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
任正非在給公司的內部郵件中說,華為的接班人除了要具備以前講過的視野、品格、意志之外,還要具備對價值評價的高瞻遠矚和駕馭商業生態環境的能力等等。他說,這些能力他的家人都不具備,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進入接班人序列。至此,全球矚目的“華為接班人”問題變成了華為轉型問題,一代家長即將退出江湖,全球第二大通訊供應商將如何迎戰新時代?
華為轉制我沒有能力置評,我感興趣的是,作為“全球最具爭議的商人”,任正非退休之后的華為似乎很有時代特征,風風雨雨的政壇不去說它,當下的電影圈基本進入無父的時代。
沒錯,這是我看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后的感想。
坦白說,最早在媒體上看到趙薇要執導《致青春》,我多少有些不以為然。還珠格格這個角色既是她的金箍棒,也是她的緊箍咒,所以,我跟不少朋友一樣,覺得趙薇當導演,懸乎!尤其,理論上來說,她個人的電影片單雖長,能進入電影史的作品畢竟欠奉。
可毫無疑問,《致青春》為她刷出了嶄新的可能,雖然在任何意義上,這部電影也終將成為一部流行之作,一個票房童話。但是,在這部導演處女作里,趙薇非常聰明地避開了她之前參演的那些愛情故事的陳詞濫調,《致青春》不亂搞誤會,不歇斯底里,不制造巧合,不拖泥帶水,她警惕肉麻警惕脫俗,甚至警惕小清新警惕大煽情。八九個人物,主線和副線的關系交叉很清晰,呈現很完整,而且角色彼此之間構成互文的支持,所以我驚奇地看到,幾個在爛片中經常出沒的偶像明星,在這部戲中的表現,卻是可圈可點。
五一節晚上,新衡山電影院1號大廳真正滿座放映,我坐在觀眾席里有點小激動,很多年了,我在電影院里沒看到過這么多人,《致青春》的毛病其實很多,比如BP機和盜版碟同時代出沒,比如“出國”橋段的歷史感偏差,當然更嚴重的還是后半段的概念人生導致前半段的青春也概念化,但是,所有這些毛病擋不住這部電影呼之欲出的興奮:現在,我說了算!
謝晉已經成了墻上的大師,陳凱歌張藝謀垂垂老矣自顧不暇,新登場的電影人既沒有歷史的壓力,也沒有藝術的負擔,第五代第六代出場的時候,還要喊幾句“PASS第四代”、“埋了第五代”,但現在的電影人不用了,他們拿起導筒,再也不用拗時代造型,也不用講肩上的責任,背后的目光。
滕華濤的《失戀33天》就是給屌絲打打氣,徐崢的《泰囧》就是給百姓逗逗樂,薛曉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圖》就是給觀眾養養眼,而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就是讓我們在樂過之后,追悼一下自己的青春。這些電影,都是這一兩年來的票房奇跡、媒體主人翁,這些電影,無一例外地出自剛出道或出道不久的導演之手,似乎,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我們都沒有這么密集地迎來過新導演出手就是票房大片的時代。我想,這是因為,有父的時代結束了。
就這樣狂歡,就這樣哭這樣笑,豪情與賤情齊飛,激情共基情一色,沒有歷史包袱的新電影人,出手豪闊,屌絲最后都能功德圓滿,當然,這些屌絲原本就具有高帥富的潛力和面相,比如《西雅圖》里的吳秀波;新導演們也更心地善良,《泰囧》里的徐崢會因為王寶強的一封信而內心決堤;同時,普遍地,他們也更單純更浪漫,《33天》也好,《西雅圖》也好,《致青春》也好,包括《泰囧》里的陶虹,勇往直前為愛付出的女孩子們,你們盡管放心,年輕的導演一定會讓你們愛有所值,一切,新電影人說了算。
我不知道沒有父親后的華為是不是會更上一層樓,我只能隱約地想象,沒有家長的中國電影可能會有一個重新出發的青春期,但這個青春期也可能短暫到連過程都無法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