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誠
從2009年“最年輕市長”時任湖北宜城市市長的周森鋒起,一時之間,“80后”干部迅速上位的“爆料”總能成為輿論的熱點。網絡和民眾也陷入了對年輕干部“逢提必疑”的怪圈。
最新一個“中招”的是遼寧省東港市副市長董海濤。這個被網民稱為“80后美女副市長”的31歲女干部,因為其快速升遷,在近期招致新一輪“爆炒”。外界紛紛質疑:“美女副市長”快速升遷的背后,是否隱藏著某些不可告人的“潛規則”?
此前,擬任為湖南湘潭市岳塘區發改局副局長、被稱為“湘潭神女”的“90后”女干部王茜,剛被網民“拉下馬”。若再向前回溯,29歲就擔任湖北宜城市市長的周森鋒,生于1989年、工作剛半年便成為甘肅武威副縣級干部的焦三牛等人,也先后卷入過相似的爭議漩渦中。
近幾年,一批 “80后”、“90后”公務員,借助于“干部公選”的官員選拔機制,紛紛進入仕途的快速升遷通道,成為中國政壇上引人關注的“黑馬”群體。與之同時,人們也發現,由于現行的公選制度在制度設計上為人為操縱公選的過程提供了空間,因此,面對迅速崛起的“政壇超女”、“政壇快男”們,相關的懷疑與爭議也就難以避免了。
原本系杜絕“跑官買官”等不良風氣,試圖為公務員晉升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的公選制度在今后如何趨之完善,挽回其曾經的公信力,從而走出當前社會各界對年輕干部“逢提必疑”的怪圈,成為擺在執政黨組織部門面前的一大課題。
公開選拔干部制度(即公選制度)是最近10多年才納入我國公務員制度中的,這也是我國對傳統的領導干部選拔制度作出的一項改革。2002年中共中央《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首次提出,“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是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其中一種方式。在此之前,各地均由組織部門及個別領導“包辦”了官員晉升的提名權,也即所謂的“書記定盤子、書記辦公會統一意見、常委會或全委會票決”。
為了改變“由內部人從少數人中選少數人”的做法,2004年,《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定》明確提出了“一般應當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5種情形。也是在這個時期前后,全國各地出現了干部 “公選”的熱潮,其中以四川、江蘇的探索最為豐富。
面向全社會來公開選拔干部(前提是參選者應具有干部身份)的新模式,打破了以往由組織部門提名的單一模式,而是允許黨員、群眾聯名舉薦以及個人自薦等。各界普遍認為,干部公選制度打破了以往干部選拔制存在的封閉式、神秘化、保守性等弊端,通過公開競爭、民主評議,使“伯樂”下崗、“制度”選官。而“伯樂相馬”進化為“賽場選馬”,更有利于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發現人才。
也正是在這一新型選拔人才的機制下,一大批年輕干部迅速走上更重要的領導崗位。按照傳統的“副二正三”一步一個“臺階”的晉升模式(由副職提正職的,應在副職崗位工作兩年以上;由下級正職提上級副職的,應當在下級正職崗位工作3年以上),一名22歲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公務員隊伍,他若從普通科員做起,要晉升到正處級,就算每個“臺階”均一帆風順、毫不耽擱,至少也需要13年時間。也就是,按照最理想狀態下的晉升通道,最快35歲才有可能成為處級干部。當然,在公務員群體中,大多數的干部,即便窮其一生,也難以“爬”到處級。
然而,由于現行的公選制度為“破格提拔”領導干部預留了很大的彈性空間,最近幾年,不少年輕的“80后”甚至“90后”正借助于干部“公選”平臺,迅速在短期內躍升至縣處級干部。這批年輕干部就猶如政壇上的“超女”、“快男”,不僅迅速成為令人矚目的一支新生力量,他們也在快速晉升的過程中招致了各種質疑和爭議。
對領導干部的公選的選拔程序,并不像公務員考試那樣由全國或者省里統一進行,而是由各地自行規定公選的具體形式及流程等,因此,現有的制度設計便為個別部門甚至個別領導人員預留了較大的權力,為其人為操縱公選的過程提供了空間。
