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
在速度快得令人窒息的社會轉型期,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介入也不斷敏感起來,而在當代藝術這一塊尤其如此。日前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揭幕的“靈與魔——鄭寶成個人雕塑展”就是一個案例。本次展覽由獨立批評家、策展人朱其策劃,展出藝術家鄭寶成近年來所創作的20余件跨越不同風格語言與形式內容的雕塑作品。
鄭寶成是一位才華全面的雕塑家,他的藝術生涯經歷了三次突變性的轉型,一開始他是民間木雕藝術家,浙江黃楊木雕的傳承人。他善于從民間美術中汲取養料,然后對傳統木雕進行了多視角的探索。他注重傳統雕刻的與時俱進,在保持傳統精華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的審美理念。這使得他的傳統木雕在業界讓人“耳目一新”。他先后獲得過“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諸多作品先后獲得全國各藝術大展中的大獎。但鄭寶成不滿足于木雕領域,他不僅嘗試了石雕、銅雕、琉璃雕塑等媒介,還從西方雕塑等現代藝術中吸取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語言風格。他甚至還嘗試了水墨、水彩畫等繪畫創作。幾乎鮮有民間藝術出身的藝術家像他這樣廣泛地學習其他藝術門類,并使他的雕塑創作不斷地轉型和超越自己。所以當他轉身為其他媒材雕塑家后,像大多數當代藝術家一樣,表現出對社會現實的介入和深厚的人文關懷。
而當代藝術的前衛理念以及思想性,則促使鄭寶成再次向當代藝術家轉型。他在近年的雕塑探索中創作了一批有關中國新貴階層的人性思考和消費社會下宗教關懷的雕塑作品。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城市現代化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但市場經濟和商業社會也帶來人性的欲望膨脹和道德墮落等精神問題,物質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盛行下產生的信仰缺失現象尤為嚴重。
在本次展覽中,鄭寶成以“靈與魔”為主題,展現了一批新近創作的前衛性雕塑作品,用以思考人性和魔性、物質成功和信仰缺失、善與邪等時代問題。比如作品《一念之間》,是一件看似按照傳統語匯表現的佛祖頭像,雙目低垂,從容淡定,面目隱含著大憐憫與大慈悲,但在佛祖的臉上以及肉髻上,則出現了錢幣、毒蟲及代表惡的鬼怪形象,由此想告訴人們,在今天物欲泛濫的時代,佛的意義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挑戰和玷污。再比如《欲》這件作品,表現一位貌似老板或公務員的男人,與一個類似小三的女人糾纏在一起的形象,男人手持酒杯,處于似醉非醉之間,而他的面相,恰似最近被處理的在夜總會嫖娼的某個法官!許多朋友對他說:“寶成,看來你是抓住了這類人物最最傳神也最最本質的特征!”同樣是直指當下的作品還有《游戲》,作品中三個男人同床異夢地站立在市場經濟的空域中,代表著權錢交易及通行的潛規則。
當然,鄭寶成也不是一味地盤桓在灰色地帶,他在作品中也關注到民眾的感情及對往日生活的眷念,在《現實與夢境》中,他就從奇情式戀愛角度反映了當下城市人對感情把握的困惑。在《無題》和《山花爛漫》等作品中,表現了對留守兒童的關照,對鄉土文化失落甚至主動性淪喪的深刻憂慮。
我們通過展品還可以看到,鄭寶成不是照搬西方的當代藝術語言,而是在傳統的佛像、民間雕刻等語言風格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的精神議題,并大膽地改造傳統的語言,使其作品反映了中國現代化的轉型過程中的精神癥結,同時,在語言上又具有返古出新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