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勝利 張學智 張月苗 趙冬梅 房 穎 張 杰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北京,100034)
痰、瘀、虛與高脂血癥相關性研究初探
豐勝利 張學智 張月苗 趙冬梅 房 穎 張 杰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北京,100034)
目的:探索原發性高脂血癥的中醫證型與血脂異常的相關性。方法:按氣血津液辨證分為痰濁內阻、氣滯血瘀、氣血不足,對確診的151例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進行觀察,指標包括病程、年齡、體重、血脂四項及頸動脈血管超聲,使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并分析。結果:原發性高脂血癥的中醫證型與血脂指標、頸動脈血管超聲、年齡、病程、體重指數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結論:為中醫辨證分型客觀化提供證據,為從痰、瘀、虛治療高脂血癥提供理論依據。
原發性高脂血癥;辨證分型;相關性研究
高脂血癥是目前公認的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有效地防治血脂異常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徑。對高脂血癥辨證分型研究不僅是中醫科研的基礎,還對其治療有指導意義。為了進一步探索原發性高脂血癥的中醫證型與血脂異常的相關性,筆者對151例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從痰濁、血瘀、氣血不足幾方面探討該病中醫證型與客觀指標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151例原發性高脂血癥病例來源于2012年2月至2012年5月我院的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6例,年齡在27~76歲,平均(60.46±9.93)歲。其中伴有高血壓52例、腦血管49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0例。
納入標準:符合1997年由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高脂血癥防治對策專題組定義的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1]。在正常飲食情況下,禁食12~14 h后檢測血脂水平,血清總膽固醇(TC)≥5.72mmol/L(220mg/dL),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64mmol/L(140mg/dL),或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1mmol/L(35mg/dL),或血清三酰甘油(TG)≥1.70mmol/L(150mg/dL)。
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脂血癥患者。
1.2 研究方法 觀察指標有癥狀、體征(包括舌象、脈象)、血脂4項(包括TC、TG、HDL-C和LDL-C)、頸動脈超聲和體重指數(BMI)。問診包括患者年齡、病程、伴隨疾病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與《中醫診斷學》教材并結合自身臨床實踐經驗,將癥狀、體征辨證歸屬于痰濁內阻、氣滯血瘀、氣血不足三個中醫證型[3]。將上述收集到的臨床資料,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2.1 高脂血癥各中醫證型年齡、病程、體重指數的比較 3組年齡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按發病年齡由小到大為痰濁內阻<氣滯血瘀<氣血不足。病程上,氣血不足組明顯高于其他2組(P<0.01),其他2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體重指數的比較,痰濁內阻組明顯高于其他2組(P<0.01),其他2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各組年齡、病程、體重指數的比較
2.2 高脂血癥各中醫證型血脂水平及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的比較 結果見表2。就膽固醇(TC)而言,氣滯血瘀組、痰濁內阻組較氣血不足組均明顯升高,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但二者之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就三酰甘油(TG)而言,痰濁內阻組較其他2組均明顯升高,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其他2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就高密度脂蛋白(HDL-C)而言,氣血不足組較其他2組明顯降低,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他2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就低密度脂蛋白(LDL-C)而言,氣滯血瘀組較其他2組明顯升高,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他2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頸動脈斑塊檢出率上,氣滯血瘀組及氣血不足組較痰濁內阻組明顯升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各組血脂指標、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
1)中醫學中并沒有高脂血癥的病名,而是根據高脂血癥的產生原因、病癥特點,把高脂血癥歸納到“痰濁”“瘀血”或“眩暈”中。縱觀近年來高脂血癥中醫辨證分型研究,辨證分型不一致是一個顯著的問題,據文獻記載達49種[4]。究其原因,一是高脂血癥所分證型類別不同,有相當一部分與采用不同的辨證體系有關;二是沒有相應的客觀指標對其進行定量,使得辨證分型難以統一。中醫認為高脂血癥基本病機是氣虛、痰濁、血瘀,其形成與氣血有著密切的聯系[5]。張景岳提出“痰涎本皆血氣”“水谷津液若化得其正則成津血,化失其正則為痰濁”。痰濁即成則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性稠濁,注于血脈,則血行凝澀,久則成瘀。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并參考理論文獻,認為高脂血癥按氣血津液辨證更為合理,更符合臨床實際。
