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蘊
小朋友幻想未來世界,作文里有一段描寫:因為空氣污染太嚴重,人們每天不得不戴著笨重的防毒面具上班、上學,直到有一天,大家再也受不了這污糟的環境,沖上街頭抗議。他們憤怒地摘下頭上的面具,扔進已經發黑發臭的小河……
盡管街頭還沒出現戴著防毒面具上下班的人群,但“人肉吸塵器”們的智能手機上十有八九安裝了“空氣污染指數”軟件,隨時查看有沒有“爆表”,有想象力的商人則開始推售罐裝的新鮮空氣……
國際媒體也高度關注北京那幾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的衛星照片上,北京上空覆著棕褐色的云團。“我聽到有些美國人說‘他們為何不做些什么、怎么能受得了之類的話。對于一個生活在21世紀初的美國人,尤其是生活在北加州或污染相對較少的華盛頓區的人來說,這樣的空氣確實挺糟糕的。”《大西洋月刊》編輯阿歷克斯·馬德里加爾撰文道,“但我們也并非一貫優越。現在的北京,不就是昔日的匹茲堡嗎?”
他們也有過那幾天,有的仍在經歷那幾天……
匹茲堡:從煙城到宜居之城
歷經19世紀工業革命的洗禮,美國逐漸從一個農業國躍升為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匹茲堡市當時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鋼鐵基地,這座靠煤炭為生產動力的城市創造了美國資本主義的奇跡,卻也熏黑了當地人頭上的一片天。
1866年,便有旅游者稱匹茲堡為“煙熏城”或“掀開了蓋子的地獄”。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狀況越發嚴重,就算是晴天,而且是大白天中午,能見度也很低,因為煙霧遮天蔽日,路燈因而早早就亮起,總讓人誤以為已經是晚上。
曾有人這樣描述在匹茲堡的一天:早晨穿著干凈的白衣服出去上班,上午9點剛過,衣服上便已臟兮兮的,出現渾濁的油滴;到了下午下班的時候,白衣被染黑,回去就得脫下來洗。不少人卻也在污染的生產環境中賺了錢,有人調侃:越是有錢的人,手上越是烏漆墨黑。
二戰結束后,美國核物理學家弗里德曼·肯德爾在論文《經濟革命的代價》中寫道,“煙城”已經是“土不能植、水不能飲、空氣也不能呼吸”了。至此,當地政府終于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開始對匹茲堡地區進行歷時30多年的復興改造。
第一次復興始于上世紀50年代,時任市長戴維勞倫斯要求提高城市污染治理標準,大量鋼鐵廠外遷;第二次復興從70年代算起,匹茲堡興建摩天大樓,并更加重視文化及社區建設,與此同時,大量鋼鐵廠關閉裁員。美國擁有嚴格的《國家環境政策法》,1970年又頒布了《潔凈空氣法》,在此基礎上,匹茲堡市根據自己的城市特征和工業狀況,制定了《匹茲堡市環境特別法》。在匹茲堡市,沒有任何法律和權力能夠超越它,其嚴格執行的程度用一句話可以說明一切:數十年中從來沒有無效執行或者網開一面的情形出現。
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復興改造使匹茲堡的經濟基礎轉向教育、旅游和服務業,尤其是醫療和以機器人制造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時任市長湯姆·默菲開始強調綠色建筑,興建了包括PNC公園、匹茲堡金融峰會會址的戴維·勞倫斯會議中心等。
幾十年來,匹茲堡市一直擁有著一支強大的環境保護監督隊伍,那就是匹茲堡市的全體市民。依據法律規定,任何市民都有義務和權利監督和舉報任何企業、工廠的排污狀況,而任何工廠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強大的法律后盾堅決不會讓任何監督舉報者有后顧之憂。
因此,匹茲堡的企業和工廠承受著巨大的環保壓力,任何企業,無論能創造多少稅收,只要對環境構成一絲威脅,就要付出巨額賠償,而且還會被美國銀行聯合列入“貸款黑名單”。
同時,如果市民向市政府作了舉報而市政府不立即采取有效行動,那么任何一位民眾都可以用“瀆職罪”將市政府告上法庭。在匹茲堡擔任市長,要想獲取持續的支持率,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搞好環境,而不是只盯著GDP——1967年,匹茲堡時任市長庫拉克雖然創造出了不菲的GDP,但是就環保工作不給力,最終被彈劾落馬。
匹茲堡人懷著堅定決心治理環境,終于撥開霧霾見藍天。自從1990年聯邦環保局開評“美國十大綠色城市”以來,從古老工業城市成功轉型的匹茲堡幾乎年年榜上有名。從地獄到宜居之城,匹茲堡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大西洋月刊》編輯阿歷克斯感嘆:下次再要感嘆北京空氣的時候,想想我們自己是怎么過來的吧。
巴黎:拒絕吸入汽車尾氣
法國首都巴黎是“藝術”和“浪漫”的代名詞。但是當這個城市的空氣污染超標時,就一點也浪漫不起來了。
