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親,江浙滬包郵哦!”看到這句話,江蘇、浙江、上海的“網購族”會頗感貼心。這也表示出江浙滬三地已成為國內電商發展的“最前沿”。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的網絡零售總額突破了萬億人民幣,達到1.3萬億,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到6.3%。據阿里巴巴集團研究中心測算,到2016年,中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將達到5萬億,占社會消費品總額的12%。當然,快速擴容的電子商務離不開物流業“貼身”服務,而占到整個配送成本30%以上的“最后一公里”則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近東提交提案,建議通暢“最后一公里”物流,以優質低價保障民生。
商品配送終端是電商可以直面客戶的唯一環節,也是客戶資料采集、信息數據整合、市場意見反饋的重要落腳點。就此而言,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務有助于電商做出正確的市場預測、并手握更多勝出籌碼。而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商品配送質量直觀體現在終端物流環節,甚至會由此形成對電商服務品質的判斷。在此需要提及的是,基于成本投入與專業化方面考量,目前多數電商仍采取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進行運作。然而,我國物流業總體處于依靠廉價勞動力進行原始資本積累的階段,即便是一些大品牌公司也多是一種松散型聯盟,一旦加盟公司由于人員素質不高、管理水平良莠不齊,可能會導致快件延誤和丟失等業務瑕疵,而實際上快遞員超載、為搶時間而野蠻分揀與投遞等現象也屢禁不止。
近年來,有實力的電商已經開始試水配送服務,希望以此擺脫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依附,在市場上優化自身的品牌口碑。例如,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天貓已開始著手開展校園 “阿里巴巴服務站”試點。這些服務站基本安排在學生宿舍樓附近或去學校食堂的必經之路上,提供符合學校應用場景的小郵局操作系統,并提供監控、貨架、稱重器、掃描、打印機等校園物流所需的硬件設備。而作為專業的物流公司,順豐對“最后一公里”市場也尤為重視,該公司已經將貼有“SF順豐”字樣的便利店開進了居民社區,這些門店在銷售日用商品的同時還承載了快遞網點功能,向客戶提供時間靈活的寄取服務。此外,北京好鄰居等便利店也主動提出與電商或快遞企業合作開展代收、發件業務。市場主體對終端物流配送的熱情足以表明,這一環節蘊含著巨大商機,各方均想入圍分得一杯羹。不過,企業提供這些貼身物流服務需要在網點建設、人員配置、水電成本等方面投入較多成本,此舉是否經濟、抑或是否會因此加重消費者負擔,都有待繼續觀望和商榷。
應當指出的是,當業內企業無法在終端物流服務環節實現規模經濟的時候,就需要政府部門通過制度優化給予疏導。這其中,夯實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居于首位。據報道,就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計算的運輸網絡密度而言,我國僅為1344.48公里/萬平方公里,而美國為6869.3公里/萬平方公里,德國為14680.4公里/萬平方公里,我國公共運輸網絡仍有大力完善的空間。
對于物流業關心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及交通罰沒條款也當再做優化,例如進一步提高油價與國內實際供求的關聯度,改變“一罰了之”的冷漠執法態度,為物流業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公共服務。只有物流業整體運營成本能有所下將,業內企業的活力才可能被進一步激發,才會將更多精力聚集于提升管理與服務品質上來。此外,還需要整合社會運輸資源,對各地“貨車限行”等硬性規定進行彈性化革新,在綜合考慮環保因素的基礎上實現對貨運車輛的合理使用等等。可見,在提升國內物流效率工作上,政府部門當摒棄與民爭利思維,積極回歸“裁判”角色,從市場切身體驗出發認真量奪權衡各項規制舉措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