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親筆信:外交波瀾中的“神器”
有話難說?那就走古典路線吧
俗話說,見字如見人。親筆信若使用得當,甚至能夠在敵對國家間“四兩撥千斤”,化干戈為玉帛。
1月25日,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將安倍晉三的親筆信轉交習近平
自釣魚島爭端以來,中日兩國領導人已“王不見王”有些時日了。
日本前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曾用“夫妻”形容兩國關系,如今“夫妻”不睦,相互間連話都不說了——2010年建立的“中日總理熱線”,現在成了誰也不用的“冷線”。
此刻,文字成了最后的溝通方式。2013年1月22日,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訪華,他帶來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親筆信,并于3天后將其交給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
“日中關系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在信中,安倍用較為謙遜的口吻說,“因為釣魚島問題,日本與中國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摩擦。我們希望通過政治對話,向改善兩國關系邁出第一步。”
其實,這是安倍晉三在任內致中國領導人的第二封信。2007年3月,他托人向中方轉交了歡迎中國領導人訪日的親筆信。2008年,胡錦濤訪日成行。
日本自古有“親書外交”的傳統,即便現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日本的歷任首相仍然熱衷于用書信與各國領導人“培養感情”,而最熱門的收信人之一則是中國領導人——安倍的這封信,是15年來日本首相給中國領導人的第16封親筆信。
1998年至2013年,日本換首相如走馬花燈,15年內一共輪換了9張面孔,共計13任,但向中國“遣使遺書”一直延續下來。其中,小泉純一郎在2001年至2005年任內寫了整整6封,分別寄給江澤民、溫家寶和胡錦濤;唯一一位沒給中國領導人寫信的是麻生太郎。
無論這些首相們的對華政策是溫和還是強硬,他們在親筆信中紛紛表示要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日本媒體分析,該國傳統氛圍濃厚,“親書外交”這種古老的方式能夠取得眼球效應;此次安倍致信習近平,除了應對釣魚島問題,也向國際社會展現日本的和平形象,也方便他的2月份訪美之行“對美國有所交待”。
事實上,安倍似乎對“親書外交”情有獨鐘。就在他致信習近平引發關注后不久,他7年前致現韓國總統樸槿惠的親筆信也被媒體曝光。
據韓國《首爾新聞》報道,2006年5月,時任韓國大國家黨黨首的樸槿惠在韓國地方選舉期間遭不明男子襲擊,右臉被裁紙刀割傷,傷口長達11厘米。樸槿惠遇襲1個月后,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的安倍晉三,以個人名義向她送出了親筆信,還托人送去了價值20萬日元的頂級神戶牛肉等慰問禮品。
在信中,安倍說他聽到樸槿惠遇襲的消息時,不僅心中深感悲痛,還十分憂心樸女士的傷勢;日本人有向病中親友送牛肉的習俗,希望樸槿惠女士早些康復。
“這點心意(牛肉)希望您能夠親自享用。”安倍說。
俗話說,見字如見人。親筆信不僅是一種外交禮節,更表達了致信方的誠意。這種誠意往往勝于其他溝通方式,或可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美國的歷任總統們就喜歡寫信給他們的“宿敵”。老布什、克林頓都曾以親筆信向已故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聯絡感情”。2002年1月,時任總統小布什將朝鮮稱為“邪惡軸心國”,并毫不客氣地稱金正日為“最討厭的人”、“侏儒”、“暴君”等,但在2007年,他致信金正日時卻用了一個相當謙遜的抬頭:“親愛的委員長先生”。
這封信其實是給金正日的回信,不過它遲到了近5年——2002年11月,金正日親筆致信小布什稱:“如果美國承認朝鮮的主權并保障不侵犯,我們將根據新世紀的需要,尋求解決核問題的方法。如果美國做出大膽的決定,我們可以做出回應。”
至于小布什寫了些什么,朝美雙方都未曾完全公開。據白宮發言人表示,小布什在信中承諾:如果朝鮮完全公布核計劃,兩國關系將有正常化的可能。
事實上,親筆信若使用得當,甚至能夠在敵對國家之間“四兩撥千斤”,化干戈為玉帛。
1962年,蘇聯在臨近美國的古巴部署導彈,導致美國全面軍事動員,隨時準備入侵古巴,蘇軍也以全面戰備回應,史稱古巴導彈危機,險些將美蘇兩國引向核戰爭。在危機化解的過程中,兩國領導人的親筆密信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時,美軍已對古巴全面封鎖,載有核彈頭的蘇聯船隊被攔截在外。為防止事態升級,該年10月26日晚,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透過聯合國秘密致信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保證拆除并銷毀古巴的導彈基地,并要求美國以解除封鎖和不入侵古巴作為交換條件。
肯尼迪收到密信后,于次日回信赫魯曉夫稱愿意與蘇聯達成協議,前提是蘇聯保證今后不把類似武器運至古巴,拆除行動要在聯合國監督下進行。赫魯曉夫收到信后,連夜回信表示同意。在雙方領導人的溝通與諒解下,兩國著手解除對峙態勢。
隨后,載有蘇聯導彈的船只駛離古巴,美國也宣布取消封鎖。1963年1月3日,美蘇要求聯合國不再討論導彈危機問題。至此,古巴導彈危機宣告結束。
2009年12月4日,美國首位總統華盛頓寫給侄子布什羅德的一封寫于1787年的親筆信,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得321.85萬美元。
到了現代社會,領導人親筆信的形式已有所改變,比如信件一般并非領導人親筆寫下,只是落款由領導人簽字,謂之“親筆”。不過,親筆信畢竟與官方文書不同,內容多為私人口吻,至于是否由領導人親自起草,這就無從得知了。
由于不需要親自書寫,“群發”親筆信便成為可能。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派特使前往德國和中東等6國訪問,這些特使都攜帶了戈氏親筆信,內容完全相同,都是希望對方能關注“蘇聯復雜的經濟形勢”。
當時國際輿論認為,戈氏親筆信實質就是“求援信”,廣發“求助帖”的行為無異于向世界宣告,這個昔日大國早已奄奄一息。
偶爾,領導人親筆信也會火藥味十足,甚至會在內文玩“高級黑”。
2011年,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韓日爭議島嶼獨島(日方稱竹島),引發日方的強烈反應。時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于該年8月17日通過韓國駐日使館向李明博遞去親筆信,而在信件發出之前,日方已向媒體公開了信件內容:日本對獨島有主權要求,建議將領土爭端交由國際解決。
日方此舉等于把獨島問題國際化,同時將韓方逼向角落——若韓國收下信函,似乎等于承認獨島存在領土爭議,對于實際控制獨島的韓方來說意味著讓步;若拒收信函,則屬于外交失禮。
此番“高級黑”,讓韓國拒絕收信。8月23日,韓國駐日使館人員前往日本外務省退信時,對方以未提前預約為名而送上“閉門羹”。韓方不依不饒,最后干脆走進郵局,將親筆信這一“燙手山芋”寄回日本外務省。
有時候,領導人親筆信也能成為笑料。美國前總統小布什以語法和邏輯錯誤聞名于世,德國《明鏡》周刊報道,2010年12月,一封小布什親筆寫下的呼吁公眾捐贈的公開信在網上拍賣,其中有大量難以理解的表達錯誤,例如:“我要給每一位納稅人減稅,為了繳稅”;“美國人想要一位領導人,他能夠抵擋住一天的侵襲”等等。
“看來,布什總統除了與恐怖分子作戰外,還要與修辭語法戰斗。”《明鏡》諷刺道。
(摘自《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