據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在2003年《世界十大城市空氣污染現狀與控制對策鳥瞰》報告,21世紀初以來,巴黎的空氣質量每況愈下,其城市空氣污染對人的身體健康的危害日益嚴重,患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多。據上世紀90年代初的統計,SO2的年平均濃度為24μg/立方米,但短期內日均值可高達250μg/立方米。由于大氣污染,街頭上也豎立有出售“郊外空氣”的自動售貨器。
雖然巴黎的空氣質量還沒有超過四級的程度,但人們已經開始難以忍受,每年有六七萬巴黎人到遠郊或外省另擇新居。同時,大氣中的污染物侵蝕了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內的一批珍貴建筑物的彩色窗戶、壁畫和雕刻。SO2等污染物在這些遺跡上留下了難以抹去的痕跡。
法國衛生監測所發布的公報顯示,2004年至2006年,巴黎、馬賽和里昂等9個法國城市空氣中PM2.5年平均濃度均超出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的上限。
研究者分析稱,法國是世界上能源結構相對合理的國家之一,巴黎市的主要能源依靠核能,故煤煙型污染幾乎已被完全根治了。但是像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大氣環境問題并非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巴黎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是過多的機動車輛。
為改善空氣質量,法國采取應急和長期措施雙管齊下的辦法防治空氣污染。應急措施包括:限制機動車的數量,尤其是控制出租車的數量;規定當空氣質量為二級時,汽車根據牌照的單雙號交替行駛,而當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時,凡可能造成污染的車輛都嚴禁上街;鼓勵人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空氣質量凡在二級以上時,所有公共汽車和地鐵的票價都要降低。
此外,巴黎實施了一系列公交工程,希望從根本上解決汽車污染。比如開辟自行車車道,提倡人們騎自行車;開展“無車日”活動;將巴黎的車輛逐步改換為電動車或濃縮天然氣汽車;拓展地鐵和增開公共汽車線路,進一步完善巴黎的公交覆蓋網,并擬恢復有軌電車……
根據2010年每日空氣污染指數(API)調查,巴黎和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幾乎相等,巴黎為500萬輛,北京約480萬左右。自2001年實施鼓勵環保的政策以來,巴黎市個人用車流量減少了15%,巴黎修建的一些輔路大大減緩了某些干線的交通流量,公交車的流量增加了10%。法國巴黎大區空氣質量檢測所發布結果表明,即使汽車保有量大,通過合理的治理,空氣質量仍能維持在相對較好的水平
去年3月到4月,由于氣候條件等因素,法國巴黎大區的細微粒污染連續超過警戒線,引起了各方的嚴重關注。為了進一步治理空氣,巴黎的“老爺車”成為管制對象——巴黎市市長伯特朗德·德拉諾去年11月12日向巴黎市政委員會提交了一攬子治理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的計劃,即2014年9月之后,使用年限超過17年的小汽車、多用車以及使用超過18年的貨車和公交車都將被禁止在巴黎上路。因為,在德拉諾看來,這些“老爺摩托車污染最嚴重,噪音最大”。
如果這項禁令付諸實施,像標致205S、雷諾4Ls這樣的經典法國車將在巴黎街頭消失;噪音不小但很受歡迎的黃蜂牌摩托車和其他兩輪摩托車也將無緣巴黎街頭。據統計,在巴黎大約450萬輛機動車中,老爺車占到大約3%。
倫敦:法律與污染的長期斗爭
“看哪,那黃霧沿街滾滾而下,擦著那些暗褐色的房屋飄浮而過,還有再比這個更平凡無聊的嗎?”作家柯南道爾借著大偵探福爾摩斯之口,描述了19世紀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倫敦,在濃霧的籠罩下顯得朦朧而神秘。
倫敦大氣污染最早被記載于13世紀,當時主要是由于石灰生產業造成的。17世紀工業革命后,隨著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污染日趨嚴重。
1952年12月4日—9日,“霧都”爆發了20世紀最為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倫敦煙霧事件”。大量的煤和石油制品燃燒使倫敦的空氣中彌漫著顆粒物、SO2以及硫酸霧。對于這一異常情況首先發生反應的是一群準備在交易會上展出的得獎的牛。它們呼吸困難,其中一頭當即死去,12頭奄奄一息,還有160頭等待治療。與此同時,數千市民出現胸悶、咳嗽、咽痛、嘔吐等癥狀。12月7—13日這一周,死亡人數突然猛增,死亡人數為4703人,與1947—1951年同期相比多死亡2851人。
