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舞


“說到底,還是取決于內容!”
11月28日上午,廣西師大出版社總編輯、“理想國”出版品牌的當家人劉瑞琳一早就忙開了,見縫插針地敦促“理想國”的營銷編輯盡快敲定兩天后的“資中筠《美國十講》《老生常談》讀者分享會”的主持人。談起該社2013年推出的超級暢銷書、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時,她如是總結。
“劉老師,我選你們,選對了”
1976年生人的臨汾姑娘柴靜加盟央視還是2001年,此前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主持的《夜色溫柔》受到湖南乃至全國大學生追捧;1998年開始,她又在湖南衛視主持了3年的《新青年》,日益展現出其知性的一面。2001年7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了柴靜的一本集子《用我一輩子去忘記:〈夜色溫柔〉的故事》。不過,這本青澀之作比較少地為熱衷文學和閱讀的柴靜所提及。
加盟央視后,柴靜先后在《東方時空·時空連線》、《新聞調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及出鏡記者;2006年開通博客“柴靜觀察”后,兩三年間的訪問量已超過6000萬人次;入職央視的第十個年頭,柴靜參與創立專題欄目《看見》并出任主持人。如此履歷和口碑,自然讓國內各大出版機構尤其是暢銷書的出版商們“盯”上了柴靜成熟后的第一部正式作品。
《東方時空》創辦人之一陳虻堪稱柴靜的精神導師,其2008年的英年早逝以及柴靜本人2009年突然被調離《新聞調查》帶來的“無常感”,共同催生著“懷胎三年”的《看見》;成稿過程中,張立憲、楊葵等朋友也給過柴靜不少建議。
2012年上半年以來,多家有超級暢銷書運作經驗的出版機構,都向柴靜拋出了橄欖枝,“只有我們沒有做過上百萬冊的暢銷書”,劉瑞琳說。雖然“理想國”擁有陳丹青、梁文道等明星作者,但運作和出版百萬級暢銷書,對于這個以人文思想為旗幟的出版機構,尚屬陌生的經驗。
在最后一輪的合作伙伴甄選中,柴靜將書稿給了“理想國”和另外一兩家出版機構,她最終相中了“理想國”——首印50萬冊,在這幾家的報價中并非最高——柴靜認為“理想國”的編輯意見更為專業,營銷計劃也更樸素更體貼。
“理想國”藝文館主編楊靜武和該公司編輯總監陳凌云、藝術館編輯周昀同為《看見》的責編,楊靜武和總編輯為書稿修改、出版等事宜正式約見柴靜只有兩次,更多的是通過電郵、短信、電話、微信和MSN的密集溝通領教柴靜的精益求精。去年10月5日晚11點多,楊靜武短信約見柴靜,收到對方可以簽訂合同的明確允諾后,這位歷史學專業出身的編輯竟于凌晨時分,異常興奮地向總編輯“報喜”。
為了和柴靜對接、落實《看見》的書稿,楊靜武和該公司營銷總監孫瑞岑等取消了計劃中的2012年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之行。再接下來,就是媒體廣泛報道過的2012年12月15日那場由白巖松、崔永元、陳曉卿、張立憲、邱啟明、周云蓬和羅永浩等一眾名人“眾星捧月”的《看見》首發式。
“后續的編輯、設計、營銷、發行,似乎都是在波瀾不驚中進行。每一個崗位,都恪守自己的本分,關注每個細節。或許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做過這個量級的暢銷書,我們只是按照平常做書的心態與規矩來操作,關注文稿本身,關注書本身,盡量排除關于暢銷書的種種說法的干擾,整個團隊密切而默契地配合,幾乎可以說是順利而從容地做出了這本書。”在年初的“2013中國好編輯頒獎典禮暨中國好編輯論壇”上做主旨演講時,劉瑞琳曾這樣回顧。
讓劉瑞琳備感欣慰的是,柴靜對“理想國”的各項操作及細節都非常滿意,她由衷地感慨:“劉老師,我選你們,選對了。”
暢銷書是不能規劃的
“柴靜的書無論在哪個社都會大賣。”劉瑞琳坦陳。但“大賣”到何種程度,卻是后來一點點明晰的。責編楊靜武在看到書稿之前“連四五十萬冊的銷量都沒想過”,不過,柴靜好友楊葵堅信這個銷量“沒問題”。
