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灸道堂中醫研究院
痛經是很多女性都會有的毛病,而且疼痛的程度因人而異,有的女性甚至可以因為經痛痛到暈過去。月經來潮時的下腹腫脹、絞痛,在32℃的氣溫下卻可以四肢冰冷,甚至寸步難行舉步維艱。所以很多女性朋友在每個月“好朋友”光顧之前,都如臨大敵。而為了擺脫痛經的夢魘,求醫問藥的女性朋友也不少,下面,我們就從中醫的角度,來談談怎么樣對付痛經。
在中醫看來,痛經多由寒凝、氣滯、血瘀造成。而其中,又以腎陽不足導致宮寒血淤最為常見。這種痛經的主要癥狀是小腹冷痛,得熱則痛減,經量稀少,顏色暗紫,伴有淤塊,同時還會有四肢怕冷、冒冷汗、疲倦無力、惡心嘔吐等癥狀,就是腎氣不足,子宮受寒的表現。治療上,可從補腎陽氣入手,給子宮溫暖。
補腎方法很多,艾灸至陰穴也可達到補腎效果,具體灸法是:正坐垂足,將艾條點燃,懸放在雙側至陰穴的上方或側方,距離約2厘米左右,使皮膚有溫熱感,但要避免灼燙,以穴位周邊皮膚起紅暈為度。每次灸15~20分鐘,從月經前三天開始到月經干凈為一個療程。
人體穴位眾多,為什么選擇至陰穴呢?因為至陰穴和腎的關系非同尋常,《素問·水熱穴論》中甚至直接說“腎者,至陰也。”首先,從距離上看,至陰穴位于足小趾外側約0.1寸處,腎經也起于足小趾之下,它們就像是鄰居一樣,勝過遠親;其次,從醫理上看,至陰穴是膀胱與腎的表里經脈交接的地方,刺激至陰穴,能疏通膀胱與腎的經絡氣血。腎主生殖與發育,腎精充盛與否關系到子宮的發育和月經調暢,當腎氣不足而宮寒血凝,艾灸至陰穴,就可以溫通膀胱和腎的表里經脈,達到暖宮散寒,調和氣血,治療痛經。
當然,中醫還認為,受寒、貪涼等是導致痛經常見的原因。比如,有的女性發現,即使平時不痛經,但如果在月經來臨之前受寒,或者喝了冰水,淋了雨,那么來月經的時候,也會有痛經的感覺。對于這類患者,除了注意不要受涼之外,還可通過的驅寒偏方——用艾葉泡腳來緩解痛經癥狀。具體這樣來做:取艾葉一大把,直接放在泡腳桶里面,加入沸水泡開,當水溫降到不燙腳的時候開始泡,如果水涼了,再接著加熱水,如此循環,等泡到身體微微出汗即可。泡腳的同時最好喝一些溫水,補充水分。艾葉泡腳可以疏通經絡,溫暖全身,以熱驅寒。一般來說,每周泡2~3次即可,不能天天泡,因為泡太多了,會將虛寒之火下引,導致頭面部的氣血不足,而頭暈等,所謂凡事要適度,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