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
頗具爭議的私人行
“(在朝鮮)他是個搖滾明星。”結束了為期4天的朝鮮私人行之后,美國前朝核談判代表、前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查森這樣形容與他同行的谷歌執行總裁埃里克·施密特。
1月10日,訪問團一行9人從朝鮮平壤抵達中國北京,立刻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此次與理查森同行的還有他多年來的朝鮮政策顧問托尼·南孔,而谷歌方面則有谷歌智庫“谷歌理念”主管賈里德·科恩和一些其他員工。
事實上,早在2012年12月,訪問團就準備前往朝鮮,“但在美國國務院的要求下,考慮到韓國總統大選,只好推遲。”理查森臨行前曾對美國CBS說,此行的目的是與朝鮮交涉美國人質,討論朝鮮核武器問題;而對于谷歌公司等人的出行被其解釋為“施密特作為好友被邀請,同時他本人對國際政治也感興趣。”
在美聯社獨家播放的一段不到兩分鐘的視頻中,記錄了1月9日該團對金正日綜合大學電子圖書館參觀的場景:百余平米的教室內,墻壁一側懸掛著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頭像照片,超過40(從電腦的數量來看是這些)個身穿整齊西裝的男性大學生每人面對著一臺黑色臺式電腦。理查森和施密特一行人佩戴深紅色圍巾跟隨朝鮮官員在某一機位旁站定,看著眼前的一位學生用谷歌搜索網頁打開“New York City(紐約城)”的搜索結果。其間,科恩主任還親自使用眼前的臺式電腦打開谷歌網頁。
“我們的主題是網絡的自由開放,朝鮮方面認真傾聽了我們的意見。我了解到朝鮮現有的網絡科技十分有限,而未來的手機用戶可能上百萬”,施密特在北京機場對圍擁而至的記者們說。
據朝鮮官員介紹,從2010年開始,國內部分學生就已經開始接觸互聯網,但仍在政府的監控之內。
對于外界認為的此行意在“改善美朝關系”或“呼吁朝鮮網絡開放”的猜測,理查森沒有做正面回應,但是此前已經訪問過8次、和朝鮮打過15年交道的他注意到,2013年元旦期間,朝鮮總書記金正恩在新年致辭中強調,朝鮮要用科學和技術發展經濟。而這是19年來,朝鮮民眾第一次聽到國家領導人新年致辭。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張璉瑰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評價說,此次行為是美國和朝鮮雙方的“作秀”,“朝鮮一直試圖打開和美國的直接對話,所以在2012年年底向理查森發出邀請。”
但與臨行前的期許相比,此次標榜“人道主義之行”的旅程并不如愿——理查森未能與朝鮮被扣押的美籍韓裔商人裴俊浩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見面,這讓外界對其所稱的“(此行)成功且富有成效”產生質疑。
比“美國特使”還要特殊
在此次訪朝之前,美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就再三強調理查森和施密特屬于以美國身份訪問朝鮮,不代表美國政府,由于朝鮮去年12月不顧國際社會勸阻發射火箭運載衛星,“此次時機不合時宜”。類似的美國官方態度、“人道主義之行”以及隨后赴朝解救人質幾乎成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在國際關系史上上演多次,且每每上演的時機也恰好都在美朝兩國關系僵化之時。
而每每在此時登上歷史舞臺的,除美國特使外,還有一些比美國特使還要特殊的人。作為頭戴諾貝爾和平獎光環的他們(卡特和克林頓是獲得了諾貝爾,理查森是3次被提名),像特工007一樣,身負解救人質或平息戰爭的特殊任務,現身“危機”關頭,在短時間內獲得突破,只是他們的“武器”不是精湛的功夫,而是外交談判技巧。
早在1994年,第一次朝核問題爆發,當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朝鮮進行核項目調查并對其進行制裁,美朝關系瞬間僵化。一個月后,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以私人身份出現朝鮮平壤,在與金日成會面后,雙方簽署了《朝核問題框架協定》(下稱《協定》),按照《協定》要求,朝鮮必須凍結其各種核項目,并在所有核設施上加裝監控系統,禁止一切關閉項目的重啟。《協定》將雙方關系由決戰局面扭轉為對話局面,但8年之后,這項《協定》也成為朝鮮核危機的溯源。
