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氣
選書的方法
◎甘正氣
杰斐遜在他的一生中,以每月大約12冊的速度購買圖書(見比爾·布萊森《趣味生活簡史》),這足以使他成為美國當時知名的藏書家和有史以來最博學的總統。但是,那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我們只要在卓越、當當、京東等網上書店隨便點擊一個主題,顯示的條目動輒上百。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書目,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我以為,如果不是將書籍僅僅作為背景墻,而是真正想讀到一點東西,可用以下這些標準來選書。
小書、薄書雖然也有很多極好的,如托馬斯·潘恩的《常識》、馬克斯·韋伯的《學術與政治》、耶利內克的《現代憲法史論》、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彼得·薩伯的《洞穴奇案》等,但是一般而言,薄薄的小冊子由于篇幅所限,往往只偏重于一面。魯迅先生將這種小冊子比作“零食”,他認為只看小冊子不可能得到真學問。厚書會提供薄書所沒有的非常多的細節:在宏大的敘事中不惜“閑筆”;在嚴肅的學術論證中穿插文學性的生動描述;在講述傳主的故事時,對與其有關的人物如朋友、師長等也不吝筆墨,比如讀斯基德爾斯基所著《凱恩斯傳》,從其洋洋灑灑100萬字的篇幅中,我們可以看到維特根斯坦、庇古的奇聞異事,讓人意興盎然。厚書會將一個人、一個問題的來龍去脈講得清清楚楚、全面透徹,引用資料也非常翔實,可以大大開闊讀者的視野。概率論也證明,某方面的權威著作往往都非常厚實,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吳乘權的《綱鑒易知錄》、程樹德的《論語集釋》、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羅恩·徹諾的《漢密爾頓傳》、保羅·海恩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以及《飄》《戰爭與和平》等等,都是厚厚的如城磚一樣的幾大冊。如果我們想深入了解一個問題,可以多讀厚書。
選老書就是選沒有被時間淘汰的書,選長銷書,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暢銷書。著名作家二月河說過:“判斷任何一部書的社會價值,只有兩個量化了的標準,一是它是否擁有讀者,二是它是否擁有時間。二者倘居其一,即是具備‘素質’的作品。倘二者皆具備——即使它是‘反動的’,也是永恒的,無法消滅的?!睂τ谝槐緯鴣碚f,擁有讀者是較為容易的,擁有時間就殊為不易。很多書迎合一時的口味、呼應一域的風氣、感染一事的熱度,就不能給人啟發、讓人思考,就沒有普世的價值和恒久的意義。一本書,出版兩三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后仍然被重印、被再版,甚至被修訂七八次后出版,這樣的書就值得選。
專書是針對某一專題而編寫的著作,可以將某一個問題徹底解決,實現“題無剩義”。魯迅說過:“期刊多而專書少,使有心人發愁?!辈┯[群書讓人知識淵博,攻讀專書讓人思想深刻??梢哉f,想成為“專家”,必須讀“專書”。合格的專家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于,前者已經熟讀了相應的專業書籍和文章,對專業領域內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研究現狀、前沿問題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讀大主題或多主題的書可以開闊視野,可以減少知識盲點,可以使看問題的角度更多一些,使思想更多維、更多元。只有讀了專書,才有可能成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才有可能成為思想的普及者,才有可能著書立說。
洋書即外國書。我們生于斯、長于斯,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相比較而言,我們對外國的文化了解得很膚淺,如果不多看外國書,很可能淪為井底之蛙。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因為深感國人對外國的書讀得少,對外國的研究更少,于1928年出了一本《日本論》,沉痛地寫道:“你們試跑到日本書店里去看,日本所作關于中國的書籍有多少?哲學、文學、藝術、政治、經濟、社會、地理、歷史各種方面,分門別類的,有幾千種。每個月雜志上所登載講‘中國問題’的文章,有幾百篇。參謀部、陸軍省、海軍軍令部、海軍省、農商務省、外務省、各團體、各公司派來中國常駐調查或是旅行視察的人員,每年有幾千個。單是近年出版的叢書,每冊在五百頁以上,每部在十冊以上的好幾種,一千頁以上的大著也有百余卷。‘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幾百次,裝在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幾百次。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話都不愿意聽,日本人都不愿意見,這真叫作‘思想上閉關自守’‘智識上的義和團’了?!比绻蛔x外國書,我們往往動輒稱“四大文明古國”“四大發明”,卻不知道在劉勰(約公元465—520年)寫出《文心雕龍》前的八百年,亞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年)就已經寫出了《修辭學》,在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前87年)寫出《史記》前的三百年,希羅多德(約前484—前425年)就已經寫出了《歷史》,而在我們津津樂道《宋刑統》時,卻不知道1215年的英國就已經有了奠定后世憲政國家基礎的《大憲章》。我們喜歡吃東南亞的水果,用美國的手機,穿法國的時裝,用意大利的皮具,為什么在選書時就具有很深的民族情結呢?多看外國書,不但不會數典忘祖,還會讓我們更加看清自己。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讀更多的好書?那就多讀厚書、老書、專書、洋書。修身要耐得住寂寞,為學要坐得住冷板凳,看“厚”“老”“?!薄把蟆钡摹袄洹睍?,是修身為學的應有之義,大家不妨試試。
(摘自《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