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以前中國人起床后習慣打開收音機聽新聞,聽聽天氣預報,決定今天如何穿著。如今,大家起床后直接看手機,氣溫或是陰晴雨雪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要看看外面的PM2.5或是AQI指數——因為出門是否需要戴口罩直接關系到身體健康,沒人愿意當“人肉吸塵器”。
很多人在霧霾天盡量選擇留在室內,以為這樣可以少呼吸點臟空氣,可這樣做未必明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趙卓慧博士告訴《新民周刊》,有統計表明,人們的日常活動有70%-90%的時間是在室內,如果室外大氣遭受污染,就會影響到室內空氣質量,而室內環境本身又存在多種污染源,二者疊加會讓室內空氣污染嚴重。
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食品與紡織品、玩具及化學服務部總監郭永賢也對《新民周刊》表示,家中、辦公室或者其他建筑的內部空氣在很多情況下會比室外污染更厲害,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中國,而是一個全球問題。
室內空氣更糟糕?
在很多科幻大片中,未來地球的空氣不適合人類生存,可憐的人們只能在室內才能摘下氧氣面罩。
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9月發布的《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指出,目前室內空氣污染的程度已經高出室外污染5-10倍,全球4%的疾病與室內空氣質量相關,每年大約有200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所致疾病而過早死亡,而死于室外空氣污染的大約為每年130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提到的室內污染主要是明火和開放式爐灶條件下家庭使用固體燃料造成的,世衛組織認為這種烹飪和取暖的做法會造成高度室內空氣污染,產生大量對健康有害的污染物,包括可滲透到肺部深處的煙塵微小顆粒。
在高度城市化的當下中國,直接依靠燃煤或燒柴來取暖做飯的生活模式并不常見,可室內空氣質量仍然不容樂觀。根據環境學者的調查,隨著現代建筑物密閉化程度的增加,世界上30%的建筑物中存在有害健康的室內空氣,受污染的室內空氣中存在30余種致癌物。除了常占據一半以上比例的室外來源,室內空氣中的顆粒物來源通常包括燃煤取暖、煙草煙霧、烹調油煙、植物花粉以及室內人為活動等。
趙卓慧指出,室內空氣質量涵蓋的指標,除了人們比較熟悉的甲醛等有機揮發物的因素,還有溫濕度、新風量、室內顆粒物,生物性污染物(如菌落數指標)及放射性污染物(如氡等)等的污染因素,這些也是中國目前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涵蓋的基本指標。
2011年,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氣候組織和朗詩集團聯合發起的“2011長江流域城市室內空氣品質調查”顯示,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紹興、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居民家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4種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其中二甲苯超標最嚴重,甲苯次之。
各城市受訪者對室內空氣污染源的關注最主要集中在灰塵和甲醛這兩項上,接下來是霉菌、螨蟲、香煙和空調;然而,對氡、SVOC(半揮發性有機物)以及苯系物的關注度甚至認知度仍普遍較低,這些恰恰都是毒性很強的室內空氣污染物。而且,約八成住宅VOCs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超標。本次調查專家顧問、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副理事長張寅平教授表示:“VOCs主要來源于水泥、石材、人造板、油漆等裝修材料,會導致記憶力衰退、癌癥、胎兒畸形等疾病。”
據悉,受訪者中70%的居民愿意為改善室內空氣現狀支付的費用為50元/平方米,相對普通家庭裝修投入而言落差較大。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劉兆榮教授指出:“從問卷中反映出的居民對室內空氣認知不足,讓專業界深感責任艱巨,我們需要盡快引導居民正確認識到室內污染問題的迫切性和嚴重性,樹立健康的生活觀。”
上海案例
