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明胡鏡清,2王思成徐春波劉保延張伯禮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臨床研究方法重點研究室,北京,100053;2河南中醫學院,鄭州,450008;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100027;4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北京,100101;5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100700)
中醫辨證論治療效評價方法研究專題
國家中醫藥基礎研究相關計劃項目熱點及問題分析
許偉明1胡鏡清1,2王思成3徐春波4劉保延5張伯禮5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臨床研究方法重點研究室,北京,100053;2河南中醫學院,鄭州,450008;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100027;4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北京,100101;5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100700)
本文搜集、梳理了中醫藥領域1998至2012年度國家“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項目的情況,從項目總體情況、項目承擔單位性質、承擔單位所在地域、研究領域等角度分析了近15年來中醫藥基礎研究的熱點及趨勢。以“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為代表的國家計劃層面,通過加大對中醫藥基礎研究投入,已經卓有成效。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要更充分地發揮中醫基礎研究的引領作用,促進中醫藥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應繼續加強。
中醫學;中藥學;“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基礎研究是技術進步和學科發展的基石,也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和轉化應用產業發展的后盾[1]。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把基礎研究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為解決中醫藥基礎研究不足這一阻礙中醫藥發展中的關鍵和瓶頸問題[2],國家科技計劃層面加強了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支持。本文搜集、梳理了1998至2012年與中醫藥基礎研究相關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亦稱“97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項目情況,以期反映近15年來中醫藥基礎研究的熱點及趨勢。
1.1 資料 以立項年度為準,“973”計劃項目來源于國家科技部官網(http://www.most.gov.cn/)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官網(http://www.973.gov.cn/Default_3.aspx)公開發布的數據(數據截止日期為2012年12月3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998年的數據來自于文獻報道[3],1999至2012年的數據來自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isis.nsfc.gov.cn/portal/proj_search.asp)。1.2 方法 “973”計劃中,篩選與中醫藥有關的立項項目,用Microsoft Excel 2007軟件進行匯總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下簡稱“基金重點項目”)中,1999至2012年的項目情況在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數據庫中分兩種方式進行搜索。第一種:申請代碼為“H”(H是醫學科學部的學科代碼),資助類型為重點項目,其他選項默認,按照年份(1999至2012年)逐年搜索,篩選與中醫藥研究相關項目;第二種:資助類別選重點項目,項目關鍵詞分別為“中醫”“中藥”“中西醫”“中西醫結合”“針灸”“針刺”“穴位”,其他選項默認,按照年份逐年搜索。最后將兩種方式搜索的結果加上1998年的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07軟件匯總分析。
2.1 總體情況 以立項年度為準,1998至2012年與中醫藥研究相關的“973”計劃立項3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立項65項,兩類項目(以下兩類項目均指1998至2012年與中醫藥研究相關的“973”計劃已立項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批準重點項目,不再說明)共95項。各年度兩類項目數見表1。
2.2 項目承擔單位情況

表1 兩類項目各年度項目數
2.2.1 各類承擔單位承擔項目情況 按照項目承擔單位性質,把項目承擔單位分為醫藥類大學(含軍醫大學,以下不再說明)、研究機構(含軍醫研究機構,以下不再說明)、非醫藥類綜合大學、中醫醫院、醫藥企業五大類。除1999年立項的“973”項目《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由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承擔之外,獨立承擔的94項項目中,各類單位承擔的項目情況見表2。其中,承擔項目最多的前三家單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12項,包括14個二級院所)、上海中醫藥大學(8項)、中國藥科大學(7項),三家單位承擔的項目總數占比28.7%。

表2 各類承擔單位承擔項目情況
2.2.2 各?。▍^市)項目的承擔數 從承擔單位所在地域分析,“973”計劃項目承擔單位分布于全國10個?。▍^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承擔單位分布于全國17個省(區市),各?。▍^市)的項目承擔數見表3。

表3 各省(區市)項目的承擔數

表4 兩類項目四大領域的項目分布情況
2.3 項目研究領域分布情況 兩類項目按照研究領域大致可分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藥方劑研究、針灸穴位研究、科研方法學四大領域,其分布情況見表4。其中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包括基礎理論的系統整理與框架研究、臟腑津液氣血體質、病因病機、診斷研究、證候研究、治則治法六個小方向,各方向的項目數見表5。中藥方劑研究包括中藥資源、中藥炮制、中藥藥性、方藥有效成分及作用機理、中藥方劑配伍、中藥研究的新技術六個小方向,各方向的項目數見表6。針灸穴位研究包括經脈穴位研究、針刺治療及作用機制、灸法研究三個小方向,各方向的項目數見表7。

