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漸深入,新聞傳播格局也發生了十分明顯的改變,并出現了報紙、電視和廣播三種傳播形式相互競爭、相互協作的模式。地方新聞傳播具有可讀性、指導性、地方性、新鮮性、客觀性和真實性等基本特征和原則。對于廣大的大中型城市來說,三種傳播途徑的影響力和新聞傳播作用基本相同,而在各個縣城集鎮和小型城市中,地方新聞的主要傳播途徑仍然局限于電視和廣播。本文就對地方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和特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地方新聞;傳播特點;地域特色文化
對于地方新聞傳播過程來說,其首要研究內容為新聞的傳播范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地方新聞不僅指的是地市州盟一級的機關報刊和新聞媒體所傳播的心理,還包括省級城市中心報紙和中央報紙中的地方新聞辦。
1 地方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
第一,地方性原則。地方新聞傳播中的地方性指的是生活習俗特色、語言特色、文化特色、經濟特色、環境特色和地域特色等方面與其他新聞類型存在的差異,所以,地方新聞傳播過程應符合地方性的基本原則,這就要求新聞采編人員要保證其所制作的新聞更加符合地方觀眾的需要,更具有親切感,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和地方特色。
第二,新鮮性原則。對于地方新聞的傳播過程來說,因其距離新聞發生的現場更近,因而地方新聞具有得天獨厚的新鮮性優勢,然而,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為下述幾個方面:第一是責任感和使命感不足,若新聞采編過程遇到較大的困難,則采編人員會畏首畏尾,導致新聞信息的流失;第二是缺乏求新意識,缺乏提煉和挖掘新聞的能力,不愿搶新聞;第三是新聞的傳播條件受到限制;第四是新聞傳播版面有限,導致新鮮性流失。因此,地方新聞采編人員應主動提高其提煉和挖掘新聞的能力,抓住新聞的新鮮性,提高地方新聞的傳播質量。
第三,客觀性原則。新聞的客觀性是一種十分先進的現代新聞傳播理念,其與新聞信息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的,脫離了客觀性的新聞就失去了真實性。地方新聞傳播過程的客觀性原則,需要從下述兩個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是在客觀性報道中融入指導性新聞,尤其是地市級報紙通常為機關把,因而其基本功能為新聞的指導性,而要避免盲目強調新聞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對客觀性原則的基本應用方法進行準確把握,也就是應保證地方新聞傳播過程的全面性、準確性和具體性。
第四,真實性原則。真實性是所有新聞都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新聞傳播權威性提高的基礎,因而真實性原則對于新聞工作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地方新聞傳播也應遵循真實性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新聞的傳播影響力較小,且傳播范圍有限,因而讀者的層次較低,新聞批評能力較差,所以,地方新聞傳播中的真實性觀眾也通常不會進行認真思考。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這也是地方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常見誤區。地方新聞的傳播范圍越小,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就越小,接近性也是觀眾對新聞價值進行客觀衡量的基本標準。不論新聞傳播媒體是怎樣的級別,都應符合真實性原則,否則就會失去觀眾的信任。
2 地方新聞傳播的基本特征
第一,批評更加困難。由理論方面來看,輿論監督、批評和正面宣傳三者之間并非相互對立的,然而,在實際進行批評報道時通常會面臨較大的阻力與障礙,與省級和中央新聞媒體相比,地方新聞的傳播存在更大的困難,因而所需的勇氣也更大。由于地方新聞的傳播范圍有限,并需要與新聞當事人直接聯系。部分批評新聞稿件剛剛出現,便會招致相關當事人的反對,有些當事人甚至會直接動用相關的社會力量對報紙、電視臺和電臺施加壓力。一般情況下,與基層越接近的媒體,其傳播批評稿件的難度也會越大,這也是地方媒體較少出現批評性報道的主要原因[1]。
第二,參與性更強。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步伐的逐漸深入,群眾參與新聞傳播的觀念也在逐漸加強,且很多的觀眾都希望通過屏幕或是報紙看到與自己相關的新聞。大量地方報紙、電視臺和電臺的出現,都為群眾參與新聞傳播過程提供了可能。鄉鎮企業目前也逐漸成為了地方新聞的主要關注對象。群眾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參與廣播電視所發起的各類活動,主要包括卡拉OK、體育比賽和知識競賽等[2]。
第三,服務更直接。地方新聞傳播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為日常生活和生產提供服務,由地方新聞傳播媒體的角度來看,其會對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產生直接的影響,主要涉及商品供應、文化教育、科技知識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在縣級以下的廣播臺站中,氣象報道是一項基礎性且十分重要的服務項目。天氣預報也成為了大部分農民收聽收看新聞節目的首要關注點。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水旱災害信息、病蟲害防治及發展情況、技術指導等也都是農民的主要關注點[3]。
第四,宣傳更有力。在輿論導向和思想宣傳方面,地方新聞與觀眾距離更加接近,因此,只要其符合新聞事實、觀點積極爭取,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樹立更強的權威性。由電視廣播的角度來看,由于其可以通過聲音和圖像向受眾傳播新聞信息,因而更加易于被人所接受、相信和關注,所產生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更加明顯。在報道人均收入、交通治安、市場物價、經濟形勢等新聞時,相關的數據和事例越貼近當地實際,其說服力和影響力也就越大[4]。
第五,要求更嚴格。在地方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信息對于真實性的要求越高,所受到的檢驗也更加嚴格。由于地方性新聞更加接近受眾,甚至是很多受眾親眼目睹或是親身經歷的,因而也要求新聞具有更加嚴謹的真實性,一旦出現新聞信息失實的現象,則會立即被受眾所發現甚至批評[5]。
第六,受眾最關心。因為地方新聞更加貼近受眾的真實生活,甚至是受眾所親身經歷的,因而其新聞內容更加受到受眾的關注。全省性或是全國性的普通性新聞對于受眾的影響力,遠低于本縣或是本地區社會法制或治安、違法違紀查處案件、偽劣商品曝光、市場供應以及市政建設等方面的新聞;人們對于本地區勞模的關注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省市的勞模;當地受眾對于文化和經濟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方面新聞的關注也明顯優于其他地區的相同事件。
3 總結
綜上所述,地方新聞傳播過程應符合地方性原則、新鮮性原則、客觀性原則、真實性原則等基本的傳播原則,且具有批評更困難、參與性更強、服務更直接、宣傳更有力、要求更嚴格、受眾最關心等基本特征,受到這些原則和特征的影響,地方新聞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并會對其傳播效果、質量、方法和方式產生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紅.地方新聞門戶網站可持續發展的調研思考[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9):3334.
[2] 信險峰.論網絡新聞傳播特點[J].新聞傳播,2012,1(4):146147.
[3] 馮宇飛.試論報紙的“易讀性”及誤區規避[J].新聞戰線,2003,1(9):123124.
[4] 劉玉剛,李守松.地市報如何以當地新聞打天下[J] .青年記者,2006,2(10):3536.
[5] 毛偉少.我國地方新聞傳播的格局和特點[J].四川大學學報,1993,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