這一狀況也不免讓外界擔心:看似程序繁雜、公正的公選,很有可能會流于形式,成為某些官員安插親屬到特定崗位的合法性工具。
另外,公選允許“破格提拔”,只粗略規定了對“特別優秀”和“特殊需要”的人才可以破格提拔,但是對破格提拔的具體條件、程序及寬嚴程度并無明確規定和統一要求。因此,這為各地在公選時故意收緊或放寬準入資格,或者“因人設崗”、為個別人量身“定制”招考條件提供了可能。
有案例為證。2008年河南省固始縣在全縣選拔正科級和縣局級干部中,所“公開”選拔的鄉鎮長中,大多是干部子女和縣里兩大房地產老板的親戚。這一事件爆出后,引發外界諸多猜測,不少人懷疑這其中或存在著官員以權謀私、暗箱操作的情況。
為之增添最新注解的是發生在去年的“湘潭神女”事件。2012年4月,湖南湘潭市岳塘區對多位擬任官員進行公示。有網友爆料,出生于1991年的區發改局副局長擬任人選王茜存在著學歷造假等多項違規之處。此人是曾任湘潭市發改委主任、時任湖南省發改委重大項目辦公室主任王達武之女。事后,官方的調查結果不僅佐證了上述“爆料”,也從側面證實了王茜在此前的多地均被違規任用或提拔。
按照傳統的“副二正三”一步一個“臺階”的晉升模式,一名22歲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公務員隊伍,他若從普通科員做起,要晉升到正處級,就算每個“臺階”均一帆風順、毫不耽擱,至少也需要13年時間。也就是,按照最理想狀態下的晉升通道,最快35歲才有可能成為處級干部。
不時爆出的公務員“蘿卜選拔”、仍在讀大學的“官二代”吃財政空餉等事件,更加重了民眾對某些群體權力世襲的擔憂。2011年,3年內獲得4次升遷、29歲的閆寧出任館陶縣縣委副書記、代縣長。但是網民發現,這位年輕代縣長的簡歷竟成了該縣的“機密”。在民意壓力之下,他因“健康原因”向組織部門提出了辭職。
同時,“逢提必疑”也當然帶來“誤傷”。2010年2月初,山東新泰市公示了公選領導干部擬任人選,新選拔的6名副局長和1名法院副院長中,有6人是 “80后”。其中,23歲的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王然、26歲的新泰市法院副院長的劉婷婷,兩人的身份和“背景”成為網民議論的焦點。一時間,學歷造假、“官二代”、背景深厚等傳言在網絡世界甚囂塵上。但隨后,媒體實地調查,并沒有證實上述傳言,兩人也不存在學歷造假的情況。實際上,被稱為“有背景”的劉婷婷其實是個“農二代”,且家境較為貧寒。而曾經引發熱議的“甘肅武威副縣級干部焦三牛事件”,經媒體調查后,也未發現任何黑幕。
不相信官方的“辟謠”,也不相信媒體的調查,寧愿去相信各種“陰謀論”,去散布各種足以給當事人帶來更多誤傷的“爆料”和“傳言”—這種迎合了大眾心理、彌漫在年輕干部快速晉升路途上的“心理上的迷障”,頗值得人們深思。
實際上,那些在仕途上“一馬當先”的“黑馬”們,之所以在官場上贏得先機、在“公選”中脫穎而出,除了的確有一些“黑幕”外,機遇恐怕更多的還是來自于某個偶然的時機巧合以及這個特殊的時代。梳理資料可發現,那些具有 “小、女、少、外”特質的干部更容易從同僚中脫穎而出。
詳言之,哪怕一個人在業績和能力上與其他同僚相似,只要其占據了年齡優勢(“小”)、性別優勢(女性)、民族優勢(少數民族)、政治身份優勢(黨外人士)中的其中兩點,到了仕途上的某個節點上,其均更容易勝出。因為,我國對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有著嚴格的結構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年齡結構。此外,對女性干部、黨外人士及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上也多會有傾斜政策和硬性要求。
以“80后美女副市長”董海濤所在的遼寧東港為例,董海濤等一批“80后”之所以迅速上位,與東港所在的丹東市的領導干部隊伍老化、常年得不到更新有關。由于上級部門對黨政領導班子年齡結構的硬性要求,這些常年累計的問題需要在某次換屆之前突擊解決,于是,一批年輕的干部遂有機會脫穎而出。
比如,2012年丹東在三級人大政府換屆時,要求縣市區政府班子成員“必有1人35歲以下、1名非中共干部、至少1名女干部”。所以,這次東港市公選的15位年輕干部中,才會非常注重女性干部、黨外干部的搭配。非中共黨員的 “80后美女”董海濤遂有機會成為副市長。盡管如此,輿論對其質疑并未消除。
而此前幾個引起熱議的“最年輕市長”周森鋒、工作剛半年便任副縣級干部的甘肅武威的焦三牛,則是“贏”在起跑線上:從清華大學畢業后,他們或是作為選調生,或是掛職鍛煉后留在地方工作。他們在仕途的起點上就身列為副處級,而這往往是有的公務員需要一輩子才能晉升到的最高官階。
