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鑫 林南宏 滕建軍 嚴崇富
ICU危重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療法的臨床探討
謝麗鑫 林南宏 滕建軍 嚴崇富
目的觀察ICU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療法的臨床效果。方法將38例ICU重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9例和對照組19例,治療組給予加營素腸內營養支持,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上臂肌圍。結果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上臂肌圍均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營養支持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促進身體的恢復能力、增強抵抗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ICU;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支持
ICU重癥患者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常致負氮平衡加重,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器官功能損害,死亡率增加[1]。我科采用營養支持療法對重癥患者進行輔助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自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ICU治療的重癥患者共38例,均耐受腸內營養支持,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齡23~75歲,平均40.7歲。重型顱腦損21例,膽道感染及結腸穿孔導致的膿毒癥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急性重癥胰腺炎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感染,維持內環境穩定。治療組通過鼻胃管或鼻空腸管輸注加營素(瑞士雅培制藥產,1.06kcal/ml),熱量:初始20~25 kcal/(kg·d),穩定后30~35 kcal/(kg·d),體溫每超過正常值1℃,增加熱量供給10%,容量:從少到多,首日500ml,盡早(2~5d)達到全量,速度:從慢到快,首日20~50ml/h,次日起漸加至80~100ml/h。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
1.3 觀察指標分別于患者營養支持治療前與營養支持治療第10d測定兩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上臂肌圍。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數、上臂肌圍均明顯高于治療前,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患者的各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營養支持治療前后各檢測指標的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前治療后組別 血清白蛋白(g/L) 淋巴細胞數 上臂肌圍(cm) 血清白蛋白(g/L) 淋巴細胞數 上臂肌圍(cm)治療組 33.6±1.8 1190±119 23.70±3.50 35.1±2.3*#1470±220*#24.9±3.8*#對照組 34.1±1.6 1200±118 23.80±3.35 28.1±1.8 890±90 21.6±3.1
ICU重癥患者早期因應激的存在,神經內分泌系統發生一系列變化,導致體內代謝紊亂及臟器功能障礙,體內高代謝反應將迅速導致蛋白營養不良,而能量消耗與代謝紊亂的程度、持續時間及危重癥程度密切相關[2],大多數患者因意識狀態,鎮靜治療或機械通氣等原因不能經口進食,因此,掌握危重患者營養支持開始的時機,恰當地進行營養支持顯得十分重要。腸內營養是經胃腸以口服或管飼的方法補充營養物質的營養支持方式,更符合生理狀態,營養物質經肝門靜脈系統吸收并輸送至全肝內,有利于合成內臟蛋白與代謝調節。腸內營養營養腸道本身,促進腸蠕動,增加腸血流,維持腸黏膜的屏障功能,防止腸道細胞易位,只要患者存在部份腸道功能都可給予腸內營養支持[3]。本研究結果表明,腸內營養支持10天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淋巴細胞及上臂肌圍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腸內營養支持療法可有效改善ICU患者營養不良狀況。
綜上所述,有效的營養支持超過了營養支持本身的含義,而成為危重患者現代醫學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腸內營養支持能改善患者的營養和代謝狀況,提高免疫功能,可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傷殘率,促進患者多功能恢復,值得基層醫院臨床推廣。
[1] 杜傳敏.ICU危重患者營養支持與預后的關系[J].吉林醫學, 2010,31(27):4697.
[2] 李盼榮.ICU重癥患者應用營養支持療法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4):72.
[3] 崔玉萍.ICU重癥患者應用營養支持療法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32(6):101-102.
R453
A
1673-5846(2013)06-0376-02
四川省羅江縣人民醫院ICU,四川德陽 61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