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設計是門獨立的藝術學科,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不同于傳統的藝術。設計美學也有別于傳統的審美觀念,不能完全照搬傳統的美學理論,要適應社會的需求,作品要“里應外合”。
關鍵詞:高等學校;設計美學;觀賞性與實用性;審美評價
21世紀的到來,我國的藝術設計也順應著全球經濟發展進入到了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領域,并形成了設計與創意主導階段。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手段和設計方法發生了變化,設計的對象更加廣泛。設計作品的價值意味著這件作品給人帶來的使用價值:觀賞性或是實用性。設計藝術的實用美是設計美學中的首要范疇,但是,設計藝術的外形美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設計藝術的審美功能。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待。設計作為造物的藝術,這兩者必然是合二而一的。沒有功能的形式設計是累贅的裝飾品,而沒有形式的功能設計是見不得人的粗陋物什。在一定程度上,概念的提升需要我們全方面的掌控事物的能力,設計要尋求構思,作品的呈現于受到大眾的反饋是找到概念最為準確的切入口。
1 設計到底是什么?
面對這個問題,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為了給出一個自己的答案,他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并且策劃組織了“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在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一起來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但作為設計美學的初學者,我以為,一件設計作品的實用性和外觀美沒有前后、秩序之分。外表和功能無非是一個方式和方法的問題,形式不必完全追隨功能,而功能也不必完全讓位形式。正如辯證法一樣: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任何事都是相對的,有利就有弊,這是人們常說的辯證統一。因此,在不同的產品設計中,具體問題都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擁有實事求是的作風。設計作品的價值我覺得是兩者的結合。
設計的目的,在我看來,核心是人的需求,是人的本能與現實所需的融合。世界最初的設計沒人可以說的清楚是什么作品,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日常生活中的每樣物品都是一件設計作品,只是它的外觀與功能在當今很普遍而已,比如筷子,碗,刀等。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已經看慣此類簡單的物品,有點不能認同這種常見的東西作為設計。我們自認的設計都是一代代更新的信息產品、風格不一的家居產品、形式各異的生活物品等等,這是我們的眼光。換種角度,幾百年后,人類的思維也將步入另一個輝煌時,那時的人們也將小視我們的設計。其實,在我認為,各種藝術形式和設計物都是一種創造美的行為。正是說,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產生對美的理解也就不同。設計美學的異中求同,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存異空間的求同思想。就比如津村耕佑和他所設計的成人尿不濕,雖然完成了造型很漂亮的尿不濕設計,但其提案的真正意義在于提供了一種更為重要的構思:那就是人與服裝之間存在的新關系。依據吸水性的不同,他在每件衣服的右下角都清晰地標出了其吸水指數,使得人們在注重衣服美觀的同時看到了這個設計,挖掘出了衣服與人類之間關系的多樣性,非常受大眾好評。
原始藝術和人類的早期設計,大多數都是首先考慮實用目的,從石器到陶器,它們的形態之美不斷地變化著,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變。然后在實用的基礎上考慮審美要求;有時也有同時考慮實用上與審美上的需要。今天的設計藝術無疑要追求實用與審美的統一。設計作品的觀賞性主要由在形態、色彩、肌理等因素組合而成,它是傳達設計藝術中功能美信息的直觀途徑,它的產生受制于實用功能,同時又對認知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形成產生著重要的作用。就如IKEA所出售的查爾姆蘋果刀一樣,設計者根據一般蘋果的大小,設計出來的成品可以方便的將蘋果切成月牙形,并挖掉中間的果核,非常的實用。然而,它的外表卻是很簡單。紅色的ABS塑料將中間的不銹鋼切刀包圍,左右有著方便人手著力的把手,方便使用者下壓蘋果。簡單的造型得不到華麗人士的認可,但它的功能卻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這就是它的外表美受制于了實用功能。換個角度,難道查爾姆蘋果刀就只能適用于分解蘋果嗎?其實,它也同樣也可被用來將洋蔥切成楔形等形狀。如此而來,我們不可以被它的主要作用蒙騙,我們也可能是設計者,我們也應該具有設計思維,縱使是在設計者所設計的成品上的創新。
2 關于“大眾對設計作品觀賞性與實用性的審美”調查
針對不同人群對設計作品的觀賞性與實用性的審美,我做了一下調查,調查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可見,大家對于實用性和外觀性的融合并不見好,因為大家都普遍覺得兩者的結合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是完美的。所以我并沒有針對兩者的統一作為一項來進行調查,因為兩者的結合無疑是百分百的人氣需求率與支持率。從上面的調查看來,我們的審美不僅僅需要停留在單獨的外觀或是功能,設計師注重形態、色彩與肌理等外觀體現的話,實用性就未必能讓人滿意。反之,設計師注重實用性的話,形態、色彩與肌理等外觀體現就未必讓人稱贊。畢竟事物沒有十全十美,所謂的完美也是相對的。
