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劍峰
10月初美國聯邦政府停擺16天,很多媒體指責共和黨是罪魁禍首。然而一個巴掌拍不響,美國兩黨在預算談判中陷入僵局,身為總統的奧巴馬難辭其咎。
導致這次停擺的直接原因,是共和黨將預算案同推翻奧巴馬的醫改法案掛鉤,民主黨難以接受。但在聯邦政府關門前,共和黨領袖博納已經意識到一旦走到這一步共和黨將成眾矢之的,所以在最初提案的基礎上多次主動讓步。可奧巴馬堅決不談判,最后還是靠參議院兩黨領袖的斡旋才使政府恢復運轉。也就是說,如果奧巴馬在博納做出讓步表態后能積極回應的話,政府歇業的“奇觀”完全可以避免。
奧巴馬在這次危機中態度強硬,一個原因是要通過政府停擺打擊對手。停擺前民調數據顯示美國公眾反對將預算問題同醫保法案掛鉤,奧巴馬很清楚,只有進入停擺,將危機擴大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打擊共和黨。停擺結束后,共和黨民意支持率果然降至歷史新低。
另一方面,在同政治對手打交道時缺乏靈活性,也是奧巴馬執政風格的一大特點。奧巴馬是參議員出身,在美國政治中,議員行使監督權,是監工的“婆婆”,而總統和州長則要平衡預算,操心“柴米油鹽”。做慣了“婆婆”的奧巴馬同擔任過州長的里根、克林頓和小布什不同,在關系協調上缺乏經驗,更缺少耐心。
而且奧巴馬一向自視甚高。他的朋友沃賴特曾說過,奧巴馬在其人生各個階段都出類拔萃,所以常常漠視其他人的意見。從奧巴馬看來,無論是推動醫改還是提高債務上限,都是為民謀利,共和黨都應該無條件站到他一邊。
里根和克林頓掌政白宮的時候,都任命專員到國會山協調同議員們的關系。但在過去四年多一系列危機中,奧巴馬和反對黨領袖博納之間從最初的彼此猜忌,發展到今天連坐到同一張談判桌前都很困難。華盛頓兩黨間關系前所未有的緊張,部分是因為理念不同所致,也有意氣之爭的因素。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曾說過,美國雖然三權分立,但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分支在美國的政治生態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并非完全平等,總統是一國元首,應該擔起領袖的職責。
接下來幾個月里,美國的兩黨需要在預算和債務上限問題上達成長期協議,如果雙方在談判時不改變以往針鋒相對的態度,“政府關張”的鬧劇很可能重演。華盛頓激烈黨爭所產生的一個又一個的危機,已成為美國經濟中最大的負面因素,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如果再次出現政府停擺的鬧劇,美國經濟甚至可能出現二次衰退。
過去幾年,冷眼旁觀美國驢象之爭,筆者深切感受到美國的選舉政治是造成目前華盛頓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是總統還是議員,在決定手中選票歸屬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能否取悅本選區選民,避免使自己在選舉中被對手攻擊,至于投票結果對國家經濟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并非主要考慮因素。而在劃分選區時,為使本黨候選人順利當選,政見類似的選民被集中劃分在一個選區,導致整個社會意識形態分野走向兩極分化,反映到國會山上的談判桌上,兩黨之間的共識也就越來越少。
奧巴馬上任之初依靠民主黨在參眾兩院的多數優勢通過了醫保法案,但自從共和黨奪回眾院控制權后,基本上建樹寥寥。美國歷史上總統進入第二任期后,“青史留名”便取代“爭取連任”成為首要任務,奧巴馬無疑也希望未來在移民改革、稅務改革和推廣新能源上實現一些突破。然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均需要共和黨的配合。奧巴馬現在寄望于共和黨自亂陣腳,在明年議會選舉中拱手讓出眾議院,但選舉無常,一旦共和黨繼續維持眾院多數,奧巴馬不妥協、不談判的策略很可能令他在第二任期中早早成為一名“跛鴨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