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韓國人愛看電影,更愛看國產電影。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網站資料,2012年,全國進電影院的觀影人次高達1.9489億,其中韓國產電影觀眾為1.1461億,國產電影占有率達到58.8%。在這個總人口不足5000萬的國家,相當于人均看電影3.9次,其中包括看韓國電影2.3次。這一高達230%的人口總數與本國電影觀眾的比率,遠超英國(99%)、德國(35%)、法國(35%)、日本(49%)等其他文化發達國家。
韓國電影票價平均為7800韓元(合人民幣45元),2012年,韓國電影總票房約合人民幣86億元,其中韓國產電影占51億。順便說一聲,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170億元人民幣,到影院觀影人次為4.6億。中國電影市場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韓國大概居第七八位。
迄今為止,韓國共拍出8部觀眾人數超千萬的電影,每部票房合人民幣4.5億至6億元。其中有2部觀眾千萬級電影是2012年上映的:《盜賊同盟》(1302萬,票房人民幣5.2億元)和《怪物》。2012年,觀眾超過百萬的韓國產電影就有27部。2012年韓片海外輸出總額達到3783萬美元,比2011年上升8.4%。
進入2013年,韓國電影上升勢頭更猛,《7號房的禮物》上映僅52天,觀眾人次就超過1200萬。第一季度,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有7部是韓國產影片,國產電影市場份額占69.4%。說韓國產電影打敗美國好萊塢大片決非虛言。
照上述數據看來,今天的韓國電影人確實該揚眉吐氣了。可是又有誰知道,韓國電影人曾上演過一幕幕極其悲壯的抗爭。
1998年,在美國好萊塢電影強烈沖擊下,韓國產電影處于最低谷,國產電影僅占韓國電影市場份額的1/4。而這可憐的市場份額還是在國產電影配額制(Screen Quota,即國產電影義務上映制)保護下取得的。該制度規定,每年影院必須要有40%時間也就是146天需放映國產電影。該年的12月1日,近千韓國電影界知名人士聚集于漢城光化門大廈,舉行“扼殺韓國電影陰謀譴責大會”,齊聲高喊美國電影出口商是“劊子手”。當紅的影星們站在最前排,懷抱自己的“遺像”,為韓國電影舉行葬禮,還有男影星當場剃光頭表示對進口外國電影的抗議。其場面十分慘烈。
在2006年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中,在美國壓力下,韓國政府將韓國電影的義務上映天數“國產影片配額制”從146天縮短至73天。甚至要求在韓國直接發行好萊塢大片,這無疑會使韓國產電影雪上加霜。對此電影界強烈反對,聲稱“文化不是交易對象”。電影界人士紛紛上街舉行示威,一位曾獲得政府頒發文化勛章的演員憤怒地將勛章擲還,稱“踐踏文化主權國家的勛章毫無價值”。從2007年開始,美國好萊塢大片不斷蠶食韓國的電影市場。
窮則思變,流失的電影觀眾,美國大片的壓力,成了促使韓國電影界覺醒的導火線。韓國電影人意識到“如果不想遭受觀眾冷遇,就要把電影做得更好”。韓國電影人從尋找韓國主體性主動文化意識入手,挑選結構和內容充實的劇本來制作電影。用無法模仿的韓國式故事奪回觀眾。
韓國媒體認為,今天取得的佳績證明,當初韓美之間對韓國產影片配額的減少的談判不是毒藥反而是良藥。它將國產影片市場占有率提高至60%,令好萊塢大片也望洋興嘆。
現在韓國產電影所面臨的課題是,走出達到飽和狀態的韓國市場,進軍海外市場。他們盯準了17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電影市場。韓國研究電影的專家指出:“在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韓國產電影僅占中國電影票房的0.5%到0.7%,占中國進口電影的比重1%到2%。中國電影產業時代已經來臨,韓國應積極進行應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