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杰杰
關節腔注射配合針灸推拿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炎50例療效觀察
湯杰杰
目的觀察關節腔注射配合針灸推拿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炎的療效。方法選取100例門診收治的退行性膝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針灸推拿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針灸推拿前增加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6周后觀察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治療組治愈16例,顯效25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2%,對照組治愈12例,顯效22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6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除了步行情況外,治療組的疼痛、關節屈曲度、腫脹程度、不穩定感和總體得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關節腔注射配合針灸推拿多種方法配合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炎,能夠明顯緩解癥狀,大大縮短病程,效果佳,值得臨床推廣。
關節腔注射;針灸推拿;退行性膝關節炎;玻璃酸鈉
退行性膝關節炎是一種臨床多見于中老年人的反復發作的疾病,以膝關節發生退行性的改變或勞損,外傷后未及時治療或失治而導致膝關節軟骨面反應性增生,形成骨刺[1]。臨床可見膝關節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甚至關節變形。筆者采用關節腔主色玻璃酸鈉,結合針灸推拿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門診收治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32例,年齡49~67歲,平均年齡(57.2±4.3)歲,病程最短4周,最長12年,平均病程(5.3±2.2)年,單側患病31例,雙側患病19例;對照組男20例,女30例,年齡46~69歲,平均年齡(54.9±5.7)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14年,平均病程(6.2±3.2)年,單側患病29例,雙側患病21例。兩組均符合中華骨科學會2007年制定的《骨關節炎診治標準》[1]的①②項或均符合,可見:①就診近1個月內膝關節反復疼痛;②膝關節X片提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及髁間嵴隆起變鈍,軟骨峽谷質硬化或囊性變;③至少2次抽取關節液清亮黏稠,白細胞<2000個/ml;④晨僵≤3.0min,活動時有摩擦音。全部病例排除膝關節韌帶和半月板損傷。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采取針灸推拿進行治療:主穴:鶴頂、內外膝眼、梁丘、足三里、委中、陽陵泉、陰陵泉、阿是穴。配穴:游走性疼痛者,加風市、風池,膈腧、血海;熱邪偏重者,加大椎、合谷、曲池;遇冷更痛,全身怕冷等寒邪偏重者,加關元、腎俞;瘀血者,加膈腧、血海;濕邪偏重者,加三陰交、豐隆。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患側膝關節屈曲位,在腘窩下墊小枕頭支撐,放松下肢肌肉。使用15%的酒精常規消毒以上穴位,選取26號1.0~2.0寸的毫針,快速刺入穴位捻轉提插得氣后行手法,其中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關元、腎俞、三陰交用補法;委中、大椎、血海用瀉法,其余穴位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分鐘,用TDP燈照射局部。每日治療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休息1天。推拿治療:取梁丘、內外膝眼、陽陵泉、足三里,用滾、點按、揉、搖等手法進行。患者取仰臥位,施術者先用滾法在膝關節上下部位行5分鐘,直至肌肉放松,局部發熱。再點按梁丘、內外膝眼、陽陵泉、足三里等穴位1分鐘,以感到酸脹為度;按揉拿捏膝關節髕骨下緣及股四頭肌,直至局部發熱。用拇指推擠髕骨,同時按壓髕骨邊緣的壓痛點,開始力氣輕,再逐漸加重,反復多次。做膝關節搖法,同時配合膝關節伸屈、內旋、外旋手法,多次摩擦膝關節周圍部位;取俯臥位,按壓委中、承山等穴位3分鐘,后空手心拍打結束則完成。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休息3天。
1.2.2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針灸推拿前增加關節腔注射。患者半臥位,暴露膝關節,屈膝90°,先用紫藥水在髕骨周外側或內側找到關節腔間隙定點,嚴格進行皮膚消毒;用8號針頭套接在裝透明質酸鈉(上海景峰制藥,25mg/支)的專用注射器上,針尖刺入膝關節腔,先微微提插,待患者有酸脹感后,緩緩注入2.5ml,拔除針頭后用創可貼外貼,后進行屈膝活動,使藥物均勻分布。1次/周,5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5周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評價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以下療效標準[2]:治愈:經過治療后,膝關節疼痛、腫脹完全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步行能力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膝關節疼痛、腫脹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受限和步行能力較治療前明顯好轉,但未恢復至正常;有效:治療后膝關節腫脹、疼痛有所減輕,關節活動受限和步行能力較治療前有好轉;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關節活動情況均無改變,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觀察指標:根據膝關節功能評分表,在治療后分別對患膝進行疼痛、關節屈曲度、腫脹、步行情況等進行評判。