在今年2月北京召開的“國家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實施十周年及中國室內環境PM2.5污染防控工作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建議中國應制定室內空氣質量PM2.5標準。與此同時,北京市疾控中心宣布啟動對室內空氣PM2.5含量的研究,例如,在家中吸煙和烹飪到底哪個對空氣質量和健康影響更大,所處不同區域的家庭室內環境空氣質量等。
而在國際大都市上海,有關室內PM2.5的研究早已開始。2011年,趙卓慧所在的團隊對上海室內空氣進行抽樣監測和數據分析。結果發現,上海地區(主要是市區)冬季室內有機物的濃度低于夏季,這點和有集中供暖的北方城市不同。因冬季溫度下降,上海地區大部分沒有供暖,室內溫度較低,有機物揮發下降,且仍有不少家庭保持一定的室內外通風,室內聚集的污染物明顯低于夏季。
趙卓慧坦言,調研室內空氣不如室外空氣那么容易:“針對家庭室內PM2.5的檢測,需要專業的設備和時間,需要取得住戶配合和同意,數據采集比較困難,基本做不到像室外大氣污染的實時監測。而且,影響室內PM2.5的原因不止是室外大氣污染,與室內的人員活動、烹飪、清潔、燃燒等多種行為有密切關系,住戶之間的差異比較大,且大多由個體行為造成。”
2012年,上海市疾控中心與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對1000戶家庭的空調細菌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在密閉情況下,60%-70%的家庭PM2.5值在安全范疇。但在空調開機最初階段,室內PM2.5值明顯升高,不少長時間使用的空調房間明顯比室外PM2.5值要高。大多數家庭的空調積塵中細菌、霉菌超標,最嚴重的家庭細菌數量超過商場中央空調的50倍。還有部分家庭,在分體空調的冷凝水中還檢出嗜肺軍團菌。
上海市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總站主任沈浩表示,大多數家庭空調沒有新風功能,在連續使用幾個小時內,無法輸送新鮮空氣,并排出污濁空氣,最終使各種細菌粉塵在室內不斷流動。而且在空調使用狀況下,空氣流通性較差,不但不能使PM2.5等污染物沉降,更會因人們的走動而漂浮起來,不斷在空氣中流動,其中細微的顆粒物就可能被吸入肺部。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說的PM2.5并不特指某一類空氣污染物,而是所有微粒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另外,細菌、病毒也會吸附于PM2.5顆粒上,損害人體健康。PM2.5并不包括揮發性氣體和煙氣,但是揮發性氣體和煙氣對人體的傷害并不比PM2.5小。
煙草煙霧中含有的3800余種化合物中,包括苯、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它也是最常見、傷害性最大的室內空氣污染來源。今年2月,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專業指導下,進行了驗證二手煙霧對室內PM2.5濃度影響因素實驗。結果顯示,僅吸1支煙,4分鐘內就使室內PM2.5濃度升高5倍,達到251微克/立方米,為國標設定的危險范圍。
對此,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專家介紹,降低室內空氣中PM2.5污染的方法主要為通風和加濕,以加快室內懸浮顆粒物流出和沉降,而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室內嚴格控煙。
公共場所更危險
有人說,室外空氣污染不可控,但室內是可控的,如果可以不吸煙,家居裝修注重環保,配備空氣凈化器,定時清洗空調散熱片,也許就能把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
但我們不可能總是待在自己家里,作為社會動物,我們要去辦公室工作,可能去大商場購物,而公共場所的室內空氣可能比住宅更讓人抓狂。
針對大型樓宇的PM2.5問題,西門子上海中心樓宇解決方案的專家給《新民周刊》的建議是:“從技術上,可以通過為中央空調加裝高效過濾器或使用空氣凈化器對PM2.5進行過濾。從管理上,也可以采用執行辦公室綠植方案對塵埃粒子進行吸附、禁止室內吸煙來降低室內PM2.5顆粒濃度。”
但公共場所中央空調這一污染源的問題卻令人頭疼。一層五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大樓,掃出整整一大蛇皮袋灰塵是家常便飯,里面有死老鼠、蟑螂、蜈蚣等,各種小爬蟲更是不計其數。此外,中央空調通過集中送風,對人體危害最大的就是軍團菌。軍團菌目前已經發現的有30多種,其中嗜肺軍團菌最為常見,也最危險。空調冷凝水、冷卻水的溫度和濕度環境,容易滋生病菌。而這些病菌又會通過送風系統,進入大樓的各個房間。據研究,中央空調環境也會對面部的脂溢性皮炎、支氣管哮喘和男性精液質量有影響。
