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音樂工作的關系,讓我從25歲以后的人生,藉此平臺能與各地喜歡音樂的人認識和交流,特別是華語音樂圈。音樂與語言是一座很特別的橋梁,因其中的差異與分類,得以讓思維不同的人在這里,卻以興趣相投的理由而相遇。
仔細回想,除了臺灣音樂圈的朋友以外,跟香港的音樂人應該是最早接觸的。香港一直是我在臺北以外去得最頻繁的地方,有好長一段時間因為服務于國際唱片公司,更是需要三天兩頭地往香港總公司跑,作報告、打預算以及面對洋老板的質詢……也許是這個原因,縱然香港與臺北有著距離上的地利之便、也有著美麗的港景和吃不完的好餐廳,我卻始終對香港喜歡不起來。
當然我也在香港遇到了許多自己佩服與欣賞的人,林一峰就是其中一位。他是香港音樂人中讓我在傾聽時,最沒有距離感的一位,一靠近就輕易地被他感染。其實他的作品我知道得很早,在2000年初就在許多媒體里發現了他的名字,當時正是我努力與各地華人合作、試圖擴展華語音樂創作的時間,因此透過朋友主動地與他取得了聯系。在當時,一峰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香港新人,沒有放大式的包裝、不愛裝酷、更沒有姿態,特別是他能說著一口流利且不帶香港口音的普通話,音樂創作幾乎是貼近他生活所感的第二種語言。他對生活細微的觀察如同藝術家一樣,我們一見如故聊得特別愉快,尤其是在旅游方面的心得交換,因為我們有相近的思維:“旅行的目的地不是旅行唯一的目的,往返的過程以及過程中所激發的感想,那才是旅行的意義。”
有些人覺得香港是文化沙漠商業沃土,其實這個說法是過于武斷的。香港有許多如同林一峰一般有才華與思想的人,只不過在這經紀系統分明、商業評估快速的土地上,才華好壞不一定能得到相對等的待遇,自己所屬的“經紀系統”的強弱,才決定了你在這座島嶼曝光的機會。許多有才華的人都必須在誠實的創作和配合強權系統上的入世妥協之間做著選擇,林一峰也不例外。曾經有幾年因為作品的出色和經紀系統的努力,他有著大量的曝光,但他卻在那個商業時機最好的時候,花了更多的時間于舞臺劇的演出,接著他又減少了許多通俗主流媒體的曝光,選擇了較多小型音樂會,并且開始行走在許多香港以外的華人城市。我雖然從未欣賞過他的舞臺劇或音樂會,但是卻從他一步一步的音樂作品,以及他對于自己表演工作的選擇上,感知那是一個藝術家在成長與追求中做出的決定。林一峰一直都是一位用生活實踐創作,然后再用創作推進生活的藝術家。后來我們終于有了一次合作,我邀請他與我共同創作一首歌給我們都十分欣賞的歌手朱哲琴女士。那首歌名叫《一首歌》,說的就是生活與人之間訊息的傳遞與思想的感染。
前不久收到許久沒聯絡的他來信,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決定把曾經寫給別人的作品,拿回來自己重新演繹,他信上說:姚謙,新專輯Proposed tag line中《開始愛》,《琥珀》和《一首歌》的詞是你的作品。這十年來我也屬于自己的Label,制作獨立,然后交給發行公司;香港的小市場很容易,但面對其他地方我們則沒有頭緒,請問你有什么提議嗎?
Anyway, 這次的Proposed tag line是試著表達:林一峰的旋律,讓華語歌手擁有不一樣的精彩生命,制作人荒井壯一郎的制作,為華語樂壇打造不一樣的明媚風景。
收到他的信之后,我一直不知道該如何回信給他,因為對于華語音樂,這十年來我也落入同樣的困惑與思考中,還沒找到有效的出路。只是僥幸因為虛長他十來歲,借著年過半百計劃退休想企圖躲避。然而聽著他音樂如其人,我的心依然如十多年前初次聽到他作品般,感覺到的柔軟和體貼不變。在音樂的世界里原來自己并不孤單,只是林一峰比我更從容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