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
近日,李克強總理在上海等地調研時指出,中國經濟升級版應是全面的。他特別提到,“要在立足擴大開放中擴大內需,要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建立在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的著眼點上,資源環境要可支撐。要靠改革釋放制度紅利。”
此前我們在總結過去三十年的發展經驗時,習慣于將對外開放、制度改革等要素并列,共同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解釋變量。但現實中,開放一直是改革的鑰匙,是打破改革困局的敲門磚。中美關系正常化、我國打開封閉的國門是改革肇始的基礎,中日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引進港澳資本是改革啟動的關鍵,而在改革陷入停滯時,又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呼吁“加快改革,擴大開放”推動了經濟再上臺階。
當前國內的問題,經濟方面主要是內需不足,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突出,居民就業與收入增長面臨瓶頸,以及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粗放式的數量增長。要解決這些問題,仍需要放寬視界,將對外開放納入改革的工具籃子,作為促進改革的利器,換言之,要在對外開放中尋求推動我國經濟全面升級的路徑。
開放仍有擴大空間。有些領域過去設置了較高壁壘,今天可以撤除限制,擴大開放范圍。這可以推動形成新一輪外商直接投資熱潮。一、二、三產業均有這樣的擴展空間,尤其是在以往外資參與較少的農業和服務業領域,空間更大。這些領域對外開放后,從外部引入先進的產品與服務提供商,將直接對原有產業領域的產品和服務品質產生提升作用;另一方面,更可以通過產生競爭壓力,倒逼我國國內企業的轉型升級,努力為公眾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從兩方面而言,結果都是我國國內公眾可以得到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無疑將推動原有領域的需求升級。
還可以換一個角度看開放。多數時候,我們熟悉的是請進來為主的開放。從引資到引智,三十多年來,我們藉此確實較好地利用了后發優勢,尤其在制造業的生產加工環節,還建構了較強的競爭力,乃至有了“世界工廠”的聲望。但是,“請進來”形成的能力是薄弱的,競爭優勢是不穩固的。以制造業為例,整個生產鏈條大致可以切割為四個部分,所謂設計、材料、工藝和品控。而我國僅僅部分企業的品質控制剛剛入門,少部分企業的工藝具有一定先進性,極少部分企業具備材料核心技術,而能夠掌握設計環節話語權的企業少之又少。至于能夠把控完整產業鏈條的大型企業集團,則更加微乎其微。
此時,進一步擴寬、深化開放的必要性和時機都已凸顯。一方面,歐美危機弱化了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的競爭能力,為我國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空間,為我們獲取資源、占領市場,向更多國家、更廣闊的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歐美危機也使得我國企業與大型跨國公司合作、交易的難度下降,過去大型跨國公司之間的聯系緊密,我國企業少有機會介入,危機使得歐美局部區域、部分跨國企業對外合作的需求增加,某些時點上對項目出售、技術轉讓的愿望更加迫切,這就為我們提供了新機會。
仍以制造業為例,我國企業通過深化對外開放,向上游發展,可以進入工藝、材料、設計環節;向下游發展,可以掌握銷售網絡,這將建構全新的競爭優勢。到頭來,由于這是中國企業的優勢提升和實力增強,又可以使我國的企業職工、投資者、消費者受惠,推動經濟升級的同時,提升內部包括消費在內的總需求。
如此,通過做深、做寬對外開放這篇大文章,善用開放工具,則可收到推動經濟全面升級之效。我國經濟如果能夠順利實現全面升級,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平衡問題有解,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的瓶頸有望突破,脆弱的資源環境也有機會得到系統修復。
雖然我們并不臆想所謂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果只是苦于內需不足的現實,悶坐家中謀改革,試圖通過頂層設計方式,畢其功于一役的話,是不容易得出一條真正完美的出路的。(作者為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