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
最近,司法部出臺了《關于律師刑事辯護若干問題的規定(征求意見稿)》。這是為了保障辯護律師依法執業,保障刑事訴訟依法順利進行,由司法部起草,擬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筆者粗閱此稿,一些條款細節且不展開,就當中暴露出的一些重要問題,需要提出商榷。
看看這個意見稿的兩個條款:
第十八條第三款: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制作的筆錄以及錄音、錄像、照片,不得泄露給同案或者未同案處理但實施的犯罪存在關聯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證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親屬。
第二十七條:辯護律師應當依法對經查閱知悉的案件情況予以保密,對摘抄、復制的案卷材料妥善保管,不得用于本案辯護以外的其他用途。
這兩個條款,我們可以稱之為“封口”條款。
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親屬委托了律師,自然希望律師可以給出一些基本的案情分析和判斷,而現在根據這個規定的第十八條第三款,律師以后在與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親屬交談前,就要三思而后言了,以避免一不小心踩了地雷。
至于第二十七條,則是將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最后話語權完全剝奪。有了這個條款,律師想要發個微博,寫個微信,或者找個媒體的朋友曝個料什么的,恐怕都要被拿下了。
學過法律的都知道,在國內的刑事訴訟模式中,控方始終位于強勢的一方,警察和檢察官可以動用國家司法資源來完成法律賦予的基本職能,而辯方在正常的訴訟過程中,基于可利用資源的有限性,往往會希望借助媒體和網絡的力量,來維護自己和當事人的權益。另一方面,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廣大民眾在通過正常途徑有時無法及時了解案件信息時,也多希望能通過律師之口,知道更多的真相。于是乎,律師和媒體有了共同的利益訴求,律師想借媒體維權,而媒體則希望通過律師得到更多的信息。
近些年來,由于這種共同的利益訴求而推動案件在陽光下審判的情形比比皆是。這種新時代的司法信息曝料,直接推動了我國司法訴訟的陽光化透明化進程,甚至有的時候還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例如大量使用的庭審視頻,利用視頻所進行的遠程視頻審理等,這些,都是在一些西方法治國家還頗有爭議的新型審理手段。
如果因為擔心律師利用信息曝料的手段而影響到案件的公正審理,影響到我們社會的和諧建設,就采取飲鴆止渴的方式,以一款“封口”條款,將律師正當地向媒體表達己方訴求,提出自己的律師觀點和建議的大門也關上,對于法治現代化的長遠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雖然在有的案件審理中,會出現一些混亂的信息,但是,案件的審理本身就是從混沌走向清明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混沌和雜亂,本來就是司法訴訟的題中之義,即,以公開的舉證、質證和辯論,來完成對案件事實的還原。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嫌疑人的親屬想了解一下案件的基本情況而詢問律師,而律師卻以封口條款拒絕親屬,這些親屬當初聘請律師的目的和意義何在?當律師發現某些案件的證據存在程序乃至實體上的瑕疵時,卻只能默默地鎖在心里,這對于嫌疑人和被告的幫助又到底有多大價值?
司法的正義不是關起門來實現的,而是在普照的陽光下,洗滌掉虛假的泥沙,排除掉不實的證明,在透明的空氣中讓民眾看到法律認定的真相。
好在,這只是一部意見稿。筆者希望這最終只是一部意見稿。須知,失去了最后話語權的律師,就如同麥田邊的稻草人,像守望金色麥田般地守望著他們心中的法治理念,徒有其表,絕望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