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回家路上,李勇收到同事電話,急需他iPad里的一份資料。車里沒有Wi-Fi,李勇急中生智,掏出手機,打開“相機”,對準資料就是一通“咔嚓”,瞬間分享到公司的微信群。這個群除了辦公,平日里還用于插科打諢、節日問候、召集飯局。
參加聚會,全部交換一遍名片實在太麻煩。如今只需眾人一起搖手機,現場凡是微信在線者均能“一網打盡”。
有家高考志愿規劃機構,則將微信作為“電臺”,模仿“葛優葛大爺”的聲音,向他的幾千名聽眾發送“幽默高考指導”。
種種“玩法”,隨著微信勢如破竹的發展層出不窮。正是這些新奇、便利的社交體驗讓用戶欲罷不能,也讓這款“神一樣的應用”擁有了數不清的榮譽,諸如“數字化瑞士軍刀”、“移動互聯網目前最大的光環”、“有史以來最快超過3億用戶的互聯網產品”、“自QQ后騰訊最成功的產品”等等,被外媒解讀為“正積極嘗試扭轉中國本土互聯網產品無法推向世界的命運”。
但或許應了一句老話:越長大,越脆弱。突然之間,微信也迎來了一個“艱難的時刻”,而對手可比360強大得多。據悉三大傳統運營商已經正式向微信打響了第一槍。微信的生存基礎是網絡,而網絡資源掌握在運營商的手中。從一些流行的說法看,仿佛被惹毛的運營商一伸手,就能“掐斷”微信的命脈。
“信令風暴”
運營商與以微信為代表的OTT(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于開放互聯網的各種語音、視頻以及數據服務業務)企業的矛盾,早在去年年底就展現端倪。
2012年12月5日,在中國移動全球開發者大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拋出“騰訊威脅論”,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傳統運營商業務正在受到猛烈沖擊,尤其是OTT企業對傳統運營商的擠壓非常明顯,這些業務使得運營商原來的短信、話音甚至包括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了很大挑戰。”并罕見地點名稱騰訊QQ占用運營商信令資源太大。
幾天后,中國聯通寬帶在線總經理何華杰爆出更為驚人的言論:“如果按照用戶數量來衡量,騰訊實際上已經是中國的第二大運營商。”
事實上,在2012年7月份微信4.2版增加了視頻通話功能后,已有不少業內人士擔心它將觸動運營商的敏感神經,并認為騰訊已經是事實上的“第四大運營商”。
但中移動挑起的那場激烈討論,很快被兩天后“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騰訊總部”這一更熱的話題消弭于無形。根據《深圳特區報》的報道:“馬化騰介紹了即時通訊、電子商務、網絡資訊、微信等,總書記表現出濃厚興趣,尤其是微信。總書記關切地詢問了微信產品在國際競爭中遇到的挑戰,鼓勵騰訊不斷進取,為民族互聯網產業走向世界貢獻力量。”
但兩大陣營的博弈已經開始,矛盾終將端上桌面。
有消息稱,三大運營商已經找到了工信部“攤牌”。2月27日,工信部召開了關于OTT業務對電信運營商影響的討論會議,移動、電信、聯通全部出席。3月11日下午,工信部再次召集三大運營商和相關OTT企業召開內部會議,主要討論微信業務對運營商網絡資源的占用問題。
關于韓國電信監管機構KCC(韓國通信委員會)已經允許韓國運營商有權“掐斷OTT語音流,不向OTT語音服務提供商開放網絡”的報道在媒體上出現,甚至工信部當年叫停Skype也被當做“參考案例”舊事重提。與此同時,“微信面臨著向運營商繳納巨額‘過路費”的傳言不脛而走。
騰訊雖牛,與國企博弈,勝算幾何?輿論界不乏悲觀者。某報時事評論員稱:“馬化騰一直認為,微信是騰訊實現國際化的重大戰略機遇,估計要泡湯。”
而無論是“滅掉微信”,還是“微信收費”,這類構想顯然都有“站在人民對立面”之嫌,遭遇吐槽也就不足為奇。
人們普遍質疑:“運營商已經收過流量費,至于用這個流量是看微博,還是玩微信,這是我們的權利,運營商憑什么有意見?”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于,國內運營商不僅收流量費,還收得比國外更貴。
今年兩會,作為人大代表的馬化騰指出:“中國網民現在的上網資費過高,一個原因是互聯網寬帶的基礎設施交由運營商承擔,電、光纖、設備等昂貴的費用最終分攤給老百姓。與國外相比,我們的收入本來就低于別人,但是資費貴過別人幾倍、十幾倍。”
但運營商似乎也一肚子苦水,火力集中在“微信影響通信安全”。
中移動總裁李躍“炮轟”騰訊時就曾表示:“全世界運營商網絡被即時通訊系統干擾,甚至出現大規模阻斷的案例不少。”
中國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數字文化產業工作組組長包冉則稱:“微信的致命問題,還不是媒體報道和坊間評論的業務過頂侵蝕,而是其技術機制要求頻繁發出‘心跳信號信令,已造成無線通話掉線現象越加頻繁,影響到通信安全。原來劉成敏華為出身,知道電信紅線在哪兒,張小龍不知道。”
言外之意,微信似乎成為張小龍因“無知者無畏”而闖下的禍,儼然又一個“二選一”擺在了老百姓面前:要電話不斷,還是要微信?