表5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各方向項目數

表6 中藥方劑研究各方向項目情況

表7 針灸穴位研究各方向項目情況表
3.1 中醫藥整體的資助力度在不斷加強 表1中反映出1998至2012年兩類項目的項目總數總體上是上升的;經統計,2005至2012項目總數是1998至2004年的3倍,可見中醫藥基礎研究逐漸受到重視。
從兩類項目的導向上看,“973”計劃中醫理論專題強調重大理論問題的解決,提出源于實踐、高于實踐、指導實踐的基本思路,結合多學科技術但堅持中醫理論自身道路;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針對重大問題,強調多種創新思路的探索,強調多學科新技術的應用,二者各有側重和不同。
3.2 醫藥類大學是中醫藥研究的主力 北京、上海兩地集中了中醫藥基礎研究豐富的科研資源。兩類項目中,醫藥類大學承擔的項目總數超過一半,原因可能在于醫藥類大學集教育、科研于一體,有較為寬松的科研條件和優越的科研條件,為承擔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奠定了基礎。同時,企業應該是醫藥研發的重要力量,企業的研發成果可以更快的促進中醫藥的產業化。醫藥企業在2005、2008、2011年分別承擔1項“973”計劃項目,顯然離人們的期望有較大差距。從承擔單位所在地域來看,北京、上海兩地承擔的項目占據總項目數的一半,說明京、滬兩地集中了豐富的科研資源。而中西部地區承擔項目數較少,此種情況與李氏等[4]從2005至2011年度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情況看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狀況得出的結論類似,中醫藥的基礎研究可能也存在地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3.3 從研究領域分布看中醫藥基礎研究的特點和熱點 1)整體來看,中藥方劑研究是中醫藥基礎研究的熱點,且中藥方劑研究吸引了更大程度的廣泛參與。表4反映出中藥方劑研究占據了中醫藥基礎研究的主導,其項目數較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多出一倍有余。經統計,承擔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21家單位中,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科研機構、中醫醫院共16家,比例為76.2%;承擔中藥方劑研究的56家單位中,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科研機構、中醫醫院共21家,比例僅為37.5%。其他承擔中藥方劑研究的單位中,不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985”“211工程”著名高校,中國醫學科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著名西醫院校/研究機構??梢?,中藥方劑研究比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吸引了更大程度的廣泛參與。有學者[5]統計了2011年《中國醫學文摘—中醫》全年收錄文章中基金文章的結果,得出了“在中醫藥研究領域,重視中藥方劑的研究與開發,高于重視中醫藥的臨床實用”結論,本文數據從一個側面驗證了此結論。
2)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臟腑津液氣血體質和治則治法是研究熱點,證候研究和中醫診斷研究項目數相對偏少。6項臟腑津液氣血體質研究中,五臟相關的理論研究占據了4項,分別是2008年立項的“肺與大腸相表里”臟腑相關理論的應用基礎研究、2009年立項的“基于‘腎藏精’的臟象理論基礎研究”、2010年立項的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臟象理論研究、2012年立項的“脾主運化、統血”等脾臟臟象理論研究。治則治法中,主要集中于死亡率高、危害大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COPD、Alzheimer病等。在中醫基礎理論系統整理與框架研究方向中,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鄧鐵濤教授負責的項目《中醫基礎理論整理與創新研究》于2005年獲得“973”項目資助,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教授負責的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于2012年也獲得“973”項目資助。證候研究方面,辨證論治作為中醫藥特色之一,證候研究項目僅為4項,說明證候研究仍然是中醫理論研究的難點,有待進一步加強。中醫診斷研究方面,2004年由北京工業大學賈克斌教授負責的項目《中醫關鍵診斷信息獲取與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是目前為止唯一的重大項目,這可能與中醫診斷特有的抽象性、標準的多樣性以及所需技術手段的多樣性和多學科的交融性有關,該方面的研究還迫切需要加以重視。
3)中藥方劑研究中,中藥方劑藥效物質及其機理和中藥方劑配伍是研究的熱點,中藥安全性研究逐漸受到重視。中醫藥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在臨床的有效性,但中藥方劑組成成分復雜,確定中藥方劑中的有效成分及其配伍規律自然成為研究的熱點。同時,隨著中藥在臨床廣泛使用,中藥的安全性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02年批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烏頭類有毒中藥的安全性研究》和2008年立項的“973”項目《確有療效的有毒中藥科學應用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反映了此種趨勢。
4)針灸穴位研究中,針刺治療及作用機制集中于針刺鎮痛的機制,經穴特異性是經脈穴位研究的熱點。與針刺鎮痛有關的研究中,北京大學分別于2007、2012年獲得“973”項目支持;在經穴特異性研究方面,成都中醫藥大學梁繁榮教授申請的項目獲得2006、2011年的“973”項目支持,廣州中醫藥大學的許能貴教授申請的項目獲得2009年“973”項目支持。灸法研究中,上海中醫藥大學吳煥淦教授領銜的團隊于2008年申請的《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與應用規律研究》獲得“973”項目資助,該項目標志著新中國成立后灸法首次作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立項。
5)隨著循證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等學科新思想、新方法不斷應用于中醫藥研究,中醫科研方法學研究逐漸得到重視,中醫藥療效評價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兩類項目中,與中醫藥療效評價的方法學相關研究的項目有5項,其中2項“973”計劃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但國內有學者[6]在總結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現狀和進展時談到:“我國在研究中醫藥的臨床療效評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問題,至今為止未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及傳統文化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這在很大方面阻礙著中醫藥事業在國際上的發展,在這種醫學背景下,如何健全發展中醫療效評價體系成為發展中醫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p>