《看見》首發式前后,首印的50萬冊即已鋪到大陸地區大部分的省會城市,出版社為了照顧地面實體書店,還特意將網絡首發延后幾天。“我們的營銷方案沒什么出奇的”,“柴靜也不希望太張揚,希望樸實一些”,所以首發式之后,去年12月中下旬,“理想國”只安排了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西安萬邦書店、廣州方所和深圳書城等四場簽售;今年3月24日,柴靜以私人身份回到長沙,參加過一次“娘家”湖南人民廣播電臺“青春975文藝頻道”18周年臺慶為之舉辦的簽售。
讓編輯們喜出望外的是,《看見》首印售罄后即連續多次加印,僅僅10萬冊以上的較大規模加印就有七八次,近一年來,其累計總銷量已超過300萬冊。
在看過書稿之后,對于柴靜的認真和書稿的分量,劉瑞琳非常有感觸,她也不同意將《看見》的超級暢銷單一地歸類到“主持人(明星)出書熱”。也因此,由著名書籍裝幀設計師陸智昌親自操刀的《看見》封面,沒有因循名人出書喜用大幅照片做封面的慣例,而選用了柴靜2006年在重慶開縣麻柳鄉采訪基層民主進展時與當地農民和兒童圍坐閑聊時的抓拍照片。
“你讓別人看見,你才能看見別人,大家都同處于一樣的生活,愛恨欲望都無不同。”柴靜在《看見》中自有一番寄托。在劉瑞琳看來,《看見》廣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于柴靜的寫作有很強的公共性,還“關注了人性的很多細微之處”。“理想國”對《看見》的營銷定位是:“將十年央視經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柴靜通過她的筆引領觀眾和讀者重返十年來“非典”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和華南虎照片事件、藥家鑫事件等重大新聞的現場,她更深的立意則在于:“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好書都是這樣,是寫一個時代,喚起的交流很多。”在劉瑞琳眼里,人性化、文藝、真誠、敢講真話等諸多特質,也是柴靜和《看見》能受到各階層各年齡段讀者廣泛認同的多元因素。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那場長達6小時的簽售中,柴靜簽出了6000余本《看見》,為了避免中途上洗手間她甚至“不敢喝水”;每簽完一本,她都看著讀者懇切地說一聲“謝謝”——這 “是一種修養”。
在《看見》大賣的同時,今年1月下旬,鳳凰衛視知名記者、主持人閭丘露薇以一篇《說說電視記者這行吧》發軔,連續發文質疑柴靜的“電視新聞記者”身份。在此前后,作家木子美、寧財神等也卷入這場延展至私人生活的“論戰”。對此,劉瑞琳及其團隊“還是恪守自己的本分,沒有卷入任何紛爭”,在和柴靜商量之后,為避免無謂的麻煩,適時停止了后續簽售,如果不是“盜版太多”,否則“可以賣得更多”。
“中國太缺賣得好且本身品質又好的書。”“理想國”乃至整個廣西師大出版社經常遭遇各種有意無意的誤解,被認為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但事實是,在同類人文社科圖書的市場占有率上,其市場份額并不小——劉瑞琳強調“同類比較”,否則“陳丹青怎么賣得過喬布斯”。臺灣作家駱以軍的《西夏旅館》在該社的累計銷量已超過3萬冊,舒國治《理想的下午》累計銷量已超過10萬冊,類似這樣破除“小眾宿命”的圖書還可以舉出很多——這得益于“在做書本身上下功夫”。
目前,《看見》銷量已突破300萬冊大關,其韓國版權正在洽談中,日文版正在翻譯中,香港版已出版,臺灣版即將出版,但柴靜及其《看見》仍被不喜歡她的人及媒體選擇性漠視。在11月底的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評選中,《看見》和累計銷量超過20萬冊的《文學回憶錄》在50進30的評選環節都被意外淘汰,更是無緣“十大好書”。對此,深圳《晶報》評論部主任彭健認為,這是“很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書單。宏大敘事,憂國憂民……”
2013年是劉瑞琳進入出版業的整整第20個年頭,其中前十年服務于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開始加盟廣西師大出版社并于2010年創立“理想國”出版品牌。對這后十年而言,《看見》無疑具有標志性的產業意義。但是,當筆者問及“理想國”接下來是否有關于暢銷書的進一步規劃時,劉瑞琳鮮明以告:“暢銷書是不能規劃的,它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