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1、“鐵娘子”綽號由來
瑪格麗特·撒切爾1926年出生于英格蘭一個雜貨店商人的家庭,沒有任何門戶蔭庇,卻一路走到了位于倫敦唐寧街10號的英國權力中樞。
這個24歲就站在伊里斯購物中心的肥皂箱子上發表演講的1950年大選的最年輕女候選人,在還是牛津大學學生時就習慣了面對整屋子的雪茄和領結說出自己的想法。34歲時,撒切爾成為保守黨下院議員;當保守黨在1970年的大選勝出后,撒切爾夫人如愿入閣,出任教育及科學大臣。
因為行事風格硬朗,撒切爾從政生涯中,得到過各種綽號,包括:蒂納(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即“沒選擇余地”的縮寫)、“大母象”(The Great She-Elephant)等。但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還是 “鐵娘子”——這個原本是蘇聯媒體記者對她的抨擊,結果倒成了日后人們對她的褒揚。
1976年1月19日,撒切爾在肯辛頓的社區會堂發表演說稱:“蘇聯人正不懷好意地存心支配世界……他們一向都是把錢花在槍支(軍事)而不是牛油(民生);但我們卻把槍支放到最后。”
蘇聯國防部的官方報章《紅星》因此撰文抨擊撒切爾夫人為“鐵娘子”,這個名字隨后通過塔斯社傳到世界各地。撒切爾對此稱呼卻并不抗拒,反而認為這正好反映出她堅決和不受動搖的性格。“鐵娘子”的名聲也就這樣傳播開來。
2、第一以及唯一
在1974年接受《利物浦每日郵報》采訪時,撒切爾還不認為她這個時代的女性可以成為黨魁或首相。
然而僅隔1年,她就當選英國保守黨黨魁,成為英國政黨史上的第一名女性領導人;1979年,她再次開創先河——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首相,在唐寧街10號連續主政11年,比20世紀英國的任何一位首相執政時間都長。
二戰后的英國經濟陷入衰退,日不落帝國的精氣神大受打擊,從昔日強國落入發達國家第二梯隊,又滑向第三梯隊。1979年,撒切爾夫人在保守黨宣言的序言中這樣寫道:“當我看到一個曾經偉大的民族落到了時代的后面,一種無助的感覺油然而生。”當時她內心堅信,只有她能拯救英國,這也是她的職責所在。
1978年末1979年初,英國工會因不滿工黨政府通過限制工資增長的方式來遏制通貨膨脹的做法,組織大規模罷工,人稱“不滿之冬”。1979年春,在新一輪選舉中,保守黨成為執政黨,撒切爾當選英國的新首相。
一旦掌權,她就從未流露過猶疑。就連她的裝扮也透著一股子堅毅——頭盔式的發型能抵御任何大風大浪,大寬肩的雅格獅丹套裙折射出令人生畏的形象,沒有裝飾的黑色大手提包里永遠塞滿政府文件。
能激起撒切爾注意、好感和好勝心的多是男性,以至于很多人把她當成穿著裙子的男人。但是,從撒切爾內心來講,她認為女性更勝一籌,如她在1982年的一次演講中所說:“在政界,要說成話,找男人;要辦成事,找女人。”
3、福利國家掘墓人
作為雜貨店老板的女兒,撒切爾對世界的理解多數來自對父親生意的研究。“在我閱讀自由經濟學家的著作之前,我就從父親的賬本中懂得,自由市場像一個巨大而敏感的神經系統,對全球的事件和信號作出反應,滿足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信仰的人群的多變需求。”在她看來,“英國后來40年的經濟史幾乎就是我父親生意實踐的放大版”。
撒切爾初執政時,英國正深陷嚴重的“福利病”難以自拔。撒切爾毫不客氣地對英國的經濟病開出了一系列改革藥方,她堅信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狀態,而不能純粹依靠政府的福利保障,撒切爾通過一系列自由主義的措施開始“拆散”福利國家體系。這些政策后來構成了“撒切爾主義”,主要包括:
第一,實行貨幣主義為綱的宏觀經濟政策,緊縮公共開支、控制貨幣供應量、大幅度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第二,改革石油公司、電信公司、天然氣公司等國有企業,廣泛推行私有化政策;第三,限制工會權力,壓制工會運動;第四,改革稅制,降低稅率,削減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等公共開支,擴大公共產品提供領域的市場經濟成分。
激進的改革激活了經濟——英國經濟在1982年走出低谷,英國通貨膨脹率從1975年的27%降到了1986年的2.5%。
支持者認為她帶領英國走出困境,找回了昔日的榮耀;反對者則認為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幾乎毀掉了英國的福利制度。無論歷史的評價如何,撒切爾一生的功過成敗正如她自己所說:“你可以改變立場,但我決不妥協。”
4、與工會“斗法”
大刀闊斧的改革帶來了后遺癥,爭議如影隨形。
私有化振興經濟的同時,嚴厲的緊縮政策,使得失業人口增加,上世紀80年代早期英國失業人口上升到300多萬,約占全部勞動力的13%。稅制改革使富人獲得巨大好處,一般平民百姓則負擔加重。
最激烈的反抗來自受打壓的行業工會。撒切爾政府認為,工會是造成英國經濟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工會組織的變革是“進行其他所有改革的先決條件”。就在撒切爾夫人為競選連任而奔走拼搏的1983年,各行業的罷工風暴已在英國各地涌現。