為此,衛生部在2006年頒布了《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規定中央空調的規范清洗應該保證:開放式冷卻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空氣過濾網、過濾器和凈化器每六個月檢查或更換一次;空氣處理機組、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每年清洗一次;風管系統的清洗應當符合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但實際遵守者寥寥。
為了使這套管理辦法更有操作性,2011年,衛生部又重新修訂了《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就公共場所經營者對中央空調的清潔責任與處罰進行了明確規定: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未經衛生檢測或者評價不合格而投入使用,情節嚴重的,可以依法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衛生許可證。但仍是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清洗費用實在太高。中央空調送風管道的清洗和監測一樣,都要用機器人,機器人先進行清掃和吸塵,再用消毒設備進行管道消毒。這樣一套清洗流程,在不同城市的價格有所不同,最便宜的只要每平方米5元,一線城市則是每平方米25元左右,清洗一次的費用從十幾萬到上百萬不等,而衛生部門對于違反《細則》的處罰也就幾千元而已。即便是被列入監管范疇的公共場所,為了少花錢又要避免被曝光,有的干脆花個一兩萬向一些中央空調清洗公司購買清洗報告,有的只清洗一兩層樓來應付檢查。
為了減少城市的大氣污染,這幾年政府倡導民眾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在一線城市,地鐵成了人們的首選。“地鐵里面的空氣真是一塌糊涂。”一位業內人士向《新民周刊》透露,現在人們外出習慣戴口罩,而坐地鐵戴口罩的人很少,其實地鐵里才是空氣質量“重災區”,因為人口密度大,通風效果差。在相對密閉的空間,人們一舉一動間,每分鐘能產生500萬個小顆粒,如掉落的皮屑、打噴嚏的飛沫等。
傳統的空氣凈化系統對于地鐵的效果已經不明顯,這就需要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據悉,在建的上海12號線,將有金海路站、申江路站、楊高北路站、巨峰路站等10個站點統一使用了“森林屋”動態凈化系統。該技術采用微細顆粒物“電凝并技術”,使空氣中飄浮的小粒子凝并、沉降,預防公共場所的疾病傳播。“森林屋”已在上海地鐵上海火車站站、徐家匯站,同濟大學食堂和第九人民醫院進行了試點,效果顯著。
如何自救?
在各個室內空間提供PM2.5數據,目前來看還不太可能。專家們提供了一些簡易辦法,讓我們的肺不會淪為室內臟空氣的“濾網”。
3M中國有限公司告訴《新民周刊》,能夠進入人體肺臟深處的顆粒非常微小,粒徑通常在7 微米以下,對健康危害大,是導致各類塵肺病的元兇,因此一個符合中國標準或國際標準的防顆粒物口罩就能過濾粉塵、酸霧、漆霧、微生物等非油性顆粒物。紗布口罩不是防護口罩,因為紗布口罩過濾效率很低,面罩也存在明顯的泄漏。
而傳統的開窗透氣方式,也要視情況而定。趙卓慧表示,如常見的裝修污染,室內燃燒,烹飪等活動造成的污染主要來自室內本身,那么開窗通風是有利于降低室內污染的水平。但如果是來自室外大氣污染造成的室內污染,尤其是靠近交通馬路的住戶,開窗通風反而容易加劇室內的污染。
趙卓慧建議,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可以通過盡量避免使用不良的裝修、建筑材料,采購環保綠色的家具和日用品等。需要的時候,可以考慮使用空氣凈化器,但要了解使用空氣凈化器的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另外,如果有條件,安裝帶有空氣過濾和清潔系統的通風設備,可以相對有效地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同時又保證了一定的新風量。
作為一家獨立第三方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UV提醒大家注意室內保持適當的濕度水平,最佳的濕度范圍是40%-50%,可避免霉菌及有害微生物的滋長。此外,要減少在屋內或辦公環境里使用人造香料,這些產品會排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其中部分VOC可能具有毒性。
世衛組織還建議,在廚房減少炸、炒、煎、烤等烹飪方式,因為產生的油煙至少含有300多種化學物質,不乏多環芳烴等強致癌物質。畢竟,健康比美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