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璇 魏海洲
檢察機關在DNA證據審查中的問題與對策
文◎張 璇*魏海洲**
*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100088]
**河南省鞏義市人民檢察院[451200]
以往的司法實踐中,鑒定意見作為結論性證據,對定案常常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由于忽視DNA鑒定技術的應用從而導致錯案發生在司法實踐中大量存在,尤其是重大刑事案件,往往會引起整個社會的熱議,這也正印證了DNA證據在糾正刑事錯案方面獨一無二的功能。下文在總結10例涉及DNA鑒定問題的錯案的基礎上,尋求檢察機關審查DNA證據的新對策。
分析圖表中的10起案例(見下頁),檢察環節存在以下共性問題:
第一,忽視證據的充分性以及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在這10起錯案中,佘祥林案與滕興善案沒有經過鑒定,僅僅通過辨認就認定被害人,占到20%。其中,佘祥林案是通過體貌相似做的確認,滕興善案則是通過死者骨骼復原石膏像做的認定。過分相信科學證據,缺乏對證據之間相互印證是檢察機關在這10起錯案的典型特點。本文選取的10起錯案中,有6起僅憑血型相同作為起訴依據;2起以辨認結論作為起訴依據,這顯然違背“孤證不能定案”的原理。所以,檢察機關在不斷提高科學證據審查能力的同時,更要加強依法監督。
第二,過分依賴偵查機關鑒定意見,忽視DNA鑒定技術的應用。對證據的鑒定是鑒定人利用科學知識或者經驗對專門性問題所進行的判斷??茖W知識本身具有客觀性、中立性,因而鑒定意見常常帶有“確定”的烙印。雖然沒有實證研究證明鑒定證據完全可靠,但在實踐中起著過濾作用的檢察機關對鑒定證據往往過于相信,從而為錯案的造成打開了大門。本文10起錯案中采用血型相同鑒定意見作為檢察機關提起訴訟根據的有6起,占60%。而且除魏清安案由于DNA技術還沒有應用于法庭科學外,其余5起完全有條件也應該做DNA鑒定。
第三,DNA鑒定結果不明的情況下,檢察機關獨立性不足。比如,趙作海案中,在做了3次DNA鑒定均無結論,死者身份不能確定情況下,檢察機關依法兩次以證據不足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但是迫于當地政法委的壓力,最終還是以此提起了公訴。而且在本文考察的10起錯案中,受到地方政府或者黨委干預的案件3起,占30%。其中,佘祥林案是在市、縣兩級聯合“三長會”討論下決定的。[1]楊黎明等案則是碰上了“嚴打”期,經市委、市政府協調而造成的結果;趙作海案再演佘祥林的悲劇,檢察院兩次退回補充偵查,但是最終也是以當地政法委組織的會議精神作為指導受理、并提起公訴。
第四,“盲信”DNA證據。DNA證據被譽為新一代證據之王,DNA檢驗可彌補血清學方法的不足,同時由于目前DNA鑒定在同一認定上已達到了99.99%的準確率,DNA證據更是受到司法人員的百般依賴。但是DNA檢測得到的是概率而非確定性結論,因此要作為定案依據還得與其他證據相印證。況且DNA檢測是科學實驗,所以實驗誤差在所難免,此外,人為實驗錯誤、對結果分析錯誤都會導致鑒定結果出錯。但是從這10起錯案中,可以看出檢察機關對于DNA鑒定結果正誤判斷能力不足,有盲信DNA證據現象,專業知識有待加強。本文中岳兔元之所以蒙受不白之冤,正是由于公安機關的錯誤解釋、檢察機關的盲目聽信。
第五,證據不足起訴的做法值得反思。最高人民檢
察院《關于適用<死刑案件證據規定>和<排除非法證據規定>的指導意見》第2條強調檢察機關要嚴格依照兩個證據規定收集、固定、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要嚴把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法律關,確保證據以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做到事實不清不定案,證據不足不起訴,切實防止冤錯案件。但是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證據不足起訴的現象很普遍。在10起錯案中,6起以血型相同、2起以辨認、1起以DNA鑒定結果不明確的鑒定意見、1起采用公安機關錯誤解釋的DNA鑒定意見提起公訴,而且有6起錯案中證據與被告人供述存在矛盾,很明顯證據不足,但檢察機關還是提起了公訴。對存疑鑒定,檢察機關有義務也有責任審查清楚。證據不足或者存疑的,應當依法不起訴。

