍工電子人一次“爭氣”的機會,保證完成使命。
王小謨說,“我們當然可以從國外買,省時省力,但是一旦戰爭真的爆發,國外只要卡住幾個配件,我們買回來的預警機就用不了了。所以,中國一定得有自己的預警機才行。”在爭取自主研制的這段漫長時間中,王小漠沒有束手等待,他和同事們堅持自己研究,突破了預警雷達研制最為關鍵的技術點,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測試暗室和亞洲最大的熱壓罐。
2002年12月,中國終于啟動了戰略預警機——“空警-2000”的研制工作,2003年11月,完成第一次試飛。“空警—2000”上裝載的雷達性能與以色列的“費爾康”十分相似,但探測距離要比“費爾康”雷達多100公里左右,可以同時跟蹤60~100個空中目標,還可以引導遠程防空導彈系統對無線電地平線以外的目標實施攔截。
美國政府的軍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曾發表評論說:中國的預警機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對此,王小謨卻很清醒,“我們有很多先進技術,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美國的主流產品E-3預警機,有30多架在服役,海軍的E-2預警機有70多架。盡管我們的這套裝備比美國E-3領先一代,美國也認可了這一事實,但應該看到,美國的這些預警機都是上世紀70年代研制的。這是什么概念呢?這就比如人家十年前買了一輛汽車,一直沒有壞,就不愿意再花錢買輛新的了。而我們是剛買了一輛車,當然會好一些。如果他們再買輛新車,可以比我們的更好。”
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由王小漠主導研制的預警機作為領航機型,引領機群,米秒不差飛過天安門廣場。看臺上的王小漠流淚了,這是他申請研制預警機十幾年以來第一次如此激動。
參考文獻:2012年7月《中國科技獎勵》:中國預警機之父的雷達人生
2010年7月《湘潮》:中國預警機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