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社會構想中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命題。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為依據,分析我國和諧社會現狀,探討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當代價值,希望能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共產主義;唯物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內容豐富,它是建立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等諸多關系,而馬克思恩格斯構想的共產主義和諧社會才是將來能實現的理想目標。
1 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理論
(1)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做到生產力的高度發展。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論述到:“實現共產主義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為前提,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的普遍化……,也就是說全部沉浮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只有生產力充分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才能成為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的物質基礎,才能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財富保證,才能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才能真正實現和諧的共產主義社會。
(2)和諧社會的理想境界是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理論視野中,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最高級的社會形式。在最高級的和諧社會中,個人發展是發展的最高境界和價值追求。共產主義社會中,才會達人的和諧與全面自由發展。
(3)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馬克思主義強調:“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因為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由此看出,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社會也要和諧相處。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他們之間是一種矛盾關系。社會發展要求人與社會的和諧,因此我們要不斷發展生產力,根據不同情況變革社會制度,實現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2 和諧社會的現狀分析
(1)地區發展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快速發展,中部、西部地區發展緩慢,主要是歷史和地理原因,再加上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因素,造成了我國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不和諧現象。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我國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的具體體現。在我國,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性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普遍存在的不平衡又是通過具體的不平衡表現出來。所以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共性寓于每個具體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個性之中。因此,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這個矛盾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重大難題,應該加強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戰略。
(2)“三農”問題嚴重。我國是農業大國,21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大國、強國的最基本的問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影響著事物矛盾體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農業的基礎性地位,農村人口眾多,發展落后,都顯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地位。研究我國社會和諧問題,必須從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國情出發。沒有農村現代化就不可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不能妥善地處理好“三農”問題,就會導致社會的不和諧。
(3)資源環境嚴重破壞。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是辯證統一的。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能力的擴大,出現了資源能源短缺與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在工業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人類處于支配自然的地位。當人類打破生態平衡,破壞自然規律時,人與自然的和諧穩定關系就會遭到破壞。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列寧指出,自然界的規律是人有目的的活動的基礎,人們只有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與自然應該始終保持共存共榮的關系。
3 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當代價值
(1)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諧社會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歷史,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物質。因此和諧社會存在是首要的,而和諧社會意識又有其自身的獨立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和諧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尊重客觀規律,也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繼承和批判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學說,真正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人的全面發展應包括人的本質的、需要的和素質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關系、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社會素質和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注重從實踐性與社會性方面去考察人的生存方式,創立了共產主義學說。然后,開始尋求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放在核心位置上。它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變成了生活第一需要,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來工作,勞動成為人們的享受,人與人之間真正實現了平等,共產主義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3)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馬克思恩格斯曾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得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私制的矛盾,消滅經濟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我國已逐步走上市場經濟軌道,既然選擇了市場經濟,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認真研究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及時處理并化解可能導致經濟危機的各種矛盾。如發揮市場競爭,加強對主要消費品的生產監控管理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使我國早日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路。
4 總結
崇尚和諧是發展的需要,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現代化的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是我國社會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蔣永穆,紀志耿[M].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利益協調機制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5] 李連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問答[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
[6] 樂后圣.和諧社會構建論[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鄭君健(1990—),男,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與處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