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電視劇《后宮·甄嬛傳》從2011年11月首播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年又半載。一般電視劇到這個階段早已偃旗息鼓,可它紅遍八方的勢頭卻隨著“甄嬛體”、“該怎么跟美國人解釋甄嬛”、“甄嬛要拍電影版”等話題的流傳不減反增。
遙想當年剛開播時,吸引觀眾的可能是原著小說中的宮斗情節,也可能是孫儷、蔡少芬等明星的加盟,而導演鄭曉龍的名字掛在那里,也等于為它貼上了一張品質保證書。畢竟,這個名字曾與太多國產電視劇的第一次密切相連——第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第一部長篇室內劇《渴望》、第一部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從1984年進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到剛剛卸任中心主任成為一名自由導演,鄭曉龍的創作史幾乎與國產電視劇的歷史并駕齊驅,他也因此被譽為國產電視劇的“拓荒人”。
為什么《甄嬛傳》這樣紅?
過去一年間,古裝宮斗戲占比高達30%,細想起來,《甄嬛傳》絕不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類型。得知鄭曉龍接拍《甄嬛傳》,圈內有人間接表達了鄙視之情:“他連這種片都拍,墮落到這種程度。”
事實上,這也是鄭曉龍從業20多年來第一次嘗試古裝劇,他用“戰戰兢兢”來形容自己籌拍時的心理狀態,他說:“我挺怕的。”怕對時代不夠了解,怕對后宮女人的生活樣式一無所知,也怕不知道為了什么目的去拍。
鄭曉龍找了個導游,120塊錢一天,帶著他轉悠故宮:“看看東宮和西宮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養心殿離皇上早朝的地方有多遠,御花園在什么方位——弄清楚時空關系很重要。再有就是宮里面日常生活的細節,皇上吃什么,御膳房里的太監又怎么吃。”導游也會給他講哪些宮廷劇完全是胡鬧——比如“御門聽政”的時候,大臣根本不能進屋;宮人路遇皇上都要背對以示回避……
從2009年鄭曉龍對《甄嬛傳》立項,到2010年9月正式開機,籌備工作就花了一年多時間。這期間,鄭曉龍的妻子王小平將流瀲紫的劇本初稿改了兩次,給150多個有名有姓的角色都做了小傳附錄——年紀性格、角色關系、身份變化、出現場次……甄嬛從“莞常在”一路“升職”成“莞貴人”、“莞嬪”、“熹妃”、“熹貴妃”直到“圣母皇太后”,鄭曉龍心里都有筆賬。
饒是這樣,依然保持著創作的緊張感。傳聞鄭導在片場極愛嗑瓜子,原以為是拍片輕車熟路游刃有余,卻不知其實心理狀態恰恰相反。邊拍還會邊改劇本——原著小說里,眉莊與溫太醫鶼鰈情深時不顧皇上就在屋外,鄭曉龍笑道:“哪個有那么大膽?被抓到隨時會株連九族!”趕緊大筆一揮,安排皇上先行就寢去也。
“故事要講得符合邏輯”,也正因此,《甄嬛傳》在一眾光怪陸離的古裝劇中脫穎而出。鄭曉龍從來不認為自己拍的是“歷史正劇”,但即便戲說,即便虛構,也得有本質的真實。
一路戰戰兢兢,“一直到76集剪輯完成,發現沒有什么可以再剪了,才真正放心。”《甄嬛傳》播出后,原先等著看笑話、說刻薄話的朋友、同行,都悄悄地看劇,看完了,從“罵我”變成“恭喜我”。
片子火成這樣,鄭曉龍既有底氣,又覺得幸運。當被問及“為什么你總能出精品”時,他想了想,說:“之前我一直在跟人講,是價值觀的問題,是細節,是故事……但是現在我再想想,最主要還是態度。我拍電視劇不喜歡重復,每次都是新題材,因此也每次都戰戰兢兢,怕拍不好。”類似的話,妻子王小平也對他說過:“凡是你說片子難拍的時候,拍出來一定是好片子。”
都傳《甄嬛傳》還會拍續集,但鄭曉龍卻說“很難再續”:“雍正都死了,就剩下甄嬛當太后,續集很難有。”
為文化輸出不為錢
