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近日屢有人鼓吹封閉治國、封閉治經濟。
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白日夢。全球化時代的標志,并非全球有統一的信仰,而是資金、財富與人才在全球流動,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亞當·斯密的理論是,商人為一己之利而利于天下。而現在,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者為一己之利,而否定了任何封閉治國的可能性。
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NAR)最新報告稱,在截至3月31日的一年中,外國人購買美國地產682億美元,其中中國買家占18%,每套售價42.5萬美元的均值大大超過其他外國買家的27.6萬美元,而且近70%為現金全款。數據還顯示,很多中國人通過美國政府的EB-5投資移民項目購買房地產。要符合EB-5資格,外國人必須至少投資50萬美元提供或維持10個就業機會。2012年近80% EB-5簽證發放給了中國人。
中國大媽與渡邊太太一樣,已經成為中國投資者的代名詞。中國大媽不僅搶購黃金,還憑借遠古的直覺大肆搶購房地產。搶購之地無遠弗屆,遠到加州、澳大利亞,近到濟州島。
中國已成為韓國土地市場最大手筆的買主。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中國人擁有的韓國土地面積達到了570.1萬平方米,遠超歐美業主在韓國的持有量。而且調查顯示,不少中國購房人最看重的是購買濟州島房產的一個好處:附送移民。中國人擁有的濟州島土地由2010年末的4.9萬平方米增加到了2013年3月末的48.5萬平方米,兩年多增加了近10倍。
中國人全球進行資產配置是全球化的冰山一角,筆者買的一瓶芝麻油,注明原料為該公司在坦桑尼亞農莊種植的芝麻。
沒有政府會在轉型之時制止本國企業進行全球兼并,在全球布局并購的同時,企業與資金也就流到了更合適的地方。筆者接觸的企業家大部分已經移民或者選擇家庭部分移民,中產階級籌錢準備移民,孕婦四處奔波在可以獲得出生地國籍的發達國家。剩下兩類人無法移民,一類是被政府嚴厲阻止的官員,另一類是缺乏資產的普羅大眾,很有意思的是阻止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多出自這兩類。
大量中國人才與資金流到海外,如滔滔洪流無法阻擋。
據《華爾街日報》的分析,截至2012年9月的12個月內,約225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中國,這同時包括合法和非法的資金流出額,相當于去年中國經濟產值的3%左右。研究機構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經濟學家杜馬(Charles Dumas)估計同期中國資金凈流出數量為3000億美元。此前的一次外流高峰發生在金融危機期間,截至2009年3月的12個月內,資金流出數量達到大約1100億美元。
中國國際移民藍皮書對中國國際移民的移出數據分析指出:2010年,中國海外華人華僑數量超過4500萬。2011年,中國對世界幾個主要的移民國家永久性移民數量超過15萬人,其中在美國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達87017人,在中國國際移民總數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資金擇善而居,是市場的自然選擇行為,成本低、自然環境優良、有產權保護、規則明確、產業優勢突出之地,成為資金停留之地。人為阻擋資本資金流動、阻止人才流動是不現實的。
重商主義時代以鄰為壑,各國都以高稅收將他國之物擋在國門之外,重商主義之后是優勢互補理論,相信各國之間的多方交流會讓各國多贏,而現在,如果一國喪失主要優勢又未產生新的優勢,將只會產生單向流動。
中國企業家被迫在紐約當寓公,中國孕婦拼死在國外生育,體制內企業家通過設廠投資“化公為私”移民,國內文化人在加州咖啡店無所事事、找不到讀者與聽眾。如果國內不進行市場化的深刻改革,反而進行大規模限制,無論對移民者還是國家,都是雙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