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當中國出現一股新的“移民潮”、越來越多的家庭不惜巨款送子女出國留學乃至移民之際,法國卻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前往中國尋找發展機會。據了解,這些法國年輕人很多都是畢業于法國各大名校的精英。
與中國的“出國潮”不同之處,在于這股“中國潮”是在法國媒體普遍“唱衰中國”的交響樂中發生的。中國人普遍認為“外國比中國好”,所以才竭盡全力地要到外國去發展。而法國輿論則普遍認定中國“不如法國”,因而探究一下為什么法國人現在越來越多地愿意到中國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特別是對照一下中國人出國的理由,和法國人去中國的原因,很像一幕尤內斯庫的荒誕劇……
我曾經就這個問題與一批法國年輕人聊過。歸納起來,他們到中國去的理由如下:
首先是被中國的文化包容所吸引。一位經營藝術品的法國青年告訴我,若非身在中國,是很難想象中國現代藝術創作的活躍程度的。這種活躍程度恰恰反映出中國當今文化的開放和包容度。文化包容是一個大國崛起的必然標志,因為它反映出來的是一種思想的開放。
其次,“中國夢”提供更多成功機會和期望。早在三年前就有一個在中國工作的法國青年在他的博客里寫道:“美國夢”今天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現實。“美國夢”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如何,都能夠發財、成功。而這正是中國今天所提供的“夢”。在法國,一個年輕人要想創業,將面對林林總總的行政、環境和人事禁錮。而且不只一個法國年輕人表示,中國企業更看重你的想法。
第三個理由是中國充滿活力。與法國相比,很多法國青年承認,在法國目前各種社會保障和福利確實要比中國優越得多。但恰恰是因為這一點,便得法國“守成”的保守觀念很嚴重,導致年輕人日益缺乏競爭力。而中國則是一個高速運轉的社會,一切都在變化、發展之中。
第四個理由是中國生活浪漫、自在!任何時候,哪怕是半夜走出辦公室,也能找到宵夜的地方;飯店是那么多、那么好吃和便宜,以至于很多法國青年在中國根本就不開伙;周末想干什么都可以,甚至可以逛商店(而法國商店星期天是關門的,平時晚上7點也都關門);家務事要找個阿姨(在中國生活的法國年輕人都會說Ayi)做是那么便宜和方便;要是水龍頭壞了,打個電話立即上門,哪像法國,約個水電工也要一星期……
第五個理由是中國人大多習慣于正面看問題,因而國家、社會充滿了一種正面的精神。法國人的批判精神是全球聞名的。但也因為這種批判精神,法國人往往看到的是半個空杯子,而中國人則更多地看到盛滿水的那半個杯子。一個法國青年說,今天的中國更像法國“光榮三十年”(即戰后法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年)時所具有的精神:奮進、樂觀、勇于探索。這種精神令法國青年振奮。
當我問到“怕不怕中國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時,一個法國朋友說,“空氣質量確實是個問題。但也沒嚴重到要令我離開中國。巴黎其實也有空氣質量不好的時候。當市政府限令汽車時速不得超過30公里時,就是某項污染指標超標了……”
反過來,當我在一次講座時告訴法國聽眾,中國出現“出國潮”的理由主要有逃離空氣污染、逃離食品不安全、爭取更好的下一代教育、享受西方發達國家的醫療水平(和醫療保險)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等,很多法國人都笑了:這些理由也很充分。只是,這些中國慢慢也都會有的……
由此我想起一句法國無名氏說的“箴言”:并非所有的人都與你的想法一樣!這才是一句真正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