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李先生今年35歲,卻已有10余年的便秘史了。他斷斷續續吃了許多通便的藥物,卻始終不見好轉。后來,他看廣告買了某腸潤茶后自行服用,開始有效,而后無效。后來李先生到醫院做結腸鏡檢查發現患上了結腸黑變病。23歲的孫女士半年前開始口服減肥茶,結果出現食欲不振,無便意,大便10~15天才1次,有時需要借助藥物方能排便。到醫院看病時,醫生為她做了結腸鏡檢后,也診斷為結腸黑變病。72歲的張老太自小就有便秘的毛病,曾經服用三黃片、麻仁潤腸丸、番瀉葉等藥物,而今需要灌腸、結腸水療方能排便,結腸鏡檢后發現其結腸已經黑變。以上病例近年來在臨床上屢見不鮮,但是患者被確診后卻往往顯得很意外,似乎從未聽說過這個名詞。
結腸黑變病
并不少見
結腸黑變病是指以結腸黏膜色素沉著為特征的代謝性、非炎癥性的良性病變。此病以往在國外較為多見,而在國內是一種少見病。但近年來,隨著瀉劑濫用、結腸鏡的廣泛普及,以及臨床醫師對結腸黑變病認識的提高,結腸黑變病的檢出率有明顯上升趨勢。
結腸黑變病的患者大多服用過或長期服用含有蒽醌類藥物的刺激性瀉藥,如大黃、蘆薈、番瀉葉、波希鼠李皮、決明子等藥物,都含有蒽醌苷類成分,以及由含有上述藥物組成的中成藥,如牛黃解毒片、通便靈、復方蘆薈膠囊、枳實導滯丸、新清寧片、膽寧片、麻仁潤腸丸、六味安消膠囊以及現在被廣泛應用的某些品牌的減肥藥、排毒養顏及腸潤茶等保健品。
瀉藥為何
讓結腸變黑
蒽醌類瀉劑導致結腸黑變病與以下三方面有關——
一是局部刺激。大劑量蒽醌類藥物可使腸腺黏液分泌增加,并使腸上皮細胞產生較多的相容性結合體,增加巨噬細胞的活性及趨化性,使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強,吞噬了蒽醌與細胞的結合物而引起結腸黑變。
二是蒽醌類刺激性瀉藥進入結腸后,直接或間接影響腸道的吸收、分泌及動力學改變,導致結腸上皮細胞受損,而使結腸上皮細胞凋亡,產生的凋亡小體,被單核巨噬細胞所吞噬,并通過基底膜小孔移行至黏膜的固有層,在巨噬細胞的溶酶體內,凋亡小體轉化為典型的脂褐素或其他色素,使黏膜呈現黑色花斑。隨著蒽醌類瀉藥的長期應用,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細胞不斷聚集,最終發展成典型的結腸黑變病改變。
三是蒽醌類瀉劑本身為色素類物質,在大腸內形成色素顆粒,沉著于黏膜固有層,被單核細胞吞噬而形成黑變病。
在結腸鏡下可見結腸黑變病患者的黏膜呈花斑狀、網條狀、顆粒狀或魚鱗狀黑色、褐色或暗灰色色素沉著,邊緣或早期病變為黃色或粉紅色,呈虎皮紋狀、檳榔切面樣或斑片樣,病變累及一個或幾個腸段,甚至全結腸,包括闌尾,但一般不超過回盲瓣及齒狀線。病理切片可見腸黏膜固有層內大量含色素的單核巨噬細胞浸潤及黑色素沉著而腸壁其他層均正常,還可見漿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但少有中性粒細胞浸潤。用銀氨液浸染檢驗呈黑色素陽性反應。
結腸黑變是
癌變危險因素
結腸黑變病本身無較大臨床意義,因色素沉著并不影響功能,但應注意的是該病變與大腸癌的發病率密切相關。雖然結腸腫瘤與結腸黑變病之間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但結腸黑變病患者較正常人并發息肉、腺瘤的幾率要大。結腸息肉、腺瘤屬于癌前病變,尤其是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發生癌變的風險較高。故結腸黑變病成為癌變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對結腸黑變病的早期預防、治療,防止其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結腸黑變病是一種良性可逆性疾病。在患者停用瀉劑、調整飲食、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結合功能鍛煉及理療等,黑變病可減輕或消失。
便秘患者首先應從改變久坐、高脂等不良生活習慣入手,適當的戶外運動、合理的膳食結構、低脂高纖維素蔬菜和瓜果的適量攝入,能對便秘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以上措施無效的便秘患者,也不要自行服用通便的藥物,尤其是含有蒽醌類藥物的刺激性瀉藥。一定要先到醫院就診,明確自己屬于哪種類型的便秘,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體情況、便秘的原因及分型給予相應的藥物、生物反饋、結腸水療及必要的手術治療。
便秘患者選擇非處方通便藥物時,應購買潤腸通便藥,如成藥四磨湯以及辨證應用枳實、厚樸、萊菔子、麻子仁、芒硝等一些中草藥組成的方劑,盡量不用刺激性瀉劑,以避免結腸黑變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