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子
《紙牌屋》(House of Cards)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每當凱文·斯派西飾演的安德伍德議員從劇情中抽離,回過頭來對著攝像機狡黠一笑,說出自己心里最坦率的想法時,做觀眾的便忍不住笑罵:這個混蛋!
他飾演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黨鞭,原本有望在新總統班底中就任國務卿,但不幸被“還是留在黨外更有價值”的理由踢開(國史愛好者一笑),繼而開始一連串的陰謀報復,拉掉候選國務卿,推上能為自己代言的新人,并利用桌底交易、恐嚇、輿論戰等各種方式控制國會政治全盤,直至一步步逼近副總統寶座。
不知道這種對美國政治的嘲諷有幾分出于實情。民主當然自有其限制,不僅可能淪為冠冕堂皇的空殼,更有可能成為有權勢者實現陰謀的工具。雖然在選票說了算的社會里,名義上一切都以民意為準,但現代社會處于信息不對稱環境里劣勢地位的民意,顯然是可操縱的——按照此劇中的高級玩法,幾乎是百分之百在掌控之中。還記得面對女兒意外死亡的父母,安德伍德假惺惺地說:你們需要我辭職嗎?只要你們一句話。他的內心臺詞卻是:選民往往自詡道德高尚,只要在他們面前顯得謙遜,他們就會為你做一切。果然,這對父母被這種態度打動,接受了以女兒名義設立獎學金的小小提議,卻放過了原本打算追究到底的議員的責任。當民意成為一些規律性的應激反應、曲線、數據時,民主也就變得更像數學計算了。
在這一整套精密運作的系統里,媒體常常有意無意成為幫手,尚辨不清面目時就推波助瀾。政客前后言論不一需要道歉,媒體卻不需為其報道內容的實際影響擔負責任,這也許是媒體工具如此得心應手的原因之一?!都埮莆荨防?,年輕貌美的記者佐伊野心勃勃,自己找上門去,適時成為了安德伍德的傳聲筒。她把他傳來的每一條信息及時傳播出去,恰到好處地為他的戰役增加火藥。在熟稔操盤的政客手中,媒體被如此精準拿捏,又可嘆又可畏。(后面劇情安排佐伊不滿被如此操縱,為了事實真相勇敢反水,看起來頗有些一廂情愿,不知道是否算是制作者討好媒體的一種策略。)
此劇改編自英國同名小說,原本是嘲弄英國議會政治的,上世紀90年代被BBC拍成電視劇,至今位列“100部最佳英劇”名單。新版美劇幾乎原封不動將核心劇情全部搬來,但更新了更多信息與技術細節,比如日本福島核電危機進入討論范圍,iphone與Twitter的應用當然也不可或缺。
《紙牌屋》與電影《林肯》前后腳傳入國內,兩者都精彩絕倫,堪稱美國政治教材。然而一個表明民主制度之偉大,一個挖掘民主背后之齷齪,兩相對照,頗為有趣。除卻創作者立意與思考的迥異,時代的不同或許也是原因之一?,F代技術越發展,所謂“大數據”的覆蓋越全面,大眾心理越容易被測算與統計,民主的限制也就越大,政治越發成為數學游戲。
對中國觀眾來說,觀看此片的心理非常怪異。如果你是個中特主義的樂觀主義者,你會變得雙倍樂觀,如果你是個普世主義的樂觀主義者,也可以舉出種種反例。民主的好處在于人們有制度底線可以倚賴:官員們會忌憚媒體的監督,一旦被發現有任何污點,哪怕大學時期曾有的政治不正確的觀點(甚至在不能確實的情況下),都要努力澄清,否則便引咎辭職;選區內選民的利益和需求是議員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有人因開車時發短信嘲笑水塔的形狀而發生車禍,議員都要為修建這個水塔道歉并肩負各種責任;大部分政治決策從頭至尾透明化,每個人都有權提出異議,每個人都有可能改變局勢——總之,樂觀主義者之所以是樂觀主義者,就在于作為一個樂觀主義者,他享有循環論證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