10起錯案涉及DNA鑒定的基本情況表
對技術證據的審查,在我國檢察機關主要是由檢察技術部門負責。我國經過30多年的建設,已建立了門類較為齊全、技術較為先進的技術部門。本文研究的10起錯案反映的檢察機關忽視對DNA鑒定技術的運用、過分依賴偵查機關的鑒定意見等問題實際是司法實踐中檢察證據審查問題的具體化。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缺乏統一有效地法律規范,各地DNA鑒定部門發展不均衡。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法律對DNA鑒定的相關程序、機構以及內容等進行規范,對于DNA證據的可采性等證據因素只能從訴訟類法律中找根據;而對于DNA證據技術方面的內容也只有一些標準,而無明確法律條款規定,這樣就使DNA證據在檢察實踐中更加難以認定。鑒于DNA證據對刑事案件的重要性與關鍵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07年3月聯合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其中第10條規定:“涉及命案的,應當通過被害人近親屬辨認、DNA鑒定、指紋鑒定等方式確定被害人身份。對現場遺留的與犯罪有關的具備同一認定檢驗鑒定條件的血液、精斑、毛發、指紋等生物物證、痕跡、物品,應當通過DNA鑒定、指紋鑒定等刑事科學技術鑒定方式與犯罪嫌疑人的相應生物檢材、生物特征、物品等作同一認定。”可是現實不斷涌現的錯案揭示了該意見運行的并不理想,所以必須有硬性規定來規范檢察機關對DNA證據的運用。而且,對于檢察機關DNA鑒定部門的設置規格、機構性質、職責、人才引進和待遇、機構運行管理等,也都沒有相關制度具體規范。就全國檢察機關DNA鑒定而言,除最高人民檢察院外,南方以及沿海地區發展較快,西部地區則發展較慢,其中主要是設備與人員的欠缺。
其次,檢察人員DNA鑒定意識不足,領導重視不夠,發展緩慢。DNA鑒定部門的發展有三方面需要保證:設備、人員和制度,除制度以外,其他兩方面離不開領導的重視、各部門的支持、檢察審查人員的認真負責。實踐中部分檢察審查人員認為DNA證據由DNA方面的專家鑒定,即使DNA證據審查發現鑒定有問題,也難以改變原有鑒定的效力,而重新鑒定又較難開展,反而會延誤案件的審理期限??梢?,在審查DNA證據時檢察鑒定部門缺乏積極主動性,檢察人員主動運用DNA技術檢驗的意識性差,會極大可能的造成錯案的產生。
再次,檢察機關DNA鑒定技術信息資源分布欠合理。地域方面,主要是南方與東部沿海資源較豐富,而中西部地區資源緊缺,尤其是西部地區不僅DNA證據審查人才稀少,有的檢察機關甚至根本沒有相應的鑒定機構。就級別而言,全國檢察機關的技術信息資源(人員和設備),主要集中在地市級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而區縣級和省級檢察院則較少。這會造成三個弊端:其一,造成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地市級檢察院技術部門鑒定工作繁忙,案件集中;其二,造成縣區級檢察院鑒定實驗室設備閑置,技術人員專業技術生疏的狀況,這也是對人才與設備的浪費;其三,加大案件當事人的支出,影響案件的結案率。當地檢察機關不能審查的DNA證據,案件當事人必然會為鑒定外出奔波,案件久拖不決也會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
最后,檢察機關DNA鑒定技術人員缺乏?,F實中,檢察機關的人員屬于公務員范疇,DNA鑒定人員必須通過公務員考試才可以進入。檢察機關的司法性又要求鑒定人員必須通過司法考試。而鑒定人員通過的概率很小,這就造成了檢察機關技術部門鑒定人員“進人難”的局面。又由于業務較少或者無鑒定機構,很多鑒定人員往往被“轉行”,而且待遇、發展前途等均不盡人意,使許多有醫學、生物學背景的人才紛紛轉向收入較高的單位,而不愿進入檢察院,從而又造成檢察機關“留人難”的局面。所以,進人難、業務少、待遇差、留人難使得檢察機關,尤其是基層檢察機關DNA證據審查工作難以開展,從而難以達到檢察院對DNA證據審查監督的要求。
錯案的產生原因來自方方面面,針對檢察機關在錯案DNA證據審查中反映出的問題,筆者提出一些意見,以期對檢察機關在DNA證據審查方面的完善有所裨益。
