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作為中國書籍裝幀藝術的開拓者,他主張在繼承傳統文化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將東西方文化交融結合,提出書籍裝幀藝術應兼備傳統美與現代感。文中分析了魯迅與裝幀藝術結緣之因,并按照設計方法將其裝幀作品劃分類型。通過對書籍封面設計要素的分析,揭示裝幀藝術中“書卷氣”與“民族性”,進而為我們在書籍裝幀藝術領域中的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裝幀藝術;書卷氣;民族性
魯迅,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撰寫了大量的文章,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等。除了在中國文壇的重要建樹外,魯迅先生也以其親身實踐對中國現代美術,尤其是現代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親自設計的封面、扉頁眾多,而且對書籍裝幀中扉頁、題花、插圖、版式、開本等方面的設計都非常嚴謹。究竟魯迅先生與裝幀藝術有著怎么的結緣之因,我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魯迅與書籍裝幀藝術結緣之因
1.1 對中西文化藝術的廣泛涉獵與體悟
魯迅先生翻譯了諸多西方與前蘇聯文學作品并撰寫了大量的著作。他閱歷豐富,視野寬泛,對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都有獨到的見解。魯迅愛好藏書,收藏大量善本,包括古今中外的畫冊、漢魏碑帖、漢畫像石畫像磚拓片、藏書票、年畫、文物等,這對魯迅封面設計中字體、插圖、色彩的運用起到了一定影響。
1.2 留學經歷影響下的新思想的萌發
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赴日本留學,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2年后進入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習現代醫學。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先是學醫,后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日本是一個重視書籍藝術的國度,同時也是近代東西方藝術交融之地。魯迅因此接受了很多新思想,學到很多新東西。
1.3 魯迅自身的愛好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中描述:“我那時最愛看的是《花鏡》,上面有許多圖。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現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于是有了石印的《爾雅音圖》和《毛詩品物圖考》,又有了《點石齋叢畫》和《詩畫舫》。《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多了。這一部直到前年還在,是縮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卻已經記不清是什么時候失掉了。”從這段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在私塾里學習書法,大量抄寫古書,還時常影寫書中的插圖。據周作人回憶,魯迅因祖父科場賄賂案在舅父家避難時,曾影寫了《蕩寇志》和《西游記》的全部繡像。在教育部任職期間,魯迅常常搜尋舊書,刻石圖畫等的拓片,精心加以整理、考證,并曾經一度在廈門大學開過展覽會。關于這一點我們從中學課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作品中找到端倪,“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做‘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游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此處可以看出魯迅對卷頭紙畫書中人物的繡像嘗試繪制。
2 魯迅的裝幀觀點
魯迅曾對陶元慶講:“過去所出的書,書面上或者找名人題字,或者采用鉛字排印,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來設計了。”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用“老套”二字概括了對陳舊的、傳統設計的看法他要在書籍裝幀領域中有所創新,使其具有“民族性”和“東方的美”。魯迅裝幀設計的書籍,整體上均有樸素的美感、時代感和民族性。按設計方法,魯迅裝幀設計的書籍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2.1 樸素文字的裝幀形式
《三閑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此書收集魯迅1927年至1929年所作雜文三十四篇。封面中只有文字,書名字體筆劃勻稱,樸素而靈活,封面設計形式符合書籍內容。《引玉集》魯迅先生拿到日本印刷的蘇聯版畫作品集,封面中以文字作為設計元素,版式編排整齊,規矩。封面最左邊有一黑色邊線,填滿整個書脊和封底。紅與黑、與封面的白底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魯迅先生的裝幀作品中,封面上使用哪種字體,都與書籍內容及封面所要表述的主體精神、氣質相符合。
2.2 古雅插圖與毛邊的裝幀形式
魯迅先生是最早意識到插圖在書籍裝幀設計中重要性的裝幀家,發表過許多關于插圖的言論,如“書籍的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所不能及的”。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于封面中插圖的理解,他主張插圖應與書籍內容相關聯,渲染書籍氛圍。他對封面的要求十分講究無論是圖案的位置,字體的大小,還是顏色的深淺,都是其裝幀設計所重視的細節。《勇敢的約翰》一書封面印出后,魯迅就指出:“這回的本子,他們許多地方都不照我的計劃:毛邊變了光邊,厚紙改成薄紙,書面上的字畫,原擬是偏在書脊一面的,印出來卻在中央,不好看了。”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魯迅的設計態度。魯迅非常欣賞書籍裝幀藝術家陶元慶、錢君匋等人,其中小說集《彷徨》的封面就是陶元慶設計的,魯迅對他的許多書刊設計非常贊賞。
2.3 強調書籍裝幀中的“民族性”和“書卷氣”
魯迅裝幀設計的書刊,帶有強烈的“書卷氣”與“民族性”。傳統線裝書的陳舊格局被魯迅先生徹底打破,裝飾畫、版畫、漢畫等都被大膽引入書籍封面,版式設計也力求推陳出新,簡潔典雅。魯迅在致何白濤的信中指出:“我想,現在的世界,環境不同,藝術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足以表明魯迅先生的觀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 書籍裝幀家魯迅作品分析
《吶喊》魯迅最優秀的封面設計之一,整體上看,封面裝幀留有大量余白,深紅色作為封面底色,顯得沉重有力。深紅色象征著受害者的血跡,又預示著斗爭和光明。黑色的方塊放在封面的中上方,象征著封建社會的牢籠和被禁錮的象征。魯迅先生把自己的名字一同放在了黑色方塊之中,象征著與廣大志士們站在同一立場,一同吶喊著,斗爭著,寓意非常深刻。《華蓋集續編》本書1927年由北新書局出版,封面中“華蓋集”三個字簡潔、端正。“魯迅”兩個字用橫寫的外文,置于書名上方。下面大面積的留白,體現了魯迅先生強調畫面構圖的現代意識。“續編”二字畫成圖章一方,用紅色傾斜地印在書名之下,閱讀秩序不言而喻。無論是從構圖還是從色彩來說,都顯得格外清晰和生動。《萌芽月刊》該刊物的封面被設計為白底色,刊名為魯迅手寫“萌芽月刊”四個大美術字,字體筆劃相連,有豐富的細節變化,印黑色,四個大字編排醒目突出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封面色彩雅致,構圖頗具形式感。通過對以上作品的解讀,使我們對書籍裝幀家魯迅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魯迅只是民國時期裝幀景觀中的一個亮點,具有代表性也放映了當時的人文環境下作家群體對裝幀藝術的熱衷。現在,學習魯迅,就要了解魯迅對藝術的民族精神、民族性的深刻思想,融入現代藝術意識,不斷地貫徹并指導我們藝術活動和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
[1]張素麗.魯迅書籍封面裝幀藝術新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
[2] 張望.魯迅論美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6.
[3] 高華.魯迅的書籍裝幀藝術研究[J].大眾文藝,2010.
[4] 羅小華.中國近代書籍裝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5] 謝如紅.論魯迅的書籍裝幀藝術觀[J].時代文學,2012(4).