撒切爾政府鑒于全國175座煤礦中的20座礦井不僅沒有經濟效益,而且耗費了政府的巨大投資,虧損嚴重,于是決定關閉它們,這就造成了大約2萬名礦工的失業問題。
1984年,英國全國礦工聯合會發動大罷工。英國煤礦工會在歷史上素以戰斗性強而著稱,而礦工的斗爭又經常能直接影響到國家政局的發展,比如1974年的煤礦罷工讓希思政府下臺。
但撒切爾夫人已經決心以毫不妥協的態度來應戰。她在儲備了大量的煤、確保停工對發電不構成影響之后,對工會采取了強硬的措施,派出警察阻止任何罷工的支持者接近罷工礦場的范圍,皇家騎警更與罷工礦工的糾察隊在約克郡歐格里夫爆發了激烈的流血沖突。
到了1985年的3月,持續一年多的英國罷工斗爭以失敗而告終,英國政府關閉了25個不盈利的國有化礦場,并在1994年把所有礦場私有化。
直至今天,仍有礦工對撒切爾恨意未消。大衛·霍伯是英國全國礦工工會英格蘭東北地區的負責人,年輕時參加了大罷工。撒切爾夫人去世這天,正好是霍伯的70歲生日。他說,這是這輩子過得最好的生日之一,“馬上要為它干一杯”。
5、出兵馬島
最能體現撒切爾夫人鐵腕作風的是1982年的馬島戰爭。
英國與阿根廷一直就南大西洋上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稱福克蘭群島)主權歸屬有爭議。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突然出兵馬島,從英國駐軍手中奪回控制權,戰爭一觸即發。
據撒切爾夫人的新聞秘書伯納德·英厄姆回憶,馬島戰爭是撒切爾三屆首相任期中情勢最緊張的事件。當時,她的高級軍事顧問勸她不要擅自開戰,而是與美國政府協商。
但撒切爾的政治密友、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那次并未撐腰,而是傾向于達成一份和平協議,呼吁英方放棄由馬島民眾投票決定歸屬的立場。
外交部的專家也向她羅列了種種開戰弊端,比如對身處阿根廷的英籍公民不利,也難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支持。最終撒切爾力排眾議,毅然出兵。她引用維多利亞女王的話說:“失敗?可能性不存在!”
“在戰爭狀態下,你不能讓困難左右你的思考:你必須拿出鋼鐵意志來克服它們。”她在回憶錄《唐寧街歲月》中寫道。
就在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駛近馬島的時候,里根還派國務卿亞歷山大·黑格前往英國和阿根廷進行斡旋。
美國外交官吉姆·倫奇勒(Jim Rentschler)在私人日記中描繪了當時的會面:“撒切爾真的是很迷人,穿著深色羅緞滾邊天鵝絨套裝,蓬松的發型烘托出英國金發的特點。”“迷人”印象隨即在餐桌上破滅。“她的臉頰通紅,聲調因氣憤而拔高,她的身體傾過桌子,干脆地拒絕了我們的備選方案。”
黑格的斡旋任務失敗了。海戰持續74天,阿根廷軍政府于1982年6月14日承認戰敗,英國重新控制馬島。撒切爾的仕途隨之更進一階,1983年,她以壓倒性優勢三度當選英國首相。
6、和戈爾巴喬夫打交道
除了迎來一場熱戰的勝利,撒切爾夫人還見證了冷戰的結束。
撒切爾上臺后,一改西方勢力此前的對蘇聯和華約集團的緩和政策,支持羅納德·里根的對蘇遏制政策。但同時,她也是西方第一位對戈爾巴喬夫擺出友善姿態的國家領導人。
在1984年末,即戈爾巴喬夫掌權3個月之前,兩人在倫敦進行了一次會面。會后她接受BBC電視訪問時表示對世界和平局勢謹慎樂觀,但她喜歡戈爾巴喬夫先生,他是個可以打交道的人。
據戈爾巴喬夫回憶,當天的午宴上,雙方的對話開誠布公而友好,雖然有關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也很明顯。
在戈爾巴喬夫看來,撒切爾是個性鮮明的政治家,“有時候我們的交談陷入緊張,幾乎要進行不下去。我就對瑪格麗特說,我無意將她拉入蘇聯的共產主義陣營啊,她被逗樂了,我趕緊補充說,尊重她的觀點,也希望她能尊重我們的立場”。
午餐后,兩人在一個有著小火爐的房間里就美蘇核武競賽交換了看法。一開始,兩人都拿著公文稿,后來索性拋開文件,即興暢談。戈爾巴喬夫回憶:“也許就是那次在首相鄉間別墅的談話催生了特殊的關系,不僅保持下來并且不斷發展,改變了我們兩國的關系,終結了長久的冰凍期。”
雖然理念不同,但戈爾巴喬夫很高興能和撒切爾夫人在最關鍵的政治問題上進行實質性的對話。在冷戰對峙期間,這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撒切爾的那句“我們可以打交道”,在戈爾巴喬夫當選蘇聯領導人之后,也對他與里根及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接觸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
7、唯一一次妥協
鐵娘子的詞典里沒有“妥協”一詞,而與中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可能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妥協。
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趁著英國贏得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的雄風,訪問北京,與當時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討論香港前途問題。
