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
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上市公司形象危機2012年危機報告》很有意思,一方面將上市公司的形象危機歸為幾類:如老總的形象危機(“跑路”、行賄受賄、桃色新聞、學歷造假等),高管的形象危機(非正常離職、內幕交易等),員工形象危機(泄密、服務態度差等),產品質量危機,品牌形象危機,法律糾紛危機,理財形象危機,社會責任缺失等等幾大類,同時又認為,這些危機當中屬運氣不好“遭遇型”危機僅占11%,而絕大多數屬于“自找型”,即來自上市公司內部的自身問題。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當一個公司的產品含毒,假冒偽劣;一個公司的老總卷款跑路,高管頻繁內幕交易的時候,其問題根源在于企業管理的內核和監管防范機制的基礎,所謂危機難道僅是形象上的?如果承認上述問題屬于“形象危機”,那對這些危機的應對方式也就可想而知了。報告上寫著:上市公司要恪守法律法規,承諾誠信經營;嚴把產品質量,定期開展體檢;統籌多元關系,創新信任管理;科學應對危機,善于轉危為安等等。這些建議固然正確,但由于適用于所有人,所以有些不疼不癢。
當談及上市公司問題時,管理者本身自然難辭其咎,但當冒風險有利可圖,或者潛在收益大于一旦風險變為危機時候的潛在成本時,還是會有人鋌而走險。所以,我們不能將上市公司要遵紀守法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說,這根本就是公司經營的基本假設,又怎么能作為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案呢?眾多上市公司的問題看似“非系統風險”,是個案,但放在一起,凸顯的則是中國上市公司披露、監管和懲罰機制不得力的“系統性問題”。只有證監會及相關行業監管機構不斷完善上述機制和體系,使守法企業和管理者得到健康良性的發展空間,而徹底清查、堅決打擊鋌而走險者,才能使我們的上市企業朝著健康的方向不斷發展。而這當中的責任,又何止僅限于上市公司自身?
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