據央視索福瑞統計,去年一年,《甄嬛傳》的表現可謂是異軍突起——播出頻道總數多達62個,收視進入前5名的地方頻道就有14家。
然而,發生在電視劇《渴望》上的故事,眼看著會在《甄嬛傳》上延續。
“該片講述了杰奎琳·肯尼迪,陰掉有黑手黨撐腰的朱迪絲·埃克斯諾,毒死無城府的瑪麗蓮·夢露,并與赫魯曉夫長期保持不正當關系,還幫他生下了一個叫普京的孩子,然后靠著當了肯尼迪和一位黑人女性的私生子(奧巴馬)的養母而成功上位,最后弄死了肯尼迪。”——最近微博上正流傳一個又一個段子,解釋如何讓美國人理解《甄嬛傳》。大背景當然是《甄嬛傳》繼登陸日韓之后,又傳出被美國電視臺買走版權的消息。
其實,早在1991年鄭曉龍已經赴美創辦了華藝影視錄像節目有限公司,任職總經理,獨家代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乃至央視電視劇在北美地區的錄像發行業務。對于國產電視劇的海外輸出,他心中也自有一筆賬。
“《渴望》的版權就曾賣給美國的三四家華人電視臺,那時很便宜啊,一分鐘才2塊錢,一部電視劇也就幾千塊錢。錄像帶的租售版權還被賣給街頭的音像店,都是店鋪自己來跟代理公司談價錢,一般只有幾十塊錢一集,一次性給過版權費,之后的租售盈利就全是店鋪自己的了。”
而這一次,《甄嬛傳》的海外輸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被賣給了美國主流電視臺,翻譯成英文,重新剪接后播出,觀眾絕大部分并非華人——打入英語國家的市場,這和賣給日韓版權又大不相同。
不過,即便版權收益比上世紀90年代要高出太多倍,相對于龐大的國內市場,發行方并不很看重“那點小錢”。鄭曉龍說,《甄嬛傳》的輸出,不是發行方主動推薦的結果,而是海外電視臺看到電視劇在中國那么火,主動上門請纓。
然而在鄭曉龍看來,關鍵不是錢不錢的問題,電視劇輸出,其實也是文化觀念的交流。“我知道在韓國,電視劇如果賣出海外版權,政府還會給補貼,就像出口退稅一樣,支持文化輸出。”
都說這是個將娛樂進行到底的時代,然而私底下,鄭曉龍很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娛樂之外,還能有它的社會功能。想當年,《渴望》播出時甚至受到過公安部的表彰,因為它降低了社會犯罪率;而《北京人在紐約》播出時,也大大降低了民眾的出國熱情;甚至于,《金婚》播出時,離婚率都有所下降。鄭曉龍對《甄嬛傳》的期許就是像他很喜歡的電影《末代皇帝》一樣,傳達“反封建”的價值觀:“想讓大家看到,皇家的婚姻制度就是為了世襲的需要,為了香火永駐,子嗣綿延,非常落后。而皇帝也是這個制度的犧牲品。”
《甄嬛傳》即將改拍成電影,鄭曉龍坦言“已經有很多電影公司搶著找我拍”。而他最介意的不是選哪個公司,而是先確定劇本。“要改變思維方式,用電影的思維重新去敘述。”但核心價值觀絕對不會變。
五部爛片不如一部好片
前不久舉行的“2013影視制播年會”中,上海SMG影視劇中心主任蘇曉一口氣總結了2012年電視劇產業的“八囧”,其中之一叫作“嬛囧:獨苗之囧”——“這個電視劇大國多的是商品,極少的是作品。”
“電視劇大國”這個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據統計,2012年中國電視劇產量為506部,總計17703集。盡管電視劇多年來遇到過題材重復、粗制濫造、低俗反智等各種詬病,但它仍然是電視市場上最搶手的資源,占市場半壁江山。產業交易額在去年還首次突破100億元。
可惜,高產并不等于優質,甚至高產本身就是一種浪費。鄭曉龍對“17703”這個數字念念不忘:“你算算看,一年365天,一天24個小時,一小時60分鐘,每分鐘都拿來播電視劇,也消化不了這17703集。事實上去年電視劇的需求量也就在8000集左右,等于說有一半的電視劇根本就沒機會播,干脆死定了。就這樣還有那么多人飛蛾撲火一樣往前沖,這是為什么?一部電視劇播不了就是浪費人力物力,浪費好的題材。現在不是提倡勤儉節約嗎?為什么不從這里開始?”
