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松桃苗族花鼓苗語叫喏[nh0l],伴隨著苗族的存在而存在,與苗族歷史和生活密切相關,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驅邪護正、抵御外辱、團結奮進、構建和諧幸福生活的文化藝術結晶。本文分別從其凝聚功能、健身功能及教育功能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旨在對其功能作一系統研究。
關鍵詞:松桃苗族;花鼓舞;功能
花鼓來源于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它是社會生活、社會思想、社會風尚的一種反映和表現;但它一經形成又反過來給予社會生活以影響。不過,花鼓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作為藝術的一種,它對社會的作用與影響,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花鼓形象,以審美為中介實現的。就是說花鼓的認識內容、道德傾向以及其他功能都必須與花鼓美感因素相結合,并以花鼓審美的形式表現出來。
1 凝聚功能
在前面我們研究過花鼓藝術特性的時候,曾經談到抒、情性是花鼓藝術的內在本質屬性,一部花鼓作品從外部形態上看,是各種動作和姿態的交替展現,可是如果從內部結構上看,它則是人的各種情緒和情感的合乎邏輯發展的傾訴和迸發。可以說,花鼓就是為了表現人類的情感而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以人體動作過程來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因此,花鼓語言是一種通過人體律動來傳達人類信息的情感語言,它具有強烈的傳感作用,含有濃厚的情感因素。而且由于花鼓文化是一種非語言文字的人體動態文化,所以它可以逾越語言、文字的障礙,突破民族和國度的限制,四海通行,五洲共賞,成為全人類交流情感、增進友誼的天然手段。花鼓中姑娘們身著綠色長裙,長裙下端的荷葉圓盤上盛開著美麗的粉色的荷花,她們以圓場碎步和碾步為基本步伐,與上身搖曳多姿的手臂動作相配合,構成一幅舒緩流暢的畫面:春光明媚,滿湖飄香,碧水紅蓮,起伏蕩漾。荷花叢中傳來深情的歌唱:“藍天高,綠水長,蓮花朝太陽,風吹千里香!祖國啊,光芒萬丈,您像蓮花正開放!”這朵朵蓮花,香溢重洋,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熱愛和平自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中國人民的美好形象。可以說,花鼓就是為了表現人類的情感而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以人體動作過程來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因此,花鼓語言是一種通過人體律動來傳達人類信息的情感語言,它具有強烈的傳感作用,含有濃厚的情感因素。而且由于花鼓文化的深情厚意。
2 健身功能
以花鼓增強體質,健身祛病,我國古已有之。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曾記載:在遠古陰康氏年代,天氣陰霆多雨,河道壅塞不通,洪水泛濫,人們的情緒憂郁,身體也逐漸衰弱,于是有人就創造了健身的花鼓讓大家跳,舒展人們的筋骨,增強人民的體質,排除了“滯伏”、“郁闊”的潮濕陰沉之氣,使人們恢復了健康。自那以后,用于健身的花鼓不斷發展,有與兵器(如劍、刀、棍、流星等)相結合的武舞;有模擬飛禽、走獸動態的五禽戲與擬獸舞等。現代社會則有藝術體操、冰上芭蕾、體育花鼓等等。運動健身的作用,既然為舉世公認,那么,花鼓的健身功能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花鼓不僅是一種運動,而且是一種經過組織、美化、節律化的人體運動,是一種比較一般意義上的運動更為高級的藝術化的運動,參與者在旋律優美和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跳起花鼓時,不但能達到健身的目的,而且還能在自娛自樂的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進入藝術表現的境界,在身心兩個方面都能得到調適和發展。
3 教育功能