3 藝術設計需要應變和創新
在英國,威廉·莫里斯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對許多英國人來說,他可能是人們唯一能夠脫口而出的設計師。莫里斯1834年出身在埃塞克斯郡的一個富商家庭。在17歲那年,他隨母親一道去參觀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的“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這次博覽會一方面全面地展示了歐洲和美國工業發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業設計中的各種問題,從反面刺激了設計的改革。博覽會的建筑——“水晶宮”是20世紀現代建筑的先聲,而“水晶宮”展出的內容卻與其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一種普遍的為裝飾而裝飾的熱情,漠視任何基本的設計原則,其濫用裝飾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為市場生產的商品。莫里斯對于當時展出的展品很有反感,這件事對他日后投身于反抗粗制濫造的工業制品有密切關系。這位曾決心獻身于追隨上帝的工作卻終以藝術與設計作為畢生事業的英國人,一位永遠為后人所景仰的現代設計的偉大的先行者。在威廉·莫里斯所提倡的美術工藝運動中,書裝設計和墻紙設計是其中兩個重要環節,從中可以看出他所要傳達的信息。這場運動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制作具體的物品,反對那些沒有生命力的東西。一個設計之所以被稱為“設計”,是因為它解決了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設計不可能獨立于社會和市場而存在,符合價值規律是設計存在的直接原因。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要是設計的最終目的。這就要求設計師需要設計出高性能的作品來滿足大眾的需求。尤其是21世紀的市場,瞬息萬變,因此藝術的設計人才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與吐故納新的能力。既要有創新能力,還要有預測前沿流行的趨勢,能夠引領時代風尚,設計出具有個性和前瞻性的作品。
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的來臨,為我們帶來了高速發展的產業化。電腦的出現,無疑是最便捷的通訊工具。從最初的巨大型發展到現在的筆記本式,由最初的只有計算功能的巨大型計算機發展到現在的由AMD推出Athlon XP 系列處理器的集搜索、計算、通訊等貫穿全世界網絡信息功能于一體的超薄型個人電腦,這期間的發展離不開設計師高超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能力。相對現在的經濟狀況,大眾都已經基本能接受這種新型電腦。實用性已經很具體,然而現在筆記本電腦的外觀過于單調,純色系占據很大比例。設計師現在在筆記本的外觀上也花盡了心思:“中國情結”、“青花瓷”、炫彩系列、鋼琴烤漆等等。其實,不管是怎樣的創新,都是在外形和布局上尋找共性之中的個性。如此而來,實用性占據的上風,讓設計師著心外觀的能力就小了,畢竟一個人的心思和能力是有限的。盡量的彌補外觀的缺失,也成為了筆記本電腦風波的主流。不難發現,在一種形態的筆記本成為主流,占領大部分市場的背后時,大部分都是有一種創新的設計在默默地作為支撐。
4 結束語
設計的審美與審美中的設計都因個人的不同觀念而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與爭論。美與不美,好與不好,不是簡單的一兩個字,它包含著許多設計師的心血。不管怎樣,我們不該小視設計師的成果,雖然設計中肯定存在設計者單方面的個人審美。我們,作為一個設計者,同樣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不該將自己的審美標準強加于另一個設計者,正如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一樣。大家只有在異中求同,才是未來設計的最好出路,因為大家的設計都是為了更廣大的大家,這也將會使設計審美提高到一個更深的層次。我們生活在一個景觀社會中,我們的任何審美評論都有可能影響我們自己今后的審美標準,更甚,我們還可能會影響別人。所以,對于設計審美,我們不能抱以簡單的心態面對,我們應該將自己放在一個大眾的平臺上,舍小利看大贏,要提高我們自己的審美概念,審美標準。這樣,不僅我們會得到很好的設計作品,而且設計師會因為大眾的期許,設計出更好的作品來方便大家。這種場景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設計出服務社會大眾的作品,大眾的審美設計也會產生更多的共鳴,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設計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深圳:新世紀出版社,1995.
[2]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3] 原研哉.DESIGN OF DESIGN(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衛娜(1990—),女,江蘇南京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設計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