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
今年2月間,新加坡爆發了1965年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集會,千余民眾匯集到設有“演講角”的芳林公園,抗議此前政府公布的人口白皮書報告。該報告指出,到2030年,新加坡要吸引100萬以上的移民,將總人口增加到690萬。
這一人口白皮書引發的,不僅是千人的抗議行動,還有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因為通過當地報章發表不同看法,而使得自己成了被攻擊的對象。
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中國新移民與新加坡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的筆仗交鋒。劉程強指責政府一味帶進移民是把問題留給后代,用外來人口補充勞動力不足是將新加坡帶上一條“不歸路”。而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則反擊說,在新加坡反移民,更是把這個國家帶上一條“不歸路”。
這其實是新加坡最近移民與人口問題討論中的一個小插曲,但它也反映了一個饒有意味的現實情境,即凸顯了新移民與土生土長者之間的思維差異。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新加坡七成以上人口是華人,這讓他們對這個島國有一種“自己人”的感覺。
事實上,新加坡基本上是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有先輩原本就在島上生活的馬來族,也有先輩來自中國、印度的華族和印度族,還有不同種族通婚后繁衍出來的歐亞族和土生華人等。
因此,即便人口中華人居多,但這個多元種族雜居的社會,加上受到英國人百余年的統治,其實已經形成另一個獨特的新加坡社會。
以語言為例,新加坡華人因從小就浸淫在多種語言環境中,不論講華語還是英語,除了有當地特有口音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夾雜著其他語言與華人方言,而且語速較快。
不過,這可不等于說大多新加坡人的英語水平比通曉標準英語者差。因為,不少新加坡人都具備一種能力,即與操標準英語者溝通時,自然就會將講英語的頻道調整得與對方一致!
另外,在生活習慣和飲食方面,新加坡華人同樣也因來自各方烹調文化與食材的匯聚,衍生出更多元化的餐食。除了道地的馬來餐、西餐、中餐、印度餐、日本餐、意大利餐和法國餐,還有用這些正統餐食混搭出來的“混食”(Fusion)料理。
因此,新加坡這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實際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去華人化”,更多的是“新加坡化”。
即便是那里的華族,尤其是老一輩受華文教育的華人,雖然對于中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但整體上,不論在精神,還是物質層面,本質上和中國人已經有顯著的不同。最重要的,是新加坡華人已經有了自己是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
不過,或許新加坡主要人口為華人這一點已經深印中國人的腦海,認為這是個他們更容易融入的社會,因此,近十年來,新加坡的中國移民顯著增加。
雖然借著通婚、教育等渠道,不少新移民順利地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但隨著他們人數的日漸增加,與當地人發生摩擦的事件,也有增加的趨勢。
如今,在新加坡年輕人發表意見的主要網絡平臺——Facebook(臉書)和Twitter(推特)上,偶爾會看到AT(Ah Tiong,阿中,指中國人)的字眼。
這是個帶有不友善成分的稱呼,它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新加坡近年來移民增加,人們在就業、教育和基礎設施的使用上,感受到了外來人口急速增加所帶來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則是新移民在“入鄉隨俗”上的掌握失準和價值觀的不同所致。但這并非新加坡獨有,任何國家的移民,都會面對同樣的問題。
總而言之,若真要移民新加坡,不要以為新加坡的文化和中國一樣,實際上兩個地方很不同,要融入就得多加嘗試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