中醫藥基礎研究對于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無疑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義。國家“973”計劃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因其層次高,投入多,社會關注度高、社會影響力大,兩類項目可以說是中醫藥基礎研究的風向標,其研究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醫藥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前沿熱點和水平。國醫大師陸廣莘[7]指出:“中醫學的基礎研究,也就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目標對象的理論模型,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是中醫學特色的根本所在……。”我們看到以“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為代表的國家計劃層面,通過加大對中醫藥基礎研究投入,已經卓有成效。但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某種程度上,近年來中醫學發展不盡如人意,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仍顯不足應該是其原因之一。要更充分地發揮中醫基礎研究的引領作用,促進中醫藥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應繼續加強。
[1]張家順.提高對基礎研究意義和特點的重視加強國家科學基金對基礎研究的協調指導[J].中國科學基金,1989(1):18-22.
[2]王思成,徐春波.國家重大中醫理論基礎研究資源狀況分析[J].中國基礎科學,2010(2):36-40.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藥學科1998年中標目錄,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年第2期第5卷,信息縱覽(這個文獻出現在此期刊中??梢姽_報道http://doctor.51daifu.com/2007/0305/329BF3ACC948T123434. shtml)
[4]李娌,王學美,謝囡,等.從2005-2011年度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情況看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狀況[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3):429-431.
[5]王梓寧,儲戟農,于諍,等.從2011年《中國醫學文摘—中醫》摘錄基金論文量分析中醫臨床各科發展現狀[J].中醫學報,2012,27(12):1596-1599.
[6]楊志宏,洪亞慶,沈舒文,等.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現狀及評價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6):1193-1195.
[7]陸廣莘.中醫學的基礎研究問題[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1):3-6.
(2013-05-23收稿)
Hotspots and Analysis of National Projects on Basic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u Weiming1,Hu Jingqing2,Wang Sicheng3,Xu Chunbo4,Liu Baoyan5,Zhang Boli5
(1 TCM Clinical Research Laboratory,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2 Henan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China;3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7,China;4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Beijing 100101,China;5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This paper collected and sorted the information of national“973 projects”and key projects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Chinese medicine subject during the year 1998 to year 2012,and analyzed the hotspots and trend of TCM basic research in recent 15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information of projects,type and location of responsible institutes,and research subjects.Achievements has been gained because of big investments on TCM basic researches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973 projects”and key projects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Meanwhile,recognition shall be reached that continuous and more support shall be given to TCM basic researches so as to better play the leading part of TCM basic researches and to promot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ateria medica;“973 projects”;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Project funding
10.3969/j.issn.1673-7202.2013.06.001
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課題(編號:201107006),中醫慢病臨床科研體系及其成果轉化應用模式研究
胡鏡清(1965.12—),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醫藥臨床評價方法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臨床研究方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北京市西城區北線閣5號,郵編:100053,電話:010-88001294,E-mail:gcp3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