苗族對自然對生活的感情通過鼓舞形式表現出來,為我們掀開了豐富多彩的苗區社會生活畫卷,成為文本化的苗族史詩極好佐證。擊鼓形象既體現了苗族男子的英武,又塑造了苗族女子勤勞淳樸、心靈手巧的美好形象。他們所擊之鼓,有大鼓也有小鼓。大鼓小鼓作用的發揮存在著差異:做宗教法事等莊嚴肅穆的小場面或大場面擂擊大鼓前多使用小鼓,人山人海的大場面必定使用大鼓。大鼓小鼓盡管發揮作用不同,但其作為鼓的文化功能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發揮儀式性、娛樂性功能充分反映農耕民族的生活規律。花鼓是一種生命形式的躍動,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的躍動,就有歡悅的花鼓。嬰兒一出生就手舞足蹈,宣告自己作為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大千世界。幼兒最喜歡花鼓,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跳舞唱歌,所以歌舞、唱游成幼兒園里老師們對少兒進行啟蒙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人到中年,進入在事業和家庭兩方面的壓力都相當大的“負重行軍”期,可是即使如此,以花鼓為樂事者仍大有人在。如果問他(她):時間這樣緊張,為何還來跳舞?回答卻是:正因為緊張,所以才來松弛松弛,求得一個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至于老年,喜愛者更多,過去由于受到種種思想桎梏和經濟情況的制約,老年人一般是不跳舞的,即使喜愛,也常常由于各種顧慮而對花鼓采取一種持重態度,不茍舉手抬足。可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以后,情況大變,老年人也開始打破諸多清規戒律,披上舞衫,放開手腳,在花鼓中獲得了極大的樂趣。可見,花鼓伴隨著人的一生,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花鼓,特別是當人們處于歡樂的時刻,花鼓就是表達這種歡樂心情的最佳手段。
4 娛樂功能
每當年節,苗族打出“年鼓”、“喜慶鼓”、“坐堂鼓”、“邀請鼓”、“迎賓鼓”、“拜客鼓”、“攔路鼓”,歡慶節日。“年鼓”主要在每年農歷正月上半月舉行,它與各種戲劇、舞獅相得益彰,全村寨出動進行娛樂、競技,屬于“正月玩年”系列,其中情趣最濃的為年鼓中的“攔路鼓”。“喜慶鼓”又叫“特鼓”,主要在“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等節日舉辦。“坐堂鼓”一般在堂屋、院壩、寨場上舉行,全寨人集體娛樂游戲,獻藝表演、傳授交流鼓藝。遇有來客則以鼓相請,稱為“邀請鼓”。豐收年成,每逢立秋日這一天,苗族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邀朋結伴,興高彩烈地從四面八方涌向傳統“鄉場”趕集,準備尋找自己心儀的對象。這被稱之為“趕秋”。趕秋的主要活動是蕩八人大秋千,還有舞獅、打鼓等。“跳鼓”時,最多用大鼓達到了99面,號稱“100面”,場面宏大。作為藝術之一的花鼓,在社會生活中所應起到的功能、作用和影響。它除了具有一般的藝術功能之外還有其獨自的特殊的功能。大致說來,花鼓藝術對人們有:自娛自樂、抒發情懷;交流情感、增進友誼;增強體質、延長青春;欣賞愉悅、陶冶情操:了解社會、認識世界;宣傳教化、團結鼓勁等功能。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雖然面對著惡劣的自然環境,但他們的志趣、情感總是積極向上的。苗族人民通過花鼓舞體驗到了美的愉悅,利用嬉戲娛樂的方式減輕了自然界對人造成的心理負擔和情感壓抑,滿足了廣大苗鄉群眾在農閑時放松休息、恢復體力、調節生活的需要,使自身具有一種較為穩定的情緒,并可制造一種和諧氛圍,以維護身心與自然界的相對平衡。花鼓舞的表層被蒙上了神話色彩,但透過這種表層,就可發現花鼓舞是苗族先民禮贊山川神祗的恩惠,歌頌先民的業績,祝福苗鄉人民五谷豐登、牛羊肥壯、民族團結和睦的活動。它以體育、歌舞的形式抒發了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
參考文獻:
[1] 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 石裕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2).
[4] 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