據統計,目前全國影視公司多達4000余家,卻沒有一家的市場份額達到10%。而在美國,最大的6家制片公司掌控著市場85%的份額。一樣是“兄弟”,華誼兄弟這樣的國內大公司占市場份額僅在3%—4%,華納兄弟每年在電視劇上的收入卻可高達30億美元,是美國最大的獨立電視劇制作機構。
“作坊”式的產業格局決定了國產電視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和美國相比,差距表現在方方面面——單價:中國平均累計不到100萬一集,少數可達300萬;美國系列劇單集累計價格約400萬美元,迷你劇還更高。收入規模:中國約100億人民幣;美國約150億美元。收入結構:中國的100億交易額中,電視臺購買占84%,在線視頻占14%,海外版權及音像僅占2%。美國則50%來自商業電視網,海外版權和有線電視版權加起來占到40%以上。
而在美國,每年電視劇的產量約為4000集。和17703這個數字對照來看,就能明白一擁而上和粗制濫造帶來的弊端。鄭曉龍說,“很多制片方都在市場導向下迷失了方向,只考慮哪些題材會熱門、能賺錢,就一窩蜂地去拍,結果一下子通通投放到市場,反而變得滯銷。他不去想觀眾看電視劇不是以類型題材作選擇,而是看品質。這種短視滲透到了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演員、編導,電視臺領導也是:‘這個能夠賺錢,趕緊播。大家都抱著‘撈一筆就走人的心態,怎么會有留得下來的作品呢?”
在鄭曉龍看來,精品是要擱十幾二十年才能顯現的。“不管當年是不是紅極一時,或者得了多少獎,都沒用。要等過了很多年,老百姓還記得,還會反復看,新一代的年輕人看了也仍然喜歡,那才是大浪淘沙過后被歷史遺留下來的精品。”
大家似乎都忘了,品質才是一件商品能賣出好價錢的根本。鄭曉龍在美國拍片時曾詢問業內人士,“最掙錢的電影是哪個”。出乎意料,答案不是近兩年屢屢刷新票房紀錄的《泰坦尼克號》或者《阿凡達》,“最掙錢的電影是《飄》,當年就給公司掙了很多錢,以后年年在給公司掙錢,每年的舊片市場永遠在播,每一個新媒體出現的時候,都要買一遍《飄》的版權,因為它成為經典,每一代人都要看一遍。”
這樣把好片子做成“長線股”的事情,鄭曉龍也親歷過。“我們中心有一個片子叫《渴望》,當年拍完102萬收回57萬。過了若干年以后重播,50集連續劇,一集給2萬,就100萬了,兩個臺就是200萬。現在《渴望》幾乎每年都給我們中心掙200萬以上。所以我常說,你拍一個好片子,比拍五個爛片子都掙得多。”
2012年電視劇“八囧”
1.“日囧”:抗日英雄從老實巴交的村里人變成英姿颯爽的“高富帥”,日本鬼子變成中華武術的“活沙袋”。抗戰劇基因突變,民族之痛被娛樂。
2.“嬛囧”:《甄嬛傳》年頭紅到年尾,紅遍華人世界。然而塔尖之下,竟是瓦礫一片。
3.“錢囧”:演員片酬就像城市房價一樣只漲難跌,本來喊著“誓做精品”的老板,摸摸口袋,只能改弦更張。
4.“料囧”:不管何種題材都能找到加重口味的法寶,夸張的表演,雷人的造型,吵鬧的對白,不能等閑的動作,死去活來的情節……
5.“股囧”:市場過熱,產能過剩,價格虛高。影視公司上市究竟是福音還是枷鎖?
6.“限囧”:限娛令、限廣令實施一年,衛視紛紛出招“三集連播”,新一輪軍備競賽已經拉開帷幕。
7.“數囧”:收視率造假背后的利益鏈太深,大家已經知道收視率不可信,業內卻還以此來定一部電視劇的生死。
8.“代囧”:《軒轅劍》、《愛情公寓3》紅得讓從業者摸不著頭腦。90后已開始掌握遙控器,我們該提供什么,才能討他們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