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韓國人對自己的文化產品競爭力頗為自信。有韓媒報道,韓國文化產品競爭力盡管不及美國,但同歐洲處于同等水平,并且比日本和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要高。如果將韓國文化產品分數(shù)定為100分,美國和歐洲分別是110.7分和100.5分,而日本、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分別為96.6分、83.6分和71.7分。
據(jù)韓國媒體透露,韓國文化商品出口每增加100美元,韓國相關消費品的出口就會增加412美元。特別是,韓國企業(yè)的主要出口產品——手機等信息技術產品的出口平均會隨之增加395美元,除此之外,服裝的出口額也會增加35美元,加工食品的出口額會增加31美元。
如果說上述由韓流文化產品間接產生的經(jīng)濟效益還是能夠量化、可以觸摸到的話,那么韓流產品的波及效益中還隱含著一種非經(jīng)濟效益,即更無形的政治、文化效益,而這是不容易感覺到的。
早在三四十年前,韓國在世人看來,還是個較封閉的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島國,甚至被稱為“隱士國家”。人們總會把韓國與國土分裂、政治軍事依附美國、經(jīng)濟不算發(fā)達、觀念保守、街頭行動頻繁、勞資對抗激烈、國民性格內向且倔強等一些較負面的特征聯(lián)系起來。通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經(jīng)濟,尤其是近十年來變成IT強國后,人們對韓國印象改變了不少。但韓國人認為,IT產業(yè)的成就代表韓國的實力,“韓流文化”則代表韓國的魅力。柔性的魅力對提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形象來說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舉兩個例子。
20世紀上半葉,韓國曾被日本奴役長達35年。歷史的宿怨和獨島的領土歸屬問題,使韓國和日本成為一對宿敵。但這并沒妨礙近年來韓流文化大舉登陸日本。韓流頭號男明星裴勇俊擁有以百萬計的日本粉絲,而且是以女性為主。有一年小泉首相訪問韓國,國事活動之余,想見“勇樣”一面竟未能遂愿,“勇樣”的回答巧妙且智慧:我對政治不感興趣。然而他這種怠慢日本首相的做法并沒使他在日本“粉絲”中造成多大負面影響。倒是幾次他接受采訪時,呼吁改善韓日關系、兩國國民要友善相處的講話,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兩國國民之間的怨恨。
韓國文化輸出的另一重大效益,是在全球特別是在亞洲興起了學習韓語熱。韓國語使用僅名列世界全部語種的第11-12位,在文化市場上無疑是邊緣性語種。但是在韓國影視、游戲產品的引領下,全球學韓國語的人數(shù)增長得較快。自1997年開始有“韓語托福”(外國人韓國語能力考試)考試以來,每年參試人數(shù)穩(wěn)步上升。1997年是2274人、10年后的2006年為3.4萬人、2009年為8.1萬人、2012年突破15萬人。“韓語托福”開考25年來,參考人數(shù)累計超過100萬人次。參加考試國家也由1997年的4個國家到2012年的近30個國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韓語托福的中國考生增加幅度最大。近幾年,均有三分之一的考生為中國人。順便說一句,每年全球參加“漢語托福”的考試人數(shù)中一大半則是韓國考生。
2005年,中國漢語辦公室為了在全球推廣漢語學習,傳播中華文化,在各國設立“孔子學院”。或許是要與中國競爭文化影響力,2007年韓國政府就提出在各國設立“世宗學院”(世宗為朝鮮半島歷史上最賢明的皇帝,在他主持下,創(chuàng)制了韓國文字),面向當?shù)仄胀癖姡赓M教授韓國文字和傳播韓國文化。到2012年6月,韓國已經(jīng)在35個國家開設了76所世宗學院,學生人數(shù)達到1.4萬人。他們提出,2016年,世宗學院要增設至200所。
目前,參與到語言文化推廣競爭的全球機構有:德國的“歌德學院”、法國的“法語培訓中心”、日本的“日語學習中心”、中國的“孔子學院”以及韓國的“世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