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巖西橋,我們不能不把目光投向九百多年前的北宋。
宋元佑(1086-1094)年間,縣令張孝友率眾壘石為橋,黃巖西江上,一座五洞的橋橫臥在碧波上,名為五洞橋,鄉人為了紀念他,故又名孝友橋。因橋立城西,也有人稱西橋。
當我走過這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五洞橋,追尋西橋王氏宗族在黃巖的繁衍史,不能不提及橋上街這個地名。據說,街在五洞橋上首,故名橋上街。西橋王氏何時與橋上街相牽?時間可追溯到北宋。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其先祖晉太傅十世孫昌元公次子王琥與三子王玨同登甲子科進士,授官為屯田郎中。屯墾的王家后在黃巖橋上街落戶,并在街上建有宗祠。宗祠建于何時?在王氏宗族二十八世孫王舟瑤所修的《西橋王氏宗譜》里有這樣一段記載:“吾族祠堂,在西橋。創于何代,已不可考。然屹古公序永樂譜云:‘每歲冬至,會于祠堂。凡吉兇細大,有關譜牒者,預書別簡,是明初已有祠堂可知矣。”
最早建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的橋上街,歷經九百多年風雨飄搖。街中,西橋王氏的祠堂幾經興廢,至今仍在。“功高宋室”是黃巖名人吳執御的題額,“服德懷才”、“估啟后人”是西橋王氏列祖列宗的遺命。王家的子孫們從橋上街出發,繁衍、生息,散落在黃巖的各個角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尋尋覓覓,我發現了西橋王氏一顆顆星座正在歷史的天空中閃爍著光芒。
從一世祖王玨高中進士,一代又一代延續,進士、舉人、貢生,京官、地方官,教育家、學者……是這個宗族在歷史上留下的光芒。
血脈延續到二十七世,王彥威為其宗族大放光芒。黃巖城關硯池巷的王彥威故居現在仍然基本保留,極具文物價值。遙想當年的軍機章京、政務處提調、賞戴花翎階資政大夫的王彥威,在籌辦洋務的使命完成后,告老還鄉,在老家建的“奉常第”,雖經不同時代風雨的洗禮,精雕細刻的字跡依然透著穿越歷史的力量。鐫刻著“禮儀之門是稱世族,廉讓所宅乃日仁風”的楹聯述說著家風,清代著名書畫家趙之謙手筆的門額“望著瑯琊”無疑又是一個人文氣息濃郁的美景。試想一想,塔影臨池,荷葉舒展,與第二進的彩繪花卉,堆塑鳥獸等組成的一幅天然美景的畫卷,是何等的美輪美奐!光緒十二年(1886年),他在軍機處任職,輔佐皇帝處理內外政務,為他頗豐的著述奠定了基礎,其撰寫的一百八十二卷的《籌辦洋務始末記》,在其子外交官王亮再整理后出版的《清季外交史料》,蔣介石、蔡元培、胡適、徐世昌等均為其書作序,足見其書的學術價值和父子二人的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王彥威外孫女鄭企因漂洋過海留學日本,終成臺州醫院婦科創始人。
時光流轉,二十八世孫王舟瑤(1858-1925)以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和藏書家的身份又一次光宗耀祖。回望其成長史,名師牽手不能不說是其后來成就的根基。王舟瑤少時就讀于九峰書院,幸遇晚清著名的經史、方志、教育家王菜授業,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入杭州詁經精舍,投著名學者俞樾門下,年輕的王舟瑤已經撰有《說文玉篇分部考異》《讀說文札記》等書,深為俞樾賞識。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舉,曾以學行受賞內閣中書銜。后受聘于上海南洋公學,時任南洋公學總理張元濟是一位最開放,也最有世界目光的中國學者。王舟瑤與蔡元培先生同教特別班。一批社會賢達作為特別班第一批學生。在這批42名學生中,有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即后來的弘一法師)、胡仁源等,這些才俊后來影響著近現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史。同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聘其為經史教習,才華又一次大放異彩。他編的歷史講義《京師大學堂中國通史講義》,成了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歷史教材。著述的《群經大義述》及其問所編經學講義風行海內,在北京大學的校史上,他與嚴復、章太炎等同列為北京大學一百多年來的知名校友。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王舟瑤首任兩廣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歐風陸雨浸潤,為其打開了世界的視野,他開放地辦學,聘請了日本人伊藤允美為老師,為中國教育培養了一批接受現代教育的師資。回到家鄉的先生,率先改清獻書院為清獻中學堂,讓學子率先接觸自然科學課程,黃巖中學成為浙江省最早的現代中學之一。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修成的一百卷《臺州府志》,為臺州清代掀起第二次修志高潮。其收藏臺州遺書甚富,且多珍本,并編成《默庵藏書目》,在藏書界頗有盛名。
西橋王氏,還有許多發出熠熠星光的人物。王恭睦,就讀北京大學,后赴德國留學,是黃巖第一個獲國外理學博士的人。曾任武漢大學教授、西北大學教授等職,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王敬騮,就讀北京大學,著名民族語言學家、民族學家,佤族文字的創立者。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云南民族學院碩士生導師、上海師大博士生導師……
遠去了,歷史。西橋王氏一代又一代子孫們秉承耕讀傳家之祖訓,緊跟時代之步伐,以開放、包容的思想,在歷史的星空中發出他們的光亮。
(責任編輯 周瑞思)
作者簡介:章云龍,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歷史學會會員、浙江省心理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散文、報告文學創作及教育、經濟、歷史等方面研究,作品散見于《華夏散文》《文學月刊》((浙江作家》《浙江日報》《教育時報》等2 0多種國家級、省級報刊,發表作品約200多萬字。出版作品集《文明的失落》《守望家園》(兩人合著、《歲月的膠片》《叩訪歷史》(合著)、《走讀臺州綠心》(合著)等,主編、參編書籍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