微信的大規模使用,真的會過多占用信令,影響通訊穩定嗎?這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跳信號”。
心跳信號是為了確認互聯的雙方在長時間沒有通訊的情況下是否都還在線。資深產品經理吳偉對此有一番妙論:“如果把3G網絡比作一條信息高速公路,那么這條高速公路也有主路和輔路。每次打電話(或者發短信、發微博、發微信)的過程,就像是淘寶的賣家給買家發貨,貨品就是語音、圖片或者文字。但是跟淘寶發貨不同的是,發出信息的一方總共派出去兩輛車:一輛重型卡車,拉著‘貨物走主路;另一輛輕便摩托車,空載走輔路。走主路的重型卡車要交高速公路費(也就是流量費),而走輔路的摩托車免費通行,直達收貨方。
“其實以前的時候沒有輔路,只有一條主路,一旦發生交通堵塞,貨物就要晚到。而通訊設備都是急性子,你晚來我就不收貨了,于是用戶通著通著電話突然就斷線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增加了一條輔路,相對于主路來說窄了很多,但是如果只跑摩托車的話那還是相當富余的。這樣即使主路堵車了,摩托車也可以按時抵達收貨方那里,說一聲:‘您的貨路上呢,別著急啊,一會兒就到。這樣電話中即使暫時聽不到對方的聲音,也能保持線路暢通。這種‘摩托車的專業名稱叫做‘信令,輔路的專業名稱叫‘信令信路。
“除此之外,微信還要每隔幾分鐘就向所有用戶派出去一輛自行車。‘自行車的任務是保持服務器和用戶手機上的微信應用一直連線的狀態,以保證用戶能及時收到消息。不僅是微信,很多需要用戶及時收到消息的應用都采用這種機制,比如QQ、陌陌、微博等等。因此,這種應用也被稱為‘永久在線應用。”
吳偉認為,信息高速公路的“輔路”原本是為了短信、電話這種業務設計的,基本不可能出現的“堵車”的情況。可是微信的用戶有3億,微博有5億,QQ有好多億……每隔幾分鐘就出發的幾億輛自行車大軍把原本空曠的輔路擠得滿滿當當,這樣的情況會對通話、短信業務造成影響。
而另一位資深行業內人士則告訴記者,“心跳信號”數據非常小,僅有幾個字節。從技術上來看,雖然會占用信道資源,但國內運營商的3G帶寬承載能力較強,運營商其實并沒有壓力,即使是2G網絡,也完全可以承載。
據悉微信,以及國外非常流行的通訊應用軟件whatsapp、line等,保持連接的技術與iPhone的技術一致。早年引入iPhone的時候,終端用戶的快速增長確實造成了網絡流量激增,也曾給運營商的網絡承載能力提出過嚴峻考驗。但有趣的是,運營商并沒有拋出“iPhone威脅論”,反而熱捧iPhone,自己通過大規模的采購招標、擴充容量解決了問題。
顛覆早已開始
無論“微信掀起了信令風暴”是否屬實,業內普遍認為,兩大陣營的矛盾根源并不在于“通信安全”,而是動了運營商的“奶酪”。
火了十年的拜年短信OUT了。
短信拜年流行于2002年,當年春節短信發送量達9億條。而2004年,中國移動用戶從除夕到大年初七共發送短信78億條;2006年春節期間短信量為95億條;2009年超過150億條,創下了535.37億元的紀錄,運營商賺得盆滿缽滿。
3月19日,工信部發布了《1-2月全國電信業統計快報》,數據顯示,1-2月,短信業務量達到1576.1億條,同比增長0.7%,但明顯低于2011年同期的5.7%,更低于2012年同期的7.6%。據工信部的分析,今年1-2月節日效應推動短信發送總量增長,主要來自公益短信,實際上點對點的短信下滑了10.6%,由此可見微信等新型移動信息服務對短信的替代作用非常顯著。
從全年短信發送量來看,2012年,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8973.1億條,同比增長僅2.1%,為四年來最低。相比手機用戶增長11%,短信人均發送量實際下滑9%左右。
