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雨
把私人事務交由外人打理,在西方國家并不是新鮮事,保姆、管家、園丁等職業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如今這種外包服務也被越來越多的國人使用,從生孩子、孩子起名到生日,戀愛、婚禮、照顧老人到葬禮,只要愿意出錢,你的生活從搖籃到墳墓的各個環節幾乎都可以請到專業人士量身定制。自詡為時尚人士的人們甚至標榜:“勞動不再是光榮,自己動手做點什么成了失敗的象征。”本文的女主人公葉青,也趕了這股外包式生活潮,她以為可以高枕無憂,游刃有余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發現生活被攪得一團糟……
外包生活看上去很美
今年三十五歲的葉青,是北京一所戲劇學院的老師,同時還在電視臺兼職主持,她是個事業心挺強的現代女性。丈夫陳新是一家公司的地區代理,收入頗豐。這對夫妻的生活早在幾年前就步入了中產階層,住著二百平米的大房子,擁有兩部車,在外人看來都是令人羨慕的模范夫妻。
葉青也有自己的苦惱,自從兒子出生之后,她就發現許多事情力不能及。老公經常出差外地,家里基本指望不上。既要照顧孩子又不想工作上落后于人,分身乏術的葉青時常感到精疲力竭。
有一天,她去參加一個同事的婚禮。那場別開生面的婚禮,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音樂會,不僅有明星到場獻唱,還有許多精彩紛呈的節目。婚禮公司幫忙策劃的,沒少花錢。新娘子告訴葉青,他們已做好打算,從生孩子,起名字都找專業人士辦,這不僅省事還很完美。而且現在有錢的人,誰還愿意把精力都花到這些瑣碎的事情上。外包早已是種潮流,葉青明顯是落伍了。
回來之后,葉青感觸頗深。自己又不缺這點錢,干嗎總因家務瑣事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啊。和老公商量后,她決定把家務和照看孩子的雜事外包出去。經過千挑萬選,葉青敲定了一個四十多歲的保姆紅姐。紅姐是那種做事利索,樸實能干的女人,葉青和陳新都挺喜歡她。
紅姐的到來,讓葉青徹底從累贅的家務中解脫了,她不用再半夜三更起床給兒子沖奶粉。每早睡到自然醒,紅姐已把飯菜準備好。就算有應酬,也不必擔心兒子無人照看。這讓葉青感到有種重獲新生的感覺。
為了讓紅姐帶好孩子,她甚至教她學會了普通話應酬客人。
2010年底,葉青的婆婆過七十大壽,陳新卻不巧在國外出差,他交代,不管花多少錢也要辦得體面。
葉青之前也辦過一次壽宴,從定酒店,制訂菜譜,宴請親朋,這一系列都要她一一操持,累得像是扒了一層皮,可后來還是落下不少埋怨。葉青決定這回把壽宴承包出去。于是,她在網上找到一家信譽和評價都不錯的生日策劃公司。雖然錢花了不少,但這場風光的壽宴,讓葉青在親朋好友中也長足了臉面,大獲好評。老公在電話里對葉青狠夸了一通,回國還給她買了不少禮物。
葉青很享受這種生活,她已習慣用外包解決任何麻煩事,她的包里放著各種常用的卡片,物業公司,便利店,餐廳,干洗店,甚至還有寵物醫院和育兒家教班的。以前家里的電燈泡壞了,換個保險絲,都要親自動手,而現在只需打個電話,有人上門服務。
既然很多事一個電話就搞定,誰還操那份閑心呢。她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工作,休閑。還抽空和朋友們去旅游了兩次。這也使得她和老公之間,不再為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煩擾,兩人仿佛又回到了蜜月期。