2009年上半年,在先后試射多枚導彈和宣布“成功進行地下核試驗”的大背景下,朝鮮驅逐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測人員出境,并宣布退出六方會談,聯合國安理會隨后通過1874號決議制裁朝鮮,朝鮮半島局勢再現緊張。當年8月份,另一位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乘民用飛機抵達平壤,成功解救兩名美國女記者勞拉·靈和尤娜·李。而這次,媒體不僅公布了克林頓和金正日的合影,外界也驚嘆此事的解決速度——從下飛機再到上飛機,克林頓在朝鮮只待了20個小時。
近3年,隨著朝鮮半島問題逐步加劇,政客“007”們出現在朝鮮的頻次也有所增加。2010年3月份“天安號”事件爆發,美朝再現劍拔弩張的關系。當年8月26日,卡特第二次以私人身份入境朝鮮,在24小時內,成功解救出美國人質戈麥斯——美國公民戈麥斯當年1月25日因非法入境被朝鮮方面扣留,朝鮮中央裁判所(法院)4月6日以“敵視朝鮮民族罪”和“非法入境罪”判處戈麥斯8年“勞動教化”徒刑,并處以7000萬元朝幣(約合70萬美元)的罰款。
但就在卡特離開后的4個月,“延坪島炮擊事件”爆發,朝鮮半島的緊張氣氛達到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以來的最高點。12月17日,理查森第8次訪朝,乘民用飛機開始了為期5天的赴朝訪問,他自己也感嘆“從未見過朝鮮半島達到這樣局面”,回國后,他表示此次訪問非常成功,多次向美國媒體傳達,朝鮮已經同意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重返朝鮮檢查核設施。
政客007并非萬能
理查森在美國國內被譽為“朝鮮通”,美國共和黨曾譏諷他為“Kim Jong Bill”(意為,“金正比爾”,英文中已故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的名字是 Kim Jong ll)。此人后來3次以私人身份的出訪,得益于美朝關系蜜月時期以官方身份與朝鮮的接觸。
早在1994年和1996年,他以美國國會眾議員身份兩次訪問朝鮮,“領回”了被朝方俘虜的美軍一級準尉鮑比·霍爾,并參與了解救人質的談判,將從鴨綠江北岸偷渡去朝鮮的美國年輕傳教士伊凡·洪齊克(另一版本說這人是美國間諜)解救回國。1997年至1998年,作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理查森的身影也曾出現在朝鮮。
因朝鮮2005年正式宣布擁有核武器,美國與2006年至2007年停止對朝糧食援助。在兩國冰凍期間(2007年),身為新墨西哥州州長的理查森卻率團訪問朝鮮并帶回了6具朝鮮戰爭中陣亡美軍士兵的遺骸。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政客007”并不像美國政府一再強調的那樣與美國政府毫無關系,曾經參與過朝核問題的三位前政府官員已經在一本書中披露,卡特在1994年的訪朝一事是經克林頓政府聘用前往的;據張璉瑰介紹,克林頓也是當年由朝鮮方面點名,經美國政府“委托”后出行。
但現實終究不是電影,雖然相比美國特使,“政客007”似乎更能“搶救”美朝關系,但也并非“百發百中”。在理查森上次于2010年末赴朝歸國后,美國政府對其所帶回的朝鮮友好態度并不買賬,認為朝鮮已經信口開河多年,韓國認為“理查森其實是被朝鮮當作了宣傳工具”。而2011年4月28日,卡特率領“元老團”第3次進入平壤48小時,這次不僅未能見到金正日,整個過程也平淡無奇。此次查理森和施密特一行,也未能見到金正恩,且因“美籍韓裔商人裴俊浩被扣押在平壤以外的地方”而未能相救。
不過,“我們已經給予了國際政治的官員和科學家一種多樣性”,理查森并不愿意否定此行的成果,“期待通過科技開始對話而非對抗”。
中美關系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約翰德則呼吁,想要鼓勵朝鮮社會更加開放的話,美國應該有針對性的放棄一些制裁政策,因為現在的制裁已經走向了死胡同,無利于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