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良
房地產獨立評論員,易居中國易居資本執行總裁。
中國人始終離不開“子承父業”的光榮傳統,于是乎,“官二代”、“富二代”接班繼位的新聞不斷涌現。
筆者并不反對這種中國幾千年亙古不變的習俗。不過,就房地產行業而言,“子承父業”還是要遵循一定的行業規則。畢竟,這一行業在中國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沉淀的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還是有限的。而私營性質的房地產公司的發展歷程更是跌宕起伏,留下了一部不平凡的發展史。確切地說,任何一家規模較大的房地產公司,都有時代的烙印,記載著種種深不可測的故事。“房二代”繼位并不是簡單的傳承,也不是形式上的過渡,更不是一種“虛位”的自封。
筆者認為,“房二代”繼位至少要具備“三干”的思維行為標準,那就是“想干”、“能干”、“會干”。
前幾天與上海一位資深的房地產企業家聊起:“上海房地產私營企業家經歷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而企業要繼續發展,需要的不僅是智商和情商,更需要膽略和謀略。如今,沒有被淘汰而生存下來的房地產企業想要繼續生存和發展,必須靠科學的管理和專業的知識,光憑魄力和勇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房二代”繼位并非輕而易舉,“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等待他們的,是江湖的深奧難測。
“房二代”繼位首先要“想干”,他必須熱愛房地產行業,想在房地產行業干出一番事業來。他們起點高,也具備了干事業的條件,但并不是每一個“房二代”都想接班繼位,對有的房企來說,“房二代”后繼乏人。
上海新梅集團搞房地產算是上海本土企業家成功的典范,新梅公司大老板張興標先生是筆者相識多年的老友,他女兒接班繼位房地產公司董事長。但最近消息稱,新梅公司將把主營業務轉向酒業——“房二代”接班后的新梅公司不想干房地產行業了。
筆者舉例并無褒貶之意,只是想證明并不是所有“房二代”都想從事房地產行業。或許,是他們讀懂了江湖險惡,而其他行業對他們而言更具誘惑力,更有發展前景。
當然,更多的是“想干”的“房二代”。上海置業公司的施冰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筆者曾與施冰先生在美國沃頓商學院一起進修,深感施冰先生對房地產行業的熱愛,同時他也具備了專業知識和企業管理經驗。這種“想干”的潛意識,使他具備了歷煉的資格,并在實戰中逐步擁有了繼位能力,這是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房二代”繼位不僅要有“想干”的意識,真正要擔負起企業發展的重任,還必須“能干”。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對“房二代”的期望和信任,都必須建立經營業績上。深交所上市公司——銀基發展的“房二代”劉博巍先生就是一個典范案例。畢業于英國某大學的劉博巍先生不僅有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更在實際運營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使銀基發展在上海開發的“銀河麗灣”成為上海樓市的一張亮麗名片。
對于“房二代”而言,“想干”、“能干”僅僅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會干”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筆者所說的“會干”,對現階段的房地產行業來說,具體涵義還是不要說破了吧。
“房一代”創造出豐功偉績,是“會干”的結果。這不僅是專業力量的體現,而是對各種矛盾和風險的把握。我們的“房二代”要達到這種境界,不是單憑歷練就能達到的,更要具備特殊的天賦。“房二代”接班繼位的序幕已經拉開,但演出能否成功?這不僅關乎企業存亡,更關系到房地產行業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