越外包越混亂
葉青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們,其實早就融入了外包生活的大潮。那些單身貴族們更是為應付生存壓力,無心顧及家事,只能請阿姨代勞。她的同事當中就有專門請人來照顧養在家里的寵物狗,每周上門三次,打掃房間,熨衣服,喂狗,遛狗。而雇傭鐘點工唯一的選擇就是把家門鑰匙留給對方。這樣的信任,卻會引來意想不到的惡果。
有一回同事上班臨時回家,發現雇傭的阿姨拖家帶口,在她的家里快活地洗澡。這么荒唐的事情,似乎在圈子里還并不鮮見。
葉青聽說這件事后,心里挺不舒服,不免也犯了嘀咕,她不在家時,紅姐會不會也干點出格的事情出來呢?有了那樣的疑心,她存了個心眼。
有一回,她對紅姐說要出差外地兩天時間。當晚,她卻悄悄地溜回了家里,結果是讓人大跌眼鏡。紅姐居然在她家的客廳里大擺宴席,請她的朋友海吃海喝。當時的情景讓葉青氣得吐血,盡管紅姐再三解釋,葉青還是毫不留情地解雇了她。
趕走了紅姐雖然解了一時之氣,然而,葉青很悲催地發現,她的生活陷入了一團糟。兒子折騰得夠嗆,晚上又休息不好,工作也給耽誤了。老公也指責她,干嗎那么逞強非得把保姆趕走,看家里像什么樣子。看著亂七八糟糕的房間,堆積如山的臟衣服,又有陳新的數落,葉青欲哭無淚。三天之后,葉青要去外地出差,實屬無奈地給紅姐打了緊急召回電話。這次不僅得加工錢,還要時不時看人家保姆臉色。
然而,現實中的接受,卻無法抹去心理上對紅姐的提防,葉青甚至想過再找一個可靠的保姆把紅姐換掉。暗地里托人相看幾個,都不太合適。雖然心里老大不愿意,也只能暫時保持現狀。
根據經驗,葉青深有體會,外包工程像買東西一樣,一分價錢一分貨,你出得起錢,請得起高級人員,享受到的服務待遇就是不同。這是身份的象征,花錢買的體面。從一個菜鳥,到外包潮的主角,葉青這一路最大的感受就是,錢是最好的武器。
2011年4月,婆婆心臟病突發住院,正趕上學院招生,葉青忙得焦頭爛額。按照已經養成的習慣,她毫不猶豫地給婆婆請了高級陪護。雖然葉青花錢雇了人照顧,可看到同房病友的床前每天都是門庭若市,親朋好友探望絡繹不絕,而自己卻只有個陪護,婆婆心里很不是滋味,就給兒子打過幾次電話抱怨。
陳新又反過來指責葉青,為什么不能抽點時間去醫院陪陪老太太?葉青也很無奈,現狀讓她想不出任何兩全其美的辦法。夫妻二人因為這件事情,發生了分歧。
可是葉青沒有想到,更壞的情況還在后面。有一天婆婆在醫院呆得實在寂寞,居然偷偷地跑回了家,在路上險些發生車禍。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陳新和葉青大吵一架,如果葉青能經常到醫院照顧,老人家也不會出這種事。葉青覺得很委屈,隨即反唇相譏,你作為兒子還不是一樣沒盡到責任,畢竟那是你親媽。陳新氣結,摔門而去。
這件事情使葉青與陳新的感情大不如前,只要葉青稍微怠慢婆家人,陳新就會說她是不把他們家人放眼里。而陳新也對葉青的家人不再上心。葉青既委屈又氣憤,總因這些家長里短攪和得心情煩亂。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年底,葉青和陳新都變得更加繁忙。有一天,陳新因為應酬酒精中毒給送到了醫院,葉青的手機卻一直打不通,還是同事去辦的手續。葉青排完節目匆匆趕往醫院,陳新對她很失望,態度很冷漠。葉青想做個好妻子,可工作的事情太多,她又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守在醫院,她不得不拜托紅姐每天給陳新送飯。陳新的心中很是悲涼,哪有把老公扔給保姆照顧的妻子!
