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體育起步較晚,社會體育專業也處于起步階段,其整體培養目標較為模糊,課程體系設置缺乏科學性及實踐性。然而在社會大體育時代,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需求旺盛,這就需要通過設置科學合理且具有創新性的課程體系,以培養出“一專多能”、“一精多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人才。
關鍵詞:社會體育學;創新性課程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
我國社會體育于上世紀80年代興起,80年代末發展為一個學科方向。社會體育在概念上與群眾體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呈現為修正補充關系。所謂的社會體育是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相對應的,它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全社會共同參與為核心特征,以豐富社會成員文化生活、提高身體素質、增進健康為目的,以家庭、單位或社區為活動空間,以各種鍛煉身體活動為內容,展開的體育活動。[1] 而社會體育學專業正是基于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可見研究該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創新型人才對發展社會體育,提高社會整個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人才培養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應在深入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實事求是的制定,確保與社會需求匹配。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健身等休閑項目的需求與日俱增,由此帶來休閑、健身和體育服務等社會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對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特別是健身教練員、科學健康咨詢指導員及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員。[2] 綜合來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以這三個方向為主,圍繞其設置培養計劃,并開展各項培養工作。另外,從全變理論角度看,社會是屬于動態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應具有一定動態性,需要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有所調整。總而言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以應用技能型為主,以培養實踐動手能力以及開拓能力為目標,最終為社會培養“一專多能”、“一精多專”的人才。
2 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
2.1 課程體系設置缺乏科學性
隨著社會體育學科的發展,社會體育專業出現眾多邊緣學科,但由于現實條件所限,尚未能制定統一課程標準,使得課程重構現象嚴重,甚至存在教育者自行加工課程內容、隨意加入個人認知和價值觀的問題。在學科發展起初,自由開發課程有利于提高教育者的積極性,但其弊端也隨著學科發展而突顯,往往以忽略課程的法定性、科學性為代價,最終阻礙學科的持續發展。我國目前社會體育專業整個課程體系內容陳舊、門類單一、專業特色及前瞻性課程不足、選修課類型少,無法適應市場對應用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學生自身的需求,使得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無法得到全面的發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社會體育學科的發展。
2.2 實踐課程比例過少
社會體育有著體育學共同的特質,屬于實踐性強的學科,其教學目標所要實現的各項能力培養均需要在實踐中完成,例如體能訓練、組織競賽與裁判能力、社會體育指導能力、體育營銷運用等能力的培養,這就決定了其實踐課程的比例應是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然而由于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經驗不足,其所設置的專業課程仍以傳統教學任務置于提高學生技術水平之上,使得教學停留在說教層面,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不足,使得學生對實際問題處理能力無法平衡發展,出現“高分低能”現象。
3 社會體育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內容
社會體育專業在西方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相對起步較早,培養模式也發展得較為成熟,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作為新興學科,可借鑒例如美國體育與休閑專業課程體系及其培養模式,即根據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社會需求崗位對人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要求,構建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實踐實習課程四大類別構成的新課程體系。
3.1 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部分
基礎課程主要包括基礎必修課和基礎選修課兩部分。其中,基礎必修課主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養和現代科學知識等基礎素質為教育目標,如外語、計算機、政治理論及人文社科類等;而基礎選修課則是為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而設置的,一般全校統一設置。
3.2 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基礎課程
所謂專業基礎課是指在未細分專業培養方向下,每個學生必修的專業課程。應包括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專項提高和任意選修課程幾種類型。其中,專業理論課程是為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專業技能奠定基礎,包括體育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則是針對當前市場需求量較大,且大眾參與度較高的健身項目而開設的課程;而專項提高課程即為針對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長,并緊密結合崗位能力需求,開設若干技能提高項目,讓學生自行選擇主修及副修技能項,從而形成專長。最后任意選修課是為了擴大學生專業面,突破學科限制,以跨學科、跨專業以及邊緣交叉或綜合課為核心,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3.3 專業方向課程
專業方向課程是為適應專業細化的需要,以加深專業深度為出發點,可設必修課也可設為選修課。一般而言,社會體育專業屬于大類,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細分出更為明確的小類,即為專業方向。其設置可依據專業定位以及就業發現趨勢,創新性地設立具有彈性的專業方向模塊,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
3.4 實踐課程
實踐課程是為培養實踐能力,促使理論教學與專業技能培養的緊密結合而設置的,其作用越發的突出。主要包含基礎實踐、課程實踐、實習等。甚至可納入職業生涯設計類的課程。一般而言,在教學計劃中,每一門課都應安排一定比例的實踐課,若能以實踐的形式開課應盡量采用實踐教學。同時在設置課程時應注重吸取各類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內容,積極引導學生考取這些證書,借用國家較為完善的職業資格體系引導學生學習。
通過以上四大類的課程體系內容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創新性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3]。一個好的課程體系除了有充實的內容外,其分布的結構合理與否也影響其運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項立敏,劉曉偉.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設計與課程體系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2):16781691.
[2] 程杰,龔健.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5):3841.
[3] 奚鳳蘭.社會體育專業創新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5):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