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紅
隨著氣溫的升高,易引發一些疾病,輕者口燥咽干、嘴唇干裂、大便干結、小便黃赤、手足心熱,重者頭痛少汗、咳嗽無痰、流鼻血等。以上癥狀,就是人們常說的“上火”。
什么是“上火”?
中醫認為,在人體內有一種看不見的“火”,其能產生溫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動生命的進程。“火”在一定范圍內是必需的,但若超過正常范圍就會表現為病癥,統稱為“上火”。
“上火”有“虛火”和“實火”之分。正常人的陰陽是平衡的,當陰正常但陽過多時,表現為“實火”,其一般癥狀較重,來勢較猛;當陽正常而陰偏少時,則表現為“虛火”,其一般癥狀較輕,但持續時間長,并伴有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根據部位的不同,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癥狀為“上焦火”,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火熱癥狀為“中焦火”,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火熱癥狀為“下焦火”。根據臟腑的不同,將目赤腫痛稱為“肝火”、鼻扇氣喘稱為“肺火”、口舌生瘡稱為“心火”。
具體的可分為以下幾種:
心火: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如果心火太旺,便會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癥狀。常用黃連、蓮子心等藥物清心瀉火。
肝火:古人云:“暴怒傷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狹窄,沉郁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郁氣滯而肝火上炎。表現為頭痛、頭暈、面紅耳赤、口苦咽干、胸悶脅疼。中醫常用龍膽草、夏枯草等藥調治,可獲良效。
胃火:由于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癥狀為胃部灼熱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齦腫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鐵樹葉等藥物瀉胃火。
肺火:或因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由于勞倦過度,消耗了超量的體內陰液,從而引發肺火亢奮,這在老年群體中是比較多見的。其表現主要是呼吸氣粗、高熱煩渴、咳吐黃稠痰,甚至痰中帶血。中醫多用黃芩、桑白皮、甘草等藥物清肺火。
“上火”是中醫的說法,但西醫認為,“上火”的種種表現一般是局部感染的癥狀。口唇周圍、咽部等的感染,以及牙齦紅腫、出血等,均是炎癥的表現。
如何正確“祛火”?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多飲白開水,以促進體內“致熱物質”由排尿或出汗等途徑排出體外。其次,在飲食方面,應多食苦瓜、杏仁、綠豆、芹菜、芥藍等。此外,“上火”和心理狀態也是密不可分的,應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當“上火”較為嚴重時,可適當選用一些祛火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