讓葉青彌補失誤的機會很快就出現了,2012年初,葉青的公公病故了。為舉辦個體面的葬禮,改變之前在陳新心目中的印象,葉青煞費苦心地找了一個葬禮策劃師。那場葬禮看起來相當隆重,陳新也看到葉青的確費了不少心思,難得地對她夸獎了幾句。葉青這才感到有些許安慰。兩人僵硬的關系,也稍有緩和。
就在此時,紅姐家里出急事突然辭職了。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保姆,葉青急得焦頭爛額。緊接而來的是,她面臨著家務和兒子又無人照管的局面。因為顧不上煮飯,就以外賣來解決兒子的吃飯問題。
這種外包的食物,終于吃出了毛病。小孩子抵抗力差,吃錯了東西,半夜三更嚴重上吐下瀉發高燒,嚇得葉青只能把兒子送去急診。陳新氣得對葉青發火,你這個當媽的是怎么照顧孩子的。陳新忙得不著家,除了派她的不是,從來沒有半句體貼,葉青感到十分心寒。她不想和陳新再爭吵下去,為避免種種矛盾重現,她只能將鄉下的舅舅和舅媽接到北京來幫她料理家務。
暫時從家務中解脫,葉青稍松了口氣,可她的婚姻卻拉起了警報。有天,葉青和同事約去必勝客吃飯,沒想到居然在那里碰到了陳新,他的身邊還有個年輕漂亮的女人。陳新也看到了葉青,明顯愣了一下,但馬上鎮定地給葉青介紹說,那是他們公司的客戶。雖然葉青還沒不自信到懷疑陳新有外遇,可這近一年來與老公情感上的疏離還是讓她些許不安。加上葉青周邊的同事朋友的離婚事件層出不窮,大多原因是一方有外遇。想想陳新,根本不缺少這樣的機會,葉青第一次對自己婚姻有了惶恐感。
空心生活何去何從
為修復和陳新之間的關系,葉青盡可能早回家,做個體貼溫柔的妻子。可陳新似乎對她的改變視而不見。特別是一涉及到他家的問題,就更是對葉青有各種的不滿。葉青很是頭疼。
有一次,葉青的一個同事告訴她,北京現在有許多太太班,專門授課教女人們如何完善婚姻生活。葉青動了心。11月,她在一家叫好太太幸福學院報了名。學費10萬塊學期14天的課程,學期結束后,還會有一年的陪伴成長期,學員可以在任何時間聯系導師。基本的心靈導師課,家庭案例分析等,連網絡上熱炒的“斗小三”手段,也在教學之列。從最初的“淑女班”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太太班”,“如何做女人”成了許多在婚姻中或即將步入家庭女性趨之若鶩的“學習”場所。似乎必須通過外人教授的“經驗”和“技巧”,才好解決自己的婚姻問題。
葉青有時候會覺得挺可悲,自己居然會淪落到這個地步,需要別人來教她如何守衛家庭。她也不知道這10萬塊錢,外包出去的婚姻講座,能不能挽救她的婚姻,可她已習慣把外包成為生活方便快捷的重要途徑。
根據學習班得來的經驗,葉青打算給老公制造點浪漫。眼看和陳新的結婚紀念日就要到了,葉青找到一家婚慶公司,讓他們給做了一個紀念日的策劃。
這天,葉青給陳新打電話,把他約到了一家西餐廳的包廂。陳新一走進去,只見背投電視上,回放著葉青與陳新婚禮時的錄像,還有兩人這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輕柔的音樂和燭光,這些原本都是電影中拷貝過來的場景。
隨著音樂,身著華美禮服的葉青走了過來。陳新的確是動容了一下,可他的表情馬上黯然下來。葉青想象中,陳新會興奮地親吻或者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卻沒想到,陳新只是打開了燈,淡淡地對葉青說,我需要的浪漫不是這些花錢包裝出來的,哪怕是你親自煮的一碗粥,可能都會讓我感動。我早厭煩了這些由外人操控的華而不實的東西,對我沒有什么意義。
陳新的一番話,兜頭給葉青澆了一盆涼水。委屈,心酸,氣憤,各種復雜的情緒噴涌而出,她惱羞成怒:“陳新,你到底想干什么,我這么費盡心思討好你,你這是什么態度?如果你覺得我們過不下去,干脆離婚算了!”陳新也生氣地回答,“你先檢討一下自己吧,我們再坐下來談離婚的問題。”
葉青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曾經令人艷羨的婚姻會走到這步。她反復思索,終于明白,外包生活已經使她像很多當代人那樣,陷入了用錢購買形式化空泛人生的怪圈。她以為用錢可以解決一切的麻煩,卻失去了體驗柴米油鹽的真切感受,以及在一粥一鑊的瑣碎生活里與家人建立的親密關系。
女作家洪晃曾專欄里寫下這么一段話,“在我們的生活中,外包的項目越來越多。勞動不再是光榮,自己動手做點什么成了失敗的象征。”的確,刻意把生活裝扮得簡單,它反倒會變得更復雜。無孔不入的“外包潮”雖然方便了現代生活,實際上正在蛀空當代人的人生體驗和情感,值得引起警惕。
編輯/李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