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
摘要:電視是視聽結合的媒介。它與報紙、廣播等其他大眾傳媒的最大區別就是它具有活動的畫面。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新聞的畫面和聲音(解說詞、同期聲)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關鍵詞:電視新聞節目;畫面;聲音
【中圖分類號】G218 【文獻標識碼】B
電視新聞有畫面的優勢,但其中的聲音(解說詞、同期聲)也是新聞的基礎。試想一下,在收看電視新聞時靜音,只看圖像,絕大部分新聞是看不懂的。而把圖像關掉只聽聲音,卻能聽懂大部分新聞。由此可見,語言的抽象表現力要遠遠高于畫面的,它的復雜性和有序性是畫面無法比擬的。語言是電視新聞的基礎之一,現在在很多電視新聞節目中都以口播的方式開設了“一句話新聞”這種形式,這樣一來,在固定時長的新聞節目中,觀眾可以接收的信息量就大大地增加了。另外,從信息獲悉的難易程度上看,即使畫面的攝錄、編輯、傳輸更加先進,也比獲取語言信息要困難很多,所消耗的時間要長很多。這就是說,利用語言來開發電視新聞的信息量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一、畫面是構成電視新聞諸元素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是電視新聞最顯著的特征和優勢
電視新聞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以畫面語言來再現新聞主題和表達作者思維的,具有形象的直觀生動性,這也是電視新聞的本質所在。較好的畫面運用,能把具體、生動、鮮活的聲像、形象,以及發生、發展的運動狀態立體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產生現場感、真實感、新鮮感。另外還能通過讓觀眾自己觀察畫面,從拍攝的電視畫面中搜索新聞信息,配合聲音信息,可以更好地增加新聞的影響力,對信息有增值作用。它能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心理參與感,具備十分強的真實感。
但是,在我們通常所看到的電視新聞中,電視畫面這種視覺語言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一方面表現在大量畫面平平、不能引起觀眾觀看興趣。有不少新聞報道,解說詞說到科技,畫面就出現電腦、生產線、機器人;說到農業,就來一段翻滾的麥浪,大型收割機等;解說提到精神文明,呈現給觀眾的就是廣場演出、農村文化大院。但是如果去掉文字,就顯得蒼白無力,觀眾也無從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另一方面,雖然在電視中能夠看到表現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的若干畫面,但是由于記者重解說、輕畫面,對電視新聞的視覺語言及其內涵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致使電視畫面缺乏典型性,只是一味地靠文字解說來介紹事件、刻畫人物,不能很好地運用畫面語言來表現特定環境下整個新聞事件的特別風貌和新聞人物的特定個性,造成電視新聞的畫面語言缺乏細節支撐,直接降低了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和感染力。
二、如何才能讓畫面更好地為電視新聞服務
在實際工作中,結合電視新聞的特性和對電視新聞的實踐,談幾點看法。
1.要注重畫面的真實性
新聞的生命就在于真實,所以,作為電視新聞重要組成部分和信息載體的畫面就必須真實。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新聞工作者在采編電視新聞時,往往比較看重文字的真實性而忽視了畫面的真實性,甚至為了文字解說的需要,而有意安排人物活動和場景,造成明顯的導演痕跡,喪失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性,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沖淡了新聞主題,讓觀眾懷疑整個新聞的真實性。我們雖然強調對新聞的策劃,但決不能為了獲取“理想”的畫面,以喪失新聞的真實性為代價去導演和策劃新聞。
2.要注重畫面的新鮮性
電視新聞之所以受眾廣泛,就在于它能夠及時、準確、全面地傳遞和傳播信息。新聞的時效性決定了構成新聞要素的畫面一定要新。這個“新”字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個是時間新,另一個是內容新。時間新,就是說畫面必須是新近發生的畫面;內容新,就是要求畫面要有個性和創新。在電視新聞的報道中,一些記者圖省事,往往會大量使用一些資料鏡頭,唱四季歌,千畫一面,冬穿夏衣,張冠李戴,畫面失去了個性,沒有新鮮感,觀眾看了味同嚼蠟,不知所云,其宣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要注意和重視畫面的細節
所謂細節,是指電視屏幕上構成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情境、自然景觀的最小組成單位,是對表現對象局部或細微變化的展示。如果說主題和結構是電視新聞的骨架和靈魂,那么細節就是使之豐滿的血和肉。少了細節就像一棵大樹少了枝葉,失去了生機和活力。我們創造的電視節目就是給人看的,所以對電視從業者來說,節目的可視性永遠都是第一位的。任何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給人留下最深刻、最持久、最難忘的往往就是那些讓人過目不忘的細節,細節在深化電視新聞主題、調動觀眾的收視情感、提高收視興趣上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
4.要注重畫面的協調
電視新聞畫面必須與主題協調一致,才能夠生動準確地表達主題,形象地展示新聞的思想和藝術。畫面要有價值,要有能夠反映主題的確切內涵和信息,因為生動感人的畫面對深化新聞主題往往能夠起到語言文字所不能企及的作用。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能力和修養不僅要體現在文字上,更要體現在對畫面的捕捉上,要學會用最富有表現力、最具有感染力的畫面去彌補文字解說難以表達的內容。相反,任何空洞、呆板、虛假與主題分離的畫面,不但起不到畫面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引起觀眾反感,同時也丟掉了電視新聞的優勢,干擾了畫面對新聞主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