之后兩周內,死亡人數為3138人,較平時成倍增加。此后的兩個月內,還陸續有8000人死亡。對當時的數據進行重新分析后表明,這次事件造成的超額死亡人數高于以前的估計,達12000人。
英國人由此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釀成的苦果,這次污染事件直接促成了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誕生,法律要求改造居民區傳統爐灶,設立市內無煙區,遷移煤煙污染企業等。許多措施相繼出臺,有效減少了燒煤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污染,倫敦每年的霧日由19世紀末的90多天減少到1980年的5天。
摘掉“霧都”的帽子,倫敦同樣花了半個多世紀。但是污染并未真正遠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煤煙剛散,汽車尾氣成為英國大氣的主要污染源。2003年2月,倫敦市政府在一片質疑和反對聲中,開始對周一至周五早7點至晚6點半進入市中心約2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機動車,每天征收5英鎊的“交通擁堵費”,由此獲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倫敦公交系統。此后收費區域不斷擴大,收費標準也提高到目前的8英鎊。迄今為止,交通擁堵費政策取得了成功。每天進入塞車收費區域的車輛數目減少6萬輛,廢氣排放降低12%。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開車上班,而是紛紛選擇乘坐公共汽車和地鐵。
現在的倫敦市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對交通治理同樣信念堅定:“倫敦與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樣面臨環境污染難題,關鍵在于行動,而不是討論哪個方案更可行。”他專門在2010年簽發了有關減少可吸入顆粒物與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源的行動綱領;2011年,他宣布對運營中的1200輛出租車進行新能源改造,鼓勵電動車的使用;他還計劃到2023年把倫敦私車流量減少9%。鮑里斯自己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希臘:要污染還是要我們
在工業革命中崛起的發達國家已經樹立了前車之鑒,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成為次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值得思考的問題。
希臘首都雅典被譽為愛琴海上的明珠,是世界聞名的旅游城市。但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古城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城市空氣污染、確切地說是光化學煙霧的困擾。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時,雅典市中心的大氣質量監測站發出紅色危險信號,每立方米空氣中的CO2含量達到318毫克,國家標準警戒線時200毫克/立方米。到了11時,CO2濃度升到604毫克/立方米。中央政府當即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禁止所有私人汽車、出租車和摩托車等在市中心行駛,所有燃料鍋爐必須熄滅,主要工廠削減燃料消耗量50%,學校一律停課。
但大氣污染有增無減,中午時候,CO2濃度飆升到破紀錄的631毫克/立方米。救護車開始在市區內穿梭,僅國家急救中心當天強求住院的重患者就有63人,自行上醫院就診的人也多是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病發作。
下午4時30分,戴著防毒面具的自行車隊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高喊“要污染,還是要我們!”“請為排氣管安上過濾嘴!”
像其他高度現代化的大都市一樣,雅典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也是汽車尾氣的排放。為避免嚴重的污染對旅游業的沖擊,保護雅典古城的著名遺跡和人民健康,雅典市政府采取了汽車限購、鼓勵環保車型、推廣無鉛燃料等措施。
令人擔憂的是上述措施執行不力。由于對私人客運的高昂稅收占雅典市每年財政收入的很大比例,從而使對占相當污染份額的私人客運汽車的污染治理舉步維艱。
圣保羅:空氣污染影響男女比例?