第一,從立法的高度,對檢察鑒定部門職責準確定位、細化業務分工與考核標準,加強各地各級統一規范。檢察機關的檢察鑒定部門是代表國家對鑒定證據審查和監督的部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明確規定了檢察機關的司法鑒定是檢察工作的需要,全面加強對刑事訴訟、民事審判和行政訴訟中技術性證據的合法性、科學性、客觀性、規范性等進行專門性審查,是技術部門一項重要職能。但是要轉變檢察人員對DNA技術運用觀念,提高檢察人員運用DNA技術審查證據的意識以及DNA證據的審查的準確性就要注意兩點:首先,領導要更加重視DNA證據的審查,規范各級檢察證據審查部門的機構管理模式,制定明確易于操作的具體制度,比如證據審查的簽字簽發程序,鑒定機構的地位與其他部門的關系等。其次,做好人員配置。包括鑒定部門領導人員的人名程序以及地位,技術人員技術職稱評定及待遇問題,加強技術人員培訓的硬性規定,定期交流和引進專業人才。對此有必要在人才引進時設置專門的崗位,比如對有法律以及生物、醫學交叉學科人才設置不同于其他崗位的要求。
強化DNA證據意識,認真貫徹“事實不清不定案,證據不足不起訴”的無罪推定原則。全面收集和審查證據,不僅要審查DNA證據的內容是否真實、形式是否合法,還要注重審查證據收集過程是否合法;既要排除非法證據又要注重對瑕疵證據的補正和完善。首先,檢察機關要將DNA證據審查各個環節任務細化、量化成為分項。明確每個部門、每個人員的基本審查任務以及審查標準,將檢察人員對案件DNA證據審查的標準記錄記入年終考核,考核結果與獎金、評優、晉升掛鉤,由此來督促各個部門以及人員充分行使監督職責、積極履行責任、把好證據審查關。
第二,改變技術人員考評機制,加強鑒定人員法律監督意識。有學者指出:“由于司法機關之間、上下級之間、司法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按照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社會資本和社會交換理論,司法機關與實際的司法者也有利益驅動,會理性選擇其利益,并且趨利避害,明哲保身?!保?]不可否認,在我國現行司法體制行政化下,錯案追究制度、工作績效考評機制等等制度使得檢察官的切身利益與案件的處理掛上了鉤,檢察官在處理案件的時候,往往會有多方考量,尤其是對一些影響重大的刑事案件的處理。對此有必要改變檢察人員內部考評機制,要以法律規定的證據審查標準為目標,作為檢察人員的業績考核的主要項目,而不是只以案件的結果來界定。
審查起訴階段對DNA證據的審查主要是通過檢察官閱卷的方式實現的。審查鑒定意見合理與否,不僅僅要求檢察人員具備DNA證據審查方面的專業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中立的職業操守。對于公安機關的意見,要綜合案件事實與其他證據全面審查,尤其是對于命案更要注意運用多種方法確認鑒定意見。對于定案依據的證據必須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各個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這就要注重辯方提出的意見,綜合考察。
第三,增強獨立性,統一規范對鑒定部門的財政支持。本文中講述案例中,檢察機關在DNA鑒定不明確的情況下,迫于當地政府壓力提起公訴的做法,一方面反映了檢察機關DNA鑒定水平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的是檢察機關獨立性欠缺的表現。目前,我國檢察機關實行雙重領導機制,業務上由上級檢察機關統轄,人員配備、經費卻又由當地政府負責,這實際上是對檢察機關獨立性的限制,使其實際受制于當地政府,很難保證訴訟監督者、中立者的地位??梢钥紤]對檢察機關的領導體制進行改革。首先,在人員配備上,除檢察長由上級檢察機關提出、人大任免外,其余檢察人員通過國家公開的考試任用并由省級檢察機關任免;其次,在經費、物資供給方面,提議設置專門的財政撥款,由中央統籌安排,與地方脫離關系。從而為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者”提供環境。
注釋:
[1]劉炳路:《佘祥林有罪推定全紀錄》,載《新京報》2005年4月14日。
[2]王永杰:《程序異化的法社會學考察論綱(下篇)》,載《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