2)從本研究一般資料分析,痰濁內阻組發病年齡相對年輕(56.10±9.81)歲,病程最短(4.78±3.27)歲。而氣血不足組年齡最大(66.02±8.77),病程最長(10.15±4.70)。氣滯血瘀組在兩者之間。說明在高脂血癥早期多表現為痰濁內阻,隨著病程進展,逐漸表現為氣滯血瘀、氣血不足。反映了疾病由實證到虛證的逐漸演變過程。在體重的變化上,痰濁內阻組體重指數最高(25.67±2.77)。《丹溪心法·中風篇》指出“肥白人多濕”,《丹溪心法·驚悸怔忡篇》又云“肥人屬痰”,張介賓也認為“肥人多濕多滯”,均說明了肥胖與痰濕關系密切[6],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且體重指數越大,痰濁內阻證越重。
3)本研究中的血脂4項指標是專家建議的高脂血癥檢測項目。在各項指標變化中,痰濁內阻組以TC、TG升高,尤以TG升高為主(P<0.01)。氣滯血瘀組表現在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TC升高為主(P<0.01)。而氣血不足組HDL-C明顯降低(P<0.01)。因為實證者以邪氣亢盛為主要表現,應在客觀指標上體現相應的“有余”。故結果中高脂血癥實證的血脂水平高于虛證組,虛證者以正氣不足為主要表現,HDL-C明顯降低在客觀指標上體現相應的“不足”,符合中醫虛實理論認為“實則有余、虛則不足”。LDL-C升高已證實是促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HDL-C升高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有重要的意義[7]。本組結果顯示,血瘀組LDLC升高及虛證組HDL-C水平降低預示此二組更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血瘀組和虛證組頸動脈粥樣斑塊及內膜增厚的發生率均明顯升高(P<0.05)。
本研究通過中醫證型與血脂異常相關性的觀察分析,力求為中醫辨證分型客觀化提供證據,為從痰、瘀、虛角度治療高脂血癥提供理論依據。隨著對中醫高脂血癥辨證分型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其認識也逐漸完善及全面,必將對高脂血癥的中醫治療產生積極作用。
[1]中華心血管病雜志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專題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3):169-171.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3]張學智.血脂異常中醫診療標準[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3(8):716-720.
[4]錢小奇.高脂血癥中醫辨證分型不一致探因[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7(1):24-26.
[5]黃春林.心血管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5-125.
[6]婁彥梅.原發性高脂血癥中醫證型與客觀指標相關性研究[M].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4):631-633.
[7]唐榮德.血生化指標與高脂血癥中醫虛實證型的關系[M].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5,12(1):5-7.
(2012-09-20收稿)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yperlipidemia and TCM Phlegm,Stasis and Deficiency
Feng Shengli,Zhang Xuezhi,Zhang Yuemiao,Zhao Dongmei,Fang Ying,Zhang Jie
(Integrated TCM&Western Medicine Dept of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Beijing 100034,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yslipidemia and its TCM syndrome types.Methods:According to differentiation of qi-blood-body fluid,the TCM syndrome typ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Phlegm turbidity resistance,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One hundred and fifty-one diagnosed primary hyperlipidemia patients were selected to observe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including course of disease,age,weight,blood lipid levels and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SPSS 16. 0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s.Results:There was certain relevance between the TCM syndrome types of hyperlipidemia and lipid levels,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age,course of disease and BMI.Conclusion:This study provides the objectified evidence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s and offer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eating hyperlipidemia in terms of phlegm,blood stasis,and deficiency.
Primary hyperlipidemia;Differentiation types;Correlation research
10.3969/j.issn.1673-7202.2013.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