圣保羅市是巴西乃至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也一直被認為是巴西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大氣污染物經常超過空氣質量標準,其古巴陶區甚至一度被稱作“死亡區”。2009年巴西圣保羅大學醫學院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2004年圣保羅每天有20人因為空氣污染而死亡,每年因為空氣污染而住院的患者人數也在增多。據測算,最近幾年圣保羅平均每年有1.3萬人因空氣污染誘發的各種呼吸道疾病而住院,其中近一半是4歲以下幼童和60歲以上老人,造成經濟損失達3.34億雷亞爾(約合1.4億美元)。
研究發現,汽車尾氣是造成圣保羅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圣保羅汽車保有量從2004年的560萬輛增加到2008年的630萬輛,汽車尾氣成為圣保羅空氣中50%有毒物質的來源,造成當地空氣每立方米含有毒物質的數量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有關規定的近兩倍。
此外,巴西圣保羅大學的喬治·哈拉克和其研究小組在對圣保羅市嬰兒出生情況的研究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受到高度污染的地區出生的女嬰更多。這種因空氣污染導致的出生性別比偏差對人類是福是禍還不得而知。
研究小組根據空氣質量監測站的監測結果,把有著1700萬人口的圣保羅市分成空氣低度、中度和高度污染的幾個區域,然后調查了從2001年到2003年全市的嬰兒出生記錄。結果顯示,在空氣污染最少的地區,女孩的出生比率為48.3%,但是在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女孩的出生比率為49.3%。在比較了所有區域的男女嬰兒比率之后,研究人員計算出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少出生1180名男嬰。
德黑蘭:污染假出臺
“飛機在高空飛的時候,窗外是藍天白云;臨近德黑蘭上空的時候,我往機艙窗外看,就見到一團黑的。”這是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生活的中國朋友對我的描述。
去年12月4日,德黑蘭市大霧彌漫,無風,全城人多了兩天“污染假”——由于空氣污染嚴重,伊朗首都德黑蘭全城從4日開始放假兩天。當天的《德黑蘭日報》在報眼位置刊載了這樣一句話,“由于空氣污染嚴重,本報停刊3天,下期將于8日出版。”該報還刊載了一張霧幕下的德黑蘭城區的照片。
為防止有人突然發病,德黑蘭當局在人口稠密地區部署了數輛救護車。政府提醒市民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尾氣排放,老人和孩子應盡量待在家中。
世衛組織對伊朗城市顆粒物濃度嚴重程度解釋認為,可能是地理環境導致的沙塵暴而非排放污染,這與中國多數城市的污染原因截然不同。也有專家指出,過舊的汽車和質量低下的燃油是污染增加的主要原因。德黑蘭面積雖小,但是汽車占有量高,有不少還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前遺留下來的美國車,早就應該報廢。
德黑蘭政府開始采取各種措施,除了放假外,還準備進行汽車單雙號限行政策,以此限制車輛數量,降低污染。另外德黑蘭周邊的一些污染型企業和工廠都暫時停工,但總體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比如德黑蘭中心城區實現進出許可證制,單雙號限行、加大強制報廢力度等。一般情況下這些措施執行得并不嚴,交警對有些違規通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有污染嚴重時,才會加強查處。
由于空氣污染,德黑蘭每年有4000到5000人因病死亡。德黑蘭還處在地震活躍帶上,伊朗政府三年前就宣布制訂了德黑蘭人口遷出計劃,號稱要遷出500萬人口,既為預防地震,又可解決擁堵和污染。但這一計劃至今還停留在口頭上。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1081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墊底10名分別是
1.伊朗阿瓦士
2. 蒙古烏蘭巴托
3. 伊朗薩南達季
4. 印度盧迪亞納
5. 巴基斯坦奎塔
6. 伊朗科曼莎
7. 巴基斯坦白沙瓦
8. 哈博羅內博茨瓦納
9. 伊朗亞蘇季
10. 印度坎普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