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敏
我國有十幾億人的文化消費市場,得天獨厚的資源全世界絕無僅有。就我個人理解,文學期刊畢竟也是一種大眾文化,如果文學期刊的內容是好的,價位是合理的,那么讓數以萬計的人里產生一個熱愛文學期刊的讀者,不算是一種過高的期望。或許按照分工,文學期刊的定位,并不能滿足整個文化市場的閱讀需求,自身也不具備做強做大的基礎和條件,但我們力求做得細一些,做得精一點,總是可以接近理想的目標的。所以,從客觀的角度講,在中國,做一個文學期刊的主編(編輯)和其他門類的期刊人,有著同樣的幸運。
當今文壇,文學期刊如林,盡管多在一個層面辦刊物,但真正衡量一本刊物是否辦得好,雖然有多種說法,但也還是有一定參照標準的。讓領導、專家和普通民眾都喜歡,讓家長、老師和學生都選擇,或許我們還不容易做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否倡導和規范文體,能否有效地發現、扶持、組織、培養和造就一批批作家隊伍,能否尋找、培育和引導自己穩定的讀者群,應是文化含量即精神價值的標準。依我看,只要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某一種特色,便可謂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刊物,必須有參與競爭的勇氣和策略,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在文學期刊的整體設計上,鮮明的主流文體意識,是一本文學期刊應攜帶的文化藝術含量的重要體現。所謂主流文體,泛指小說、散文、詩歌和其他體裁呈現出來的一流狀態,代表文學創作領域發展的主導方向。內容是刊物的核心,以清淺帶深厚,以平易帶精湛,以宏闊或精短的系列描繪時代畫卷,演繹生活本質,寫人情人性、人道主義、人的尊嚴、愛情、事業、榮譽感、責任心,鞭撻丑陋,謳歌善美,敬業愛崗、忠勇誠信、俠肝義膽、憐憫之心、惻隱之心,等等。這些人類永恒的主題使作家鐘情,讀者傾心。裝幀插圖和排版藝術應有鮮明的風格,它需要和刊物的內容吻合,被自己的讀者群認可。它不是一種點綴,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風馬牛不相及,而是刊物整體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內容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內容的一種擴展和補充。簡潔、明朗和稍有一點兒凝重,使一本文學期刊負載著獨特的使用價值和美學價值,使廣大讀者接觸到情趣高雅、形象優美的文化環境,成為一個美育的課堂。
一本文學刊物,一旦打上定價,流通社會,便有了文化產品的屬性。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精神產品,它首先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主題積極,內容健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追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時,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品,要體現它的市場價值,就要極大地提高它的發行量和社會覆蓋面。發行是刊物的經濟命脈,是一條流淌的生命線。印刷質量和發行效率是融為一體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發行,便沒有刊物。假如我們認為自己的刊物是同類期刊中辦得較好的,發行量的大小便決定了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能力。
市場有兩種功能,有迎合而平實的一面,也有遴選的調節機制。辦好刊物是為了促進發行,而發行效益又轉過來為提高內容質量服務,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文學期刊的生存狀態只有進入自身的良性循環,才能保持其純潔性,真正體現出文學藝術作為精神產品的獨特魅力。刊物的社會效益體現在刊物的發行量上,刊物的經濟效益在于刊物通過發行量所攜帶的定價、差價和廣告收入上。而刊物的“精品意識”和“名牌效應”正是刊物發行量的保證,也是刊物定價的重要尺度和參照系數。品位高雅,風格穩定,能吸引社會公眾的注意力,擁有一茬又一茬的讀者群,是期刊最為寶貴的無形資源。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