雖然運營商的存量業務已顯疲態,但它們重點開發的增量市場,卻出現了迅猛增長。
“從中國移動3月13日發布的2012年財報來看,2012年無線上網業務流量比上年增長187.6%,收入比上年增長53.6%,快速攀升的移動互聯網是其最大的增長驅動力。換言之,在豐富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出現之前,用戶的流量往往是用不完的。而微信等應用,促使了用戶對更多流量的需求。既然運營商享受了移動互聯服務收入的增長,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承載能力,保障服務質量,這是應有之義。而不是反過來一邊收錢,一邊抱怨。”上述業內人士認為。
運營商解決自身困境,首先想到的就是封殺OTT企業,或者收保護費,這一點國內外運營商倒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但此舉冒險之處在于會導致客戶“用腳投票”,擅自行動的運營商無異于搶先“自殺”。
所謂“韓國準許運營商對OTT語音采取任何措施”被挖出并不屬實。實際情況是盡管韓國通信委員會允許運營商在特定情況實施流量管理,但僅為指引性內容,并遭到了廣泛批評。韓國到目前為止尚無任何一家移動運營商提出申請。更有意思的是,當兩家運營商對包月費劃出等級,只允許高等級的用戶才能使用OTT語音服務后,另有一家運營商卻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美國,2005年曾有運營商封鎖了OTT語音服務,不僅被電信監管機構罰款,還做出了“不再犯”的承諾。
在中國,據悉運營商也并非鐵板一塊。由于聯通的3G網絡好,對待微信態度就沒有那么強硬。
假設中國的運營商能夠像對付Skype一樣,將微信直接用“禁令”干掉,自然是斬草除根。只可惜,微信并沒有像Skype一樣直接提供電話服務,只是像對講機一樣提供單向通話。最關鍵的是,即使干掉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顛覆,早已開始。在一次訪談中,有位觀眾對馬云直言,零售行業都非常恨淘寶。馬云很篤定地告訴他:“恨也好,不恨也好,零售行業受到的打擊,只是剛剛開始,趁早換車,趁早改道。這個不是因為我們。馬云不做,李云做;淘寶不做,張三做,一定會過來的。新的經濟,新的時代起來了。”
以互聯網資深人士“和菜頭”的話而言,“微信提供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通訊服務,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換而言之,運營商可以跟一家公司博弈,但是無法對抗整個時代趨勢。
作為前車之鑒的是,早在2010年,中國移動也曾曝出“移動QQ以極低代價吞噬移動GSM網絡流量”,當時熱議的核心也是移動將與騰訊重新談判合作方式與分成政策,后來不了了之。
從事件的發展看,最近也是“和諧音”頻傳。騰訊聲稱“有關微信收費的言論純屬謠傳”。工信部則表示:“鼓勵微信與短信互相競爭。”國際大趨勢則是運營商更多選擇與OTT企業密切合作,讓用戶能夠免費或者以更加便宜的費用撥打電話,或者干脆做強自己的OTT。
據悉中國移動在香港地區推出的68港元套餐,用戶每個月能享受1600分鐘通話、10000條短信以及無限上網流量等服務,本地Wi-Fi免費。而在內地推出的58元3G套餐,僅內含本地通話350分鐘,10MB數據流量(各地有所不同),短信則單獨收費。
僅此觀之,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