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閉幕會上,新當選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演說,談到“中國夢”。習近平說,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創造出來。對一個轉型中的大國來說,夢想和奮斗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保證人民有平等參與社會、經濟和政治事務的機會。機會平等有了保證,就能發揮中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人們才能有持續奮斗的動力,中國夢才有實現的可能。
在會后的記者招待會上,新當選的總理李克強說,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而中國的改革,本質上就是要打破和消除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保證國民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讓每個中國人能夠平等地追求個人幸福,有平等地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利。
中國曾基于血統、出身和階級成分,把國民分成三六九等。受教育、就業、遷徙等基本社會經濟權利,言論、集會、結社等基本政治權利,都受限于這種不平等的政治體制。這種普遍的、制度化的不平等,導致了社會的僵化沉悶。在一個固化的階級圖景中,社會成員人人自危,創造力被扼殺,經濟瀕臨崩潰邊緣。所謂的改革,就是改變這種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把“政治賤民”解放出來。
從1976年10月“四人幫”收監到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文革”中被打倒的官員陸續官復原職,此后,涉及數百萬人的“平反冤假錯案”、恢復名譽的浪潮,和取消原來戒備森嚴的階級劃分,將人為制造出來的、人數更多的所謂敵對階級人員解放出來,恢復“政治賤民”基本權利的浪潮,勢不可擋,一直持續到1982年。
為了將人們從不平等的政治體制中解放出來,國家重新制定《憲法》,承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可以光明正大地、平等地致力于追求個人幸福。推進政治平等的改革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也為此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底色和基調。從那時候起,是否有利于促進人們平等地參與國家事務,是否有利于拓寬個人自由的邊界,是否有利于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就成了衡量和估計政治體制改革是否符合民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是否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標準。
經濟領域同樣如此。中共中央多次闡述過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經濟改革的目標中,最重要的是確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以保證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雖然屢有反復,但旨在推動平等競爭的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仍然在推進當中。在社會領域,最大的不平等在于城鄉二元體制。社會保障體制被劃分為城鄉兩個系統,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導致起點上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加劇了收入差距,限制了社會流動,正在使中國的階層固化。
李克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要“推動民營資本順利有效地進入金融、能源、鐵路等領域”,要推進“人的城市化”。這些改革的深水區,長期無法觸及。“趟深水”是否成功,就要看今后的改革措施,能否促進人和其他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能否發揮價格和市場的調節作用,能否保證企業平等競爭的權利。
值得警惕的是,改革的深水區因為特權的泛濫而變得更加渾濁。特權腐蝕了已經取得的改革成果,使中國面臨這樣一種風險: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平權改革,被逆轉成一種新的出身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受到挑戰。優勢資源過度的代際傳遞,危及中國人想象未來的方式。如果新一屆領導人不能正視這個現象,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不能保證普通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有平等的機會去追求未來,個人奮斗的前景就會受到懷疑,中國夢也會黯然失色。
如果說“中國夢”是保證每個國民都有平等地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那么,平權是當前中國最重要的改革方向,是未來中國最大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