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政
不以“狂傲”失人
◎韓學政

大凡真有本事的人,多有點 “狂傲”,有時說話口氣大,甚至口吐 “狂言”,有如孟子所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領導者,如果不冷靜,便會以“狂傲”為由,把各類人才拒之門外。
三國時的諸葛亮,便很“狂傲”。連竭力向劉備舉薦他的司馬微,都說他“常自比管仲、樂毅”。劉備帶著關云長、張飛三顧茅廬,先兩次未遇,第三次去,諸葛亮“在草堂晝寢未醒”,劉等只好拱立階下,惹得張飛怒,聲言“去屋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又立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醒了,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聽說劉備來訪,方更衣出迎。我想,如果劉備不是真心求賢,依了張飛,“放一把火”或“用一條麻繩縛將來”,諸葛亮不出山,或者即便出山,卻偈“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恐怕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再說武則天掌政時期,御史張循憲舉薦的張嘉貞受召來到洛陽,叩見女皇。張嘉貞曾當過縣尉,因為過失且又 “狂傲”而被罷官。他在叩見女皇時,因為官小,女皇便“垂簾與之語”。這張嘉貞原本就是個“狂傲”之徒,一見隔著厚厚的布簾說話,心里老大不高興,便隔簾奏曰:“臣以草菜,而得入謁九重,是千載一遇也。咫尺之間,如隔云霧,竟不睹日明,恐君臣之道,有的未盡。”武則天也是奇才,一聽這話,不但不認為他狂傲,反而認為他心誠,便令“卷簾”,與其長談,覺得張確是個人才,便破格任命他為監察御史。如果,武則天也雞腸鼠肚,不具識才慧眼,那么恐怕也與人才失之交臂了。
記得《墨子》有言:“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良好的弓很難拉開,但拉開后箭會射得既高又遠(深);良馬很難駕馭,但它卻能馱重物長途奔馳;優秀的人才有時并不十分順從聽話,但他們卻能夠幫助你建功立業,治理好國家。
現在一些領導者和一些企事業單位的頭頭腦腦,常把“順從不順從”、“聽話不聽話”當作選才、用才的標準,這就讓那些唯唯諾諾的馬屁精們有了順著竿子往上爬的機會。
人常說:“藝高人膽大。”真有本領、學識的人,知識面廣,經歷豐富,看事透徹,很有主見,即使恃才傲物,不那么順從、聽話,但卻能干大事,成就大事業,舍棄不用,豈不可惜!而所謂“狂傲”,卻往往是自信的表現。這段時間叫“守選”。
(摘自《組織人事報》)
如果您實在沒地方蹭飯了,急需做官拿工資,那就再去考個“博學宏詞科”或者“書判拔萃科”吧。這是進士科的加強精英版,考試難度比進士還要大,但只要考中了,就能立即授官,不用再苦苦“守選”啦。
說考就考,考了就中。能從這些加強版科目考出來的,應該都是當世第一流的頂尖才子了,天子和宰相吏部都十分重視,很快任命您做了一個九品的“校書郎”。
您又想掀桌了?“老子一路過關斬將考了這么多回,才能當個九品芝麻官?”您就別不知足啦,回家瞅瞅親戚朋友同學鄰居的反應,所有人都羨慕死您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校書郎”的工資收入不錯,社會關系簡單又有地位,沒那么多繁雜事務和必需支出,所以生活清閑又優裕。
過了4年以后,會有一次較大規模的官員調整。唐朝特別是后半期制度,官員做滿一任(4年)以后,自動進入下崗再分配狀態。這個等待的時間因人而異,從1年到12年不等,這也叫“守選”。如果想縮短“守選”時間早點兒有個新職務,那您要么聲氣大,要么背景深厚,要么多給吏部主事官員塞點兒錢吧。
您這個新任“校書郎”,要想持續當官拿工資,成本最小的方法就是在任期間拼命交際,把自己的名聲遠遠傳揚出去。這樣當4年期滿,或者還沒等到4年任滿,很可能就有外地的節度使、觀察使來聘請您去給他當幕僚了。
不過話說回來,您要在節度使手下做到一個“節度判官”,也挺不容易的,如果您不愿意老在地方上轉悠,就找機會請他給您推薦一個京官職位,還回長安來吧。
如果這時候您還比較年輕,官品還不高,那么節度使多半會推薦您進御史臺,您可別覺得這些官職的品級低,很多原來在地方上做到正六品的官員能入御史臺,都欣喜若狂呢。
您問三品以上官員?我勸您不了解也罷,因為能當上三品官的概率太小了。一二品官都是干啥的?簡單地說,全部都是拿著高工資混吃等死的榮譽頭銜的皇親國戚。
以上說的是唐朝后期文官們的晉升之路,有團友又問了,說要想開疆拓土、一統江山,那要怎么操作呢?基本上我們不太推薦這條線。您不信?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