如此年輕即身居高位,難免讓周圍那些年齡上更“資深”、職務上更“青春”的同僚們心生不平。再加上其他落選者的“不滿”,公選制度本身的“漏洞”,以及公眾對官僚階層權力世襲的腐敗個案的痛恨,因此,網絡和輿論對年輕干部“逢提必疑”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對 “公選”不滿的不僅僅是這個制度本身“有機可乘”,還有對操作這套選拔程序的某些官員的警惕和擔心。而要換回人們對“公選”的信心,除了要完善公選的制度設計,加強對干部選拔的監督、打擊違規提拔的個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更徹底、開放、透明的信息公開,來平息外界的疑慮以及質疑,而非簡單地以“符合法定程序、并無違規之處”等簡單的套話來應對、敷衍。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凡是那些動作很大的、在更廣范圍內的“公推公選”的干部選拔活動,外界的質疑和指責也就越少。而這些獲得提拔上來的干部也更能獲得民眾的支持。
為了防止干部任用出現“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以及針對當前社會各界對干部選拔任用極度關注的現狀,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黨建研究中心主任賴宏教授提出,對擬提拔干部應建立更加完善的任前干部信息披露制度。
賴宏教授稱,應在黨內外對擬任用干部的家庭社會關系、以往的履職情況及管理能力、財產狀況等信息進行披露,且這種信息披露應貫穿干部履職的全過程,并實行“一年一披露”的常規化和制度化操作。對于那些不愿意提供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擬任人選,應視為不愿意接受黨內外監督,直接認定為“不具備任職資格”。
公選“流程圖”
第1步
公布招考信息
包括哪些領導崗位、報名資格及條件等。
彈性操作
報名資格通常包括:年齡限制(如35歲以下)、受教育程度、已有職務工作年限(如要求任副科兩年或3年以上)、政治面貌(某些崗位指定要求系中共黨員或黨外人士)等,上述每個限定條件都可能存在“因人設崗”的可能。是放寬還是限制報考資格,以及招考信息選擇在哪些媒體刊登也有講究。
第2步
資格審查
審查報名者是否符合上述資格。
第3步
筆試
符合資格、條件者進行筆試,按高分到低分的成績排序。
彈性操作
與公務員考試不同,公選的題目并非全國或者省統一命制,而是由各個地方組織部門聘請專家命題。聘請本地的、本省的還是外地的專家,聘請哪些專家命題,并無嚴格規定。
第4步
面試
面試人選與選拔職位的比例一般為5:1。除了結構性面試,多數地方通常還設置公開競職演講。
彈性操作
參與面試的人員組成通常包括組織部、其他各界專家等。面試專家主觀評價,存在著很大的彈性空間。
第5步
確定考察人選
將筆試、面試的成績加權平均,得出考試人員的綜合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確定考察人選??疾烊诉x與選拔職位的比例一般為3:1。
彈性操作
筆試、面試的權重各有多大,存在很大靈活性。不同的加權比例,將影響最終的綜合成績。
第6步
對考察人選進行考察
考察的形式多樣,通常包括組織部門派專人到被考察人員所在單位等,對被考察人選進行民意測評。民意測評成績將作為組織部門推薦的“重要參考”。
彈性操作
同樣是民意測評,在多大范圍內進行測評、邀請哪些人參與測評、測評的方式是談話還是投票、是否匿名、測評的結果是否會當場公布,等等,均存在人為影響的空間。
第7步
票決
由黨委常委會或者全委會對多名考察人選進行投票,確定最終的一名或多名候選人。
彈性操作
常委會還是全委會來投票,存在很大差異。人數較少的常委會票決,更易受到主要領導意見的影響。上述第5步的綜合考試成績、第6步的考察和民意測評情況,是影響票決的“重要參考”,但非唯一標準。換言之,即便是綜合成績的第一名,也未必鐵定入選最終的候選人。
第8步
任前公示
彈性操作
選擇什么樣的形式、在多大范圍內進行公示,以及選擇什么時機公示,均可能影響到該擬任人員是否能順利通過。
第9步
任命
由黨委或組織部門或地方人大,對擬任人員進行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