對比兩組得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經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均數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治療后,治療組治愈16例,顯效25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2%,對照組治愈12例,顯效22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6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之下,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治療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情況比較除了步行情況外,治療組的疼痛、關節屈曲度、腫脹程度、不穩定感和總體得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詳細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情況比較(±s)
類別 治療組 對照組P疼痛 23.12±6.33 19.98±5.41 <0.01步行 11.32±4.29 11.28±4.24 >0.05關節屈曲度10.41±4.30 9.31±3.45 <0.01腫脹程度 10.12±4.12 8.12±2.34 <0.01不穩定感 25.11±7.20 22.34±6.75 <0.01合計 79.88±21.0369.34±20.87 <0.01
膝關節是人體活動量和負重量較大的關節,其結構復雜,主要的活動和穩定主要靠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滑囊等結構,但是容易受到損傷[3]。退行性膝關節炎以膝關節腫脹、腫脹、活動受限為表現,現代醫學認為是因為損傷、負重、感染或失治、局部的無菌性炎癥引起的軟骨退行性病變,病理機制是關節內的透明質酸減少,透明質酸有保護軟骨基質內蛋多糖的作用,并且能夠抑制炎癥反應,削弱自由基的作用,達到保護軟骨[4]。
中醫認為其屬于“痹癥”的范疇,多因自身體虛,易外感風寒、濕邪之邪,客于關節,引起的筋骨氣機不暢,血氣淤滯經脈,不通則痛[5];也與人到中老年,肝腎不足,因肝主筋,腎主骨,而肝腎虧虛,筋骨失其所養,不能正常發揮功能,不榮則痛[6]。故治療需以固本祛風散寒,祛濕活血止痛,健脾固養肝腎為大法,以達到調理患膝的經氣,宣泄邪氣,消腫止痛的作用。在針灸處方中,內外膝眼、鶴頂為膝三針,能夠疏通膝蓋周圍經絡;足三里扶正健脾和胃;八會穴中,筋會陽陵泉,針刺以通暢氣機;風重者,針刺風市,風池祛風止痛,更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針刺膈腧、血海以調血活血;寒癥嚴重者,加關元、腎俞,以溫補陽氣,驅寒外出;熱邪重者,加大椎、合谷、曲池以清熱瀉火;濕甚者,取三陰交、豐隆健脾祛濕。而推拿通過各種手法,以達到舒經通絡,活血化瘀,從而增加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增加療效[7]。
玻璃酸鈉是關節軟骨基質和滑液的主要成分,是一種玻尿酸制劑,在體內主要是覆蓋在痛覺的感受器上,從而減少炎癥介質引起的痛覺感受,有效止痛;還能通過抑制骨關節中前列腺素E2的合成,減少炎癥細胞生成和降低關節壓力,避免水腫發生;除此之外,還能起到保護關節面、潤滑營養關節軟骨的作用,促進糖蛋白和硫酸軟骨素的合成[8]。故在退行性膝關節炎患者中注射透明酸鈉,能夠補充內源性的透明質酸不足,起到消腫、止痛,保護關節,改善關節活動度等作用,促進膝關節恢復。
本研究中,關節腔注射配合針灸推拿對退行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和膝關節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單用針灸推拿進行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消毒規范,保證治療的規范性和安全性。除此之外,還需要囑咐患者減少活動和負重,注意休息和保暖,以縮短病程,提高療效。
[1]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08,36(1):28-30.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3] 周愚.推拿針灸聯合1:3服獨一味膠囊治療退行性膝關節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0(2):56-59.
[4] 董惠杰,崔國強.透明質酸鈉關節腔注射配合中藥熏洗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炎86例[J].吉林醫學,2008,29(23):2250-2251.
[5] 徐衛東,吳岳嵩,張春才.骨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4:140-141.
[6] 田水.中藥鹽袋熱敷治療膝骨性關節炎90例[J].河南中醫, 2007,27(9):32.
[7] 盛軍.針推并用加功能鍛煉治退行性膝關節炎60例[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6):40-41.
[8] 何燕妮.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配合針灸推拿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炎[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3):427-428.
R453
A
1673-5846(2013)06-0266-03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中醫院,安徽蚌埠 2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