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聰平 王桂榮
1954年9月的一天,錢學森在其寓所里設宴為一個人餞行。當時在美國還處于被監(jiān)視狀態(tài)的錢學森鄭重地叮囑此人:你回國后要極力做到兩件事,一件是運籌學,希望你和清華大學的錢偉長教授說一說,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加強計劃性方面,運籌學會起著重要作用。另一件是,只要國家需要,哪怕是最簡單的工作也要做。
時隔59年,2013年1月18日,這個人站在了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上,獲得了國家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他就是剛剛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著名力學家鄭哲敏院士。
對于當年的情景,鄭哲敏至今仍記憶猶新。回國以后,他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調整了自己的專業(yè)方向,著手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爆炸力學專業(yè)。此前連雷管都沒碰過的他,終生致力于研究爆炸產(chǎn)生的巨大威力,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1943年,鄭哲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lián)大電機工程系。在聯(lián)大政治民主和學術開放的氣氛影響下,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活躍。由于和年長的哥哥同在一個系,后來他決定轉入機械工程系。抗戰(zhàn)勝利后,學校搬回北京,鄭哲敏在清華大學完成了大學最后一年的學業(yè),之后留校做了錢偉長先生的助教。在錢先生的影響下,他選擇進一步深入學習力學。1948年,鄭哲敏作為全國唯一一名出自中國的國際扶輪社獎學金獲得者,由錢偉長、李輯祥等人推薦,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力學。一年后,他獲得該院碩士學位。在選修錢學森開設的關于火箭的課程時,錢先生嚴密而生動的講授引起了鄭哲敏極大的興趣,之后他成為錢學森的博士生,做熱應力方面的課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后,鄭哲敏在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并著手準備回國時,卻遭到美國方面的阻撓。從1952年開始,整整兩年多時間,護照被扣留,并被嚴厲告知不得企圖離境。鄭哲敏說,在那段時間里,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個人成就和人民的利益相比,后者要重要得多。1954年日內瓦會議后,美國移民局取消了對一批留學生不得離境的限制,鄭哲敏終于等到了允許離開美國的通知。
“59年前的此時,我正在從美國返回祖國的輪船上。現(xiàn)在想想,當時我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抉擇。國家給了我很高的榮譽,我很幸運,我是幸福的。”如今,鄭哲敏認為,回國是他一生最堅定、最正確的選擇。
1955年4月,31歲的“海歸”鄭哲敏被分配到中科院數(shù)學所力學研究室工作。不久,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就開始了。
“錢學森先生1955年10月到達北京,11月就來看望我們,安排力學所的研究方向。當時根據(jù)國家的需要,對原有方向做了一些初步調整。”鄭哲敏回憶,那年年底,他參加了錢學森創(chuàng)建力學研究所的工作。1956年,他被任命為彈性力學組組長,研究“水壩抗震”。

在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期間,海外歸國的科學家們或多或少受到了沖擊,但鄭哲敏和同事們盡可能地堅持自己的研究工作。1958年,他領導了大型水輪機方案的研究。他認為,自己回國以后第一個最充實的階段,是國家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那個時期。那時他承擔國家兩彈一星工程的相關課題,吃著“有點變味的大麥面和蘿卜干”,踏踏實實地干了很多工作。
鄭哲敏在國外學的主要是固體力學中的熱應力問題,當時這是火箭研究方面的一個熱點。回國后,因為國家建設需要,他轉向了爆炸力學的研究。爆炸力學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由力學界前輩錢學森、郭永懷倡導的一門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力學分支學科。
實際上,錢學森很早便預見到一門新學科正在誕生,1962年他將其命名為“爆炸力學”。1958年在中國科技大學,錢學森在其擔任主任的近代力學系里開設了工程爆破專業(yè),1962年改名為爆炸力學專業(yè),并由鄭哲敏負責為這個專業(yè)進行課程設計、聘請專業(yè)課教員、安排畢業(yè)論文等工作。從那時起,鄭哲敏開始研究和解決爆炸加工、爆破、核爆炸、穿破甲、爆破安全、高速射流運動的穩(wěn)定性以及材料的動態(tài)力學性質等理論與應用等問題,對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這門學科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鄭哲敏從事研究的第一個重大問題是爆炸成形的理論和應用。在“大躍進”思潮的影響下,爆炸成形研究一開始便下工廠實踐。鄭哲敏知道我國缺少萬噸水壓機,爆炸成形可能是一個替代方法,便下到汽車廠、鍋爐廠研究爆炸成形新工藝,并逐漸將其發(fā)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技術。爆炸成形方面的成果一直沒有公開發(fā)表,直到1981年英國皇家學會會員B·克羅斯蘭德在訪華過程中聽了鄭哲敏的報告,他由衷地贊嘆道,“現(xiàn)在發(fā)表,仍然很有價值。”
多年來,鄭哲敏通過在爆炸力學上的科學實踐,深化和開拓了該學科的發(fā)展,推動了爆炸技術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也為國家解決了一大批實際問題。鑒于他在爆炸力學理論和應用方面的貢獻,1993年2月,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發(fā)來賀信說:“您的成就證明,您獲得這一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幾十年來,鄭哲敏不僅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而且滿腔熱情地致力于我國科學技術事業(yè)多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參與或主持制訂了各階段力學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顯示了他在力學和技術科學領域的戰(zhàn)略思想。
1956年,我國開始制訂12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當時,鄭哲敏便以年輕專家助手的身份參加了錢學森主持的第一次全國力學規(guī)劃的制訂工作。1977年,鄭哲敏主持制訂了中國科學院的力學發(fā)展規(guī)劃。幾十年來,幾乎每一次對于中國力學發(fā)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和會議,鄭哲敏都親自參與和見證了。
鄭哲敏在力學領域做出了系統(tǒng)性、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曾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陳嘉庚技術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6)等。
談及獲獎的感受,鄭哲敏一直都強調自己在回國后,才真正有動力去大干。“現(xiàn)在很多人也是想回來的,因為在美國做到一定程度就到頭了,難以再有什么進展,但中國的舞臺就大多了,畢竟是自己的國家,回來我們是給自己干,比給外國人干感覺好多了。”
他清楚地記得,當年在“回國留學生工作分配登記表”上,他寫了如下的話:“回國本是一貫的主張。我們之所以獲得教育,直接或者間接的是由于全國人民的勞動,因此回國服務是不可推辭的責任。同時,一個人如果不是為群眾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義。”在鄭哲敏看來,人活一輩子,唯一有價值的,就是為社會做有價值的事情。
科學研究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必須實事求是。鄭哲敏明確地反對科技界論文署名排序的某些做法,不贊成單純用論文的SCI引用率來評價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成績。他說,和同事的交流合作往往才是靈感火花碰撞產(chǎn)生的時刻,因此,應該冷靜地評價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個學科中的實際地位。
當被問到什么情況是他感覺最好的時刻,鄭哲敏說,“通過艱辛努力,仍百思不解,突然柳暗花明,一切又都變得井然有序,這個感覺很奇妙。在激烈的討論中,你幾乎可以聽到或觸摸到思想在急速地奔跑、在飛躍,這種感覺也很奇妙。”他接著說,“科學研究是很辛苦和枯燥的,但這些感覺是無價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