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中國人素來重視食材的新鮮,尤其是在買肉類時,人們總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生怕自己買到的不是新鮮肉。以往的經驗是:把肉放在亮處,看它的色澤、形態,聞聞氣味。這樣不僅煩瑣,也很難準確。現在,有一種非常簡便、實用的方法——pH試紙法。目前,根據pH來判斷肉的新鮮度是一種趨勢,在日本等國,人們會根據豬肉的pH值來購買豬肉。
檢測方法
用干凈的刀橫切肉塊,取一條精密PH試紙(5.4~7.0),將試紙的2/3放在肉的剖面,或是將肉的滲出液滴在試紙上1秒鐘,取出與標色版比較即可。
原理
豬肉的溫度、pH值和肉品質量有密切的關系。
剛屠宰好的豬肉肌肉組織是松軟的,含水量較高,宰后45分鐘的 pH 值約為6.3左右,經5~12小時后,豬體內糖原在缺氧條件下經糖酵解,生成乳酸, pH值緩慢下降至5.4~5.5,此時豬肉進入“僵直期”,肉纖維粗硬,味道不美,且不易消化。僵直期后,豬肉會慢慢進入成熟狀態,肌肉纖維發生酸性溶解,并分解成氨基酸等具有芳香、鮮味的物質,pH 值緩慢上升至5.8~6.2,稱為肉類的“成熟期”,是肉類的最佳食用期。此時的肌肉組織變得柔軟多汁,經烹調后,肉湯透明而芳香,肌纖維鮮嫩,容易消化。在這一時期如保鮮工作做得不好,肉會腐敗變質,pH值會逐漸上升,“新鮮肉”成了“變質肉”。pH6.3~6.6為次鮮肉,pH6.7以上為變質肉。一般豬肉在屠宰后的24小時即可到達成熟期。在常溫下,豬肉會迅速腐化,而冷藏能夠保持豬肉的pH值。
用感官方法鑒別豬肉新鮮度
外觀鑒別
新鮮豬肉——表面有一層微干或微濕的外膜,呈暗灰色,有光澤,切斷面稍濕、不黏手,肉汁透明。
次鮮豬肉——無光澤,切斷面的色澤比新鮮的肉暗,有黏性,肉汁混濁。
變質豬肉——呈灰色或淡綠色、發黏并有霉變現象,切斷面也呈暗灰或淡綠色、很粘,肉汁嚴重渾濁。
氣味鑒別
新鮮豬肉——具有鮮豬肉正常的氣味。
次鮮豬肉——在肉的表層能嗅到輕微的氨味、酸味或酸霉味,但在肉的深層卻沒有這些氣味。
變質豬肉——不論在肉的表層還是深層均有腐臭氣味。
彈性鑒別
新鮮豬肉——質地緊密富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凹陷后會立即復原。
次鮮豬肉——肉質比新鮮肉柔軟、彈性小,用指頭按壓凹陷后不能完全復原。
變質豬肉——用指頭按壓后凹陷,不但不能復原,有時手指還可以把肉刺穿。
脂肪鑒別
新鮮豬肉——脂肪呈白色,具有光澤,有時呈肌肉紅色,柔軟而富有彈性。
次鮮豬肉——脂肪呈灰色,無光澤,容易黏手,有時略帶油脂酸敗味和哈喇味。
變質豬肉——脂肪表面污穢、有黏液,霉變呈淡綠色,很軟,具有油脂酸敗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