撒切爾夫人與時任中國總理趙紫陽會晤時,雙方已經談不攏。撒切爾威脅,如果中國收回香港主權,香港的信心和繁榮都會被摧毀。趙強硬回應,在中國主權和香港繁榮之間,主權先行。
與鄧小平的交鋒,更是劍拔弩張。會談開始前,鄧小平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香港不是馬爾維納斯,中國不是阿根廷。”
兩人見面的“寒暄”亦頗微妙,撒切爾夫人對鄧小平說:“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看到你很高興。”鄧小平說:“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幾個,但我認識的現在都下臺了。歡迎你來呀。”
撒切爾夫人始終抱定“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仍然有效”的主張。面對英國首相的挑戰,鄧小平寸步不讓,一一駁斥。他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國在主權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
會談結束后,撒切爾走出人民大會堂,臉色凝重。當她繼續往下走時,高跟鞋與石階相絆,使身體頓失平衡,栽倒在石階下,以至于皮鞋手袋也被摔到了一邊。她被扶起來后說沒事。但這個動作被當時的媒體捕捉下來,并宣稱這是“英國的倒下”。
有人分析撒切爾在香港問題上最終向鄧小平讓步的原因時說,“與鄧相比,她只是一個女人”。
8、“我們自己的錢!”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撒切爾的魅力逐漸消退。在第三任期內,她認為地方財產稅應該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為單位征收的“社區收費”,反對者稱之為“人頭稅”。雖然黨內黨外皆有反對,撒切爾還是全力推行,結果保守黨支持者大幅流失,而黨內矛盾更因此不斷加劇。
與此同時,保守黨內在是否加入歐元聯盟的問題上陷入分歧。1989年6月歐共體峰會之前,財政大臣尼格爾·勞森和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試圖說服撒切爾夫人加入匯率機制,為歐元做準備,并廢棄英鎊的貨幣地位。他們以辭職為要挾,但是撒切爾夫人和財政顧問艾倫·沃爾特斯堅決反對這項提議,認為英鎊應該能自由浮動,歐盟會員資格只會限制英國經濟。最終勞森和豪都辭去了職務,撒切爾夫人仍然堅定地反對歐洲貨幣體系,她對進一步歐洲一體化提議的回答是:“No! No! No! ”
在以首相身份接受的最后一次采訪中,撒切爾夫人告誡世人警惕放棄財政主權的危險:“我們將要擁有……一種我們根本無法控制、連利率什么的都不能由自己來決定的統一貨幣嗎?”
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工作并沒有因為撒切爾的反對而被擱置,而如今,每一次的歐元危機似乎是在向當年她的論調致意。
1990年,因人頭稅政策不得人心,加上黨內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的分裂,11月22日,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宣布,決定辭去保守黨領袖和首相職務。
離開唐寧街10號的時候,極少在公開場合表露情感的鐵娘子眼中含淚。
9、晚景唏噓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絕不會步入政壇,因為我的家庭已經為我的從政之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撒切爾夫人在1995年4月與保守黨資深議員斯賓塞談話時說道。
2011年,關于撒切爾夫人的傳記電影《鐵娘子》公映。影片一開始,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撒切爾夫人以晚年患有癡呆癥的形象出現,步履蹣跚,行動遲緩,語無倫次,眼神里滿是膽怯和糊涂,完全不是人們熟悉的那個“鐵娘子”。
無論在位時如何強勢、風光,撒切爾夫人的晚年景況實在不佳:2002年,她接連發生了幾次輕度中風,之后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癥。自從2003年丈夫丹尼斯·撒切爾去世后,在英國政壇叱咤風云多年的鐵娘子開始流露出膽怯和猶豫,白天時時昏睡,記性也越來越差——那個曾經宣稱自己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通貨膨脹的數據脫口而出的女強人形象漸漸淡去。
鐵娘子在家庭方面有不少遺憾,她的一雙子女與她并不親近。女兒卡蘿爾是個記者,經常在外奔波。兒子馬克更是從小到大麻煩不斷,有人說,撒切爾夫人身體越來越差,與她那寵了一輩子、不爭氣的兒子脫不了干系。
2005年10月13日是撒切爾的80歲生日,她孤寂地坐在壁爐旁,突然有了精神,她告訴卡蘿爾,要擺80歲壽宴。卡蘿爾嚇了一跳,立即操辦。結果650多人前來捧場,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王儲查爾斯、時任首相布萊爾。當女王擁抱撒切爾夫人時,卡蘿爾